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免疫调节性B细胞在控制脑疟发生中的作用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苏钟研究组采用小鼠疟疾模型开展的研究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后小鼠脾脏细胞中可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显著增高;细胞转输实验证实,调节性B细胞可显著抑制疟原虫感染后NK和CD8+ T细胞在脑组织募集,抑制脑组织微血管出血性病理变化,并显著降低疟疾感染小鼠的死亡率。进一步研究表明,调节性B细胞可显著促进CD4+ T细胞分化和分泌IL-10;并证实调节性B细胞抑制脑疟发生是由IL-10介导的。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对阐明脑疟的发病机理有重要意义,对制定脑疟预防和干预策略及研发抗疟疾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3-09-13

  • 精氨酸营养素缓解呕吐毒素伤害

    (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张梅)记者日前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印遇龙领衔的团队经多年探索发现,肠道作为机体与外环境沟通的中心器官,在营养吸收、免疫调控、防疫抗病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据此提出了利用某些功能性营养素对肠道的营养和保护作用,减少毒害刺激的猜想。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据介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俗称呕吐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可大面积污染玉米、小麦等作物。呕吐毒素最显著的特点是引起人畜呕吐,并导致摄食能力下降、消化代谢紊乱、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功能异常等。在我国,危害十分严重的食管癌、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可能与粮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13

  • 中国科学家找到“抑郁分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人脑内找到一种“抑郁分子”,为抑郁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国际著名期刊《科学》8月30日刊登了这一有关抑郁症分子机制的新发现,审稿人评价称,“这是一项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这项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抑郁症分子机制,首次确定了“βCaMKII”分子是导致外侧缰核过度兴奋和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分子,揭示出新的抑郁症发病机理。同时,“抑郁分子”也成为抑郁症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点,可进一步开发疗法。记者沈则瑾报道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13-09-13

  • 浙大特聘教授Cell Res揭示细胞周期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中心体蛋白FOR20通过将Plk1招募到中心体在细胞S期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9月1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周天华(Tianhua Zhou),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运动和细胞周期分子调控及其在癌症发病中的作用。细胞周期是指正常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连续动态过程,也是多阶段、多因子参与的精确而有序的调控过程。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5期:即G0期(静息期)、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2

  • 宋建国课题组JBC发布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肝细胞核因子-6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6, HNF-6)通过p53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遏制了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1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宋建国(Jian-Guo So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可塑性与细胞命运决定及肿瘤生长转移。肺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癌的五年存活率仅为15%。随着吸烟人数的不断上升和环境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2

  • PLoS Genetics:植物生长素空间分布和器官形态新发现

    作为植物发育调控最重要的激素,生长素的含量及其在器官中的分布(空间分布)决定了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株型以及向重性反应等生物学进程。然而,目前对植物生长素在器官中空间分布的调控机制仍缺乏了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以拟南芥为材料,通过研究功能获得及缺陷突变体,发现植物特有转录因子IDD14、IDD15和IDD16协同调控叶、花及茎形态建成和向重性反应(图A)。进一步研究发现,该IDDs亚家族成员直接调控了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基因的表达,改变生长素在植物器官内的分布,从而影响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和重力反应过程(图B、C)。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生长素空间分布和器官形态建成调控的一个新机制。相关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12

  • 华南农大:基因表达谱分析揭示DON毒性新机理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DON已被证明对多种免疫细胞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然而,我们对其在胸腺上皮细胞中的毒性作用知之甚少。近期,华南农业大学的马勇江副教授,领衔其团队,对DON诱导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刊的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上。研究人员首先对DON处理后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系1(MTEC1)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细胞存活率实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周期分析。进而,对提取的细胞RNA进行Agilent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09-12

  • 我科学家完成棘球绦虫基因组解析

    许琦敏  包虫病威胁着我国约5000万人口,其元凶——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密码最近被科学家“破译”。昨天,记者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获悉,经过中外科学家长达三年的协同努力,解析出了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组合转录组,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前天在线发布了这一成果。   由棘球绦虫所引起的包虫病是人和家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流行。为提高包虫病的防治水平,三年前,一个名为“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研究计划”的项目,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启动。该项目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承担,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9-12

  • 第四军医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通过反式激活ZEB2和VersicanV1表达促进了肝癌转移。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第四军医大学的吴开春(Kaichun Wu)教授和夏丽敏(Limin Xia)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开春教授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胃肠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方面,尤其是胃癌化学预防、血管生成和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肝癌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包含细胞染色体之突变、肿瘤抑制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1

  • 中山大学连发两篇高影响因子论文 解析癌症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近期接连发表文章,分别公布了埃克替尼Ⅲ期ICOGEN研究结果,以及PET/CT在鼻咽癌的临床运用新发现。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Lancet Oncology(影响因子为 25.117)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影响因子为 18.038)。 在第一篇文章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评价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既往接受过一个或两个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Ⅱ/Ⅲ期临床试验。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和中山大学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1

  • NIBS朱冰实验室JBC报道表观遗传新发现

    2013年9月10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实验室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Histone H2A ubiquitination inhibits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H3 Lysine 36 methyltransferases》的文章。该文章主要报道了组蛋白H2A的单泛素化修饰可以直接抑制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甲基转移酶的生化活性。组蛋白具有多种翻译后修饰,组蛋白修饰间的相互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此前,朱冰实验室发现转录抑制相关的组蛋白H3K27甲基化修饰与转录活跃相关的组蛋白H3K36

    来源:NIBS

    时间:2013-09-11

  • 中国首次鉴别出人体肠道中1093个耐药基因

    抗生素滥用:国人肠道微生物耐药基因比高  ■记者 王静 9月的北京,终于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这几天,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生杨犀的心情,正如这惬意的天气一样,变得明亮起来。 两年多来,每天走进实验室,他要面对计算机屏幕上成千上万个肠道微生物不同基因的组合条码,分辨其不同之处,并提取相同的点位。这一度让他和师兄胡永飞以及导师朱宝利烦闷之极。 直到刚刚过去的8月底,枯燥的组合字母终于放射出喜悦的光芒。他们在国际上首次鉴别出人体肠道中的1093个耐药基因,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驱散耐药迷雾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11

  • 兰科植物新属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发现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腐生兰花,经过解剖学、孢粉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确定该兰花是一个新物种,取名为“丹霞兰(Danxiaorchissingchiana)”,以丹霞兰成立了兰科的一个新属——丹霞兰属(Danxiaorchis),并确定其系统位置,完成其所在的布袋兰族(Calypsoeae)系统学研究。兰科植物的种子多是灰尘状,偶见呈颗粒状的种子。比如香荚兰种子,呈圆形,大小不超过1毫米;而丹霞兰的种子长达2毫米,直径可达1毫米。这是首次在兰科植物中发现有如此之大的种子,可能与丹霞兰种子传播方式有关。这个新发现对兰科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以及兰科植物进化提供了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9-11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布重要基因组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一研究提供了关于这种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养分吸收、节裂(strobilization)、生殖、免疫逃避和成熟机制的一些新认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开发出新的有效包虫病治疗和控制干预措施。相关成果发表在9月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陈竺(Zhu Chen)院士和王升跃(Shengyue Wang)研究员,复旦大学的周雁(Ya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0

  • 西安交大最新文章:疾病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发生在同一病区的大骨节病和克山病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基因, 深入探讨了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指出大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0

  • 华东师范大学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Adhesion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R116通过Gαq-p63RhoGEF-Rho GTPase信号通路促进了乳腺癌转移。这一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9月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的罗剑(Jian Luo)副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理研究和药物研发;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功能研究;以及研究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的信号通路网络。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0

  • 我国学者揭示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的协同调控

     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整合高通量的表观基因组数据,发现了在小鼠发育过程中CpG岛上各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协同变化,并揭示了其对发育基因的共调控。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CpG岛是指基因组内富含CpG二核苷酸的区域,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表观遗传修饰行使功能的重要区域。一般认为基因启动子内CpG岛的高甲基化能够抑制下游基因的表达,最近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CpG岛上所特有的组蛋白修饰模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表观遗传修饰之间包括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特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时间:2013-09-10

  • 北大生科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Self-assembly and sorting of acentrosomal microtubules by TACC3 facilitate kinetochore capture during the mitotic spindle assembly,发现了一种与癌症有关的蛋白:转录相关酸性卷曲蛋白3(transforming acidi ccoiled—coil proteins,TACC3)依赖性非中心体微管的组装和分选,能促进纺锤体装配过程中动粒与微管的捕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0

  • 芥菜型油菜种皮转录组De Novo拼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

    芥菜型油菜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作物,能产生不同颜色的种子。种子的着色是由于内皮细胞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s,PA)的沉积,该终产物是通过一条类黄酮化合物合成的途径形成。为了进一步了解芥菜型油菜种子着色的基因信号网络,研究者采用Illumina/Solexa测序平台检测近交系黄籽种皮(SY)以及近等位基因系棕籽种皮(NILA)的转录组基因,对检测结果进行De Novo拼接,超过1.16亿个高质量的reads被组装成69,605个独立基因,其中以E value值为10-5为截点,大约71.5%(49,758个独立基因)能比对到Nr蛋白数据库。RPKM分析结果显示,棕籽种皮较黄籽种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3-09-10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基因组DNA甲基化免疫沉淀反应分析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一种复杂的、病因不明的疾病,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耐受(insulin resistance , IR)在PCOS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致力于探究IR在PCOS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运用基因组DNA甲基化免疫沉淀技术(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 , MeDIP),分析了正常人与PCOS病人基因组中有差异的甲基化基因,此外,还鉴别了胰岛素不耐受的PCOS病人(PCOS-non-insulin resistance , PCOS-NIR)与胰岛素耐受的PCO

    来源:上海伯豪

    时间:2013-09-10


页次:1386/2096  共41907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