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教育部长博士论文涉嫌剽窃面临指控
德国教育部长安妮特·沙万的博士论文涉嫌剽窃事件有了新进展。据德国《明镜》周刊10日报道,沙万于今年春季被爆涉嫌剽窃,一名博客作者经过数月的调查研究后,于9日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称沙万共计300多页的论文中约有100页有不恰当的引用行为。有媒体评论说,该事件势必勾起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政党的不快回忆——该党大受欢迎的明星人物、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去年因剽窃丑闻被迫辞职。 沙万出生于1955年,上世纪70年代曾在波恩和杜塞尔多夫就读教育学、神学和哲学。1980年,她在杜塞尔多夫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沙万当年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人与良知——现今良知教育的条件、需要和要求研究”。2005年11月
-
DNA半衰期521年
几乎没有科学家相信恐龙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能够存留至今,但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遗传物质到底要用多久才会散架。如今,对新西兰出土的化石进行的一项研究终于让这桩悬案尘埃落定,顺便终结了克隆霸王龙的美梦。 在细胞死亡后,酶开始分解作为DNA支柱的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并且微生物也在加速细胞的腐烂。然而,从长远来看,与水的反应被认为是造成化学键分解的最主要原因。地下水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因而从理论上讲,埋藏的骨骼样本中的DNA会按照一个固定的速度分解。 然而确定这一速度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少能够找到含有大量DNA的化石来作出有意义的比较。并且更糟糕的是
-
转基因安全之争应止于公开实验
9月下旬,法国科学家发表文章称,经过为期两年的试验,发现食用转基因玉米或夹杂特用转基因玉米除草剂的实验鼠罹患肿瘤和内脏损伤比例非常高。由此得出结论:食用转基因作物容易患肿瘤。该结论引发科学界的关注和争论。什么样的科学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转基因作物的试验能否实现向不同种类动物的延伸?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如何获得外界认可?围绕这些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名转基因研究者。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近日,法国凯恩大学的科学家公布的研究结果称,通过为期两年对200只实验鼠进行分类试验后,其中用转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农达”)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
-
基因突变可让精子游泳能力骤减
10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从基因角度找到一种阻止精子游泳的方法,有望在掌握一种新的男性避孕药方面获得关键性突破。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杂志上。 从世界范围看,采取避孕措施的人口中,八成以上是女性绝育和使用宫内节育器,男性绝育只占9.2%。在药物避孕人群中,也主要由女性服用避孕药物。而采取男性避孕措施的人口数量之所以偏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尚未开发出绝对安全的男性避孕药。 领导这项研究的莫纳什大学教授莫伊拉表示,他们在一项更好地了解男性不育的研究中发现,当小鼠的一个特定基因副本突变后,其产生精
-
我国首例国产主动脉瓣装置成功置入
9月17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通报了两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而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不开胸”的方式置入了国产的主动脉瓣装置。此前,我国还没有经导管置入的主动脉瓣上市,也尚未有针对国人的临床研究。 对此,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评价:该项成果是中国转化医学上的里程碑事件,同时也是国家863项目扶植中小企业的典型成功范本。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
-
男性避孕药研究露曙光:阻断精子游动
北京时间10月11日消息,科学家已经找到阻止精子游动的方法,这使人们期待已久的男性避孕药距离变成现实更近一步。通过查明切断促使精子移动的动力源的方法,科学家现在已经能让精子在原地抽动,而不是游动。 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这项研究,可能为查明导致男性不育问题的原因提供了一些线索。该科研组在实验室拿老鼠进行试验期间,对老鼠体内一个名叫RABL2的基因进行了突变,该基因释放的蛋白为精子尾巴(即基因丝)里的“发动机”提供燃料。该基因突变导致精子的尾巴比正常精子短17%,并导致精子的生成量减少50%。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人员、莫纳什大学生物科学院的莫伊拉-奥比安教授称,以后的男性避孕药将会
-
孕期每周吃两次鱼孩子多动症减六成
新浪健康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9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孕期吃鱼量会影响孩子日后罹患多动症(ADHD)几率。孕妇每周吃鱼两次可以使用孩子日后多动症症状减少60%。但是,鱼的种类选择至关重要。金枪鱼和旗鱼等鱼类汞含量较高,不适合孕妇食用,否则会增加儿童多动症危险。 新研究中,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对马萨诸塞州1993—1998年出生的788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人员首先对参试儿童母亲的头发含汞量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了孕期食谱及吃鱼情况等信息。当参试儿童长到8岁大的时候,研究人员请老师对这些孩子的多动症症状进行了评估。在综合多动症各方面因素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母亲每克头发
-
中国全科医生仍陷“死循环”
网易探索10月11日报道 医疗技术不高、群众信不过、患者数量不多、经济效益不好、吸引不到好医师、医疗技术不高……在我国,全科医生尽管已被呼唤多年,至今仍然面临这样的死循环。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日前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解决这个问题,要以最快的时间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全科医师队伍,尽快下沉到基层。”不过,多项举措最终如何落实生效,还是未知数。“赤脚医生”形象待扭转最近,长期关注医疗改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恒鹏发了一条微博:“想起了当年村医的好。这个时间村医肯定会上门看病的,不用病人哆哆嗦嗦地离开温暖的被窝。将来的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能以我信得过
-
美知名医生分享濒死体验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博士声称自己曾经到过天堂。据美国媒体10月10日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博士日前声称自己曾经到过天堂,还把这一经历写进了自己的新书之中。亚历山大表示,尽管他是名基督徒,但却从来没有很深的宗教信仰,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堂。然而,2008年秋天的一次亲身经历却改变了他的这种看法。当时,亚历山大因为患脑膜炎而昏迷了一周,而他正是在这次昏迷中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天堂之旅”。从昏迷中苏醒之后,亚历山大不太愿意把这一经历与同事分享,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直到最近,他才公开宣称自己在昏迷期间曾经到过天堂。本周,
-
怎会又一次垂青生命科学?
2012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本年度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对此不少人并不惊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去年就曾预测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获诺奖。 在生物学上,把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而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如果把G蛋白偶联受体比作锁,那么G蛋白相当于锁芯,配体则相当于钥匙。有关“钥匙”(比如激素等)的研究此前曾多次获得诺奖,“锁芯”研究在1994年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现在,“锁”的研究成果终于也得了奖,真是皆大欢喜! 有人认为
-
中青报:别拿诺奖得主被骂说事儿
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8日爆料称,格登15岁时,在英国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上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成都晚报》10月10日) 正是这样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被骂为蠢才”的细节,冲淡了人们对于约翰·格登本人以及对他的研究成果的关注。甚至,有些人借往讽今,认为约翰·格登如果接受的是中国教育,只怕会泯然于众。 今天,鼓励式教育虽然很流行,素质教育虽然很必要,但鼓励式教育不是完全拒绝批评,素质教育也不是完全不要分数。据称,当时格登在伊顿公学时的成绩很差,生物学的成绩在同年级的250
-
遭质疑的转基因实验
“普兹泰实验” 1998年8月10日,苏格兰罗威特研究所的普兹泰在电视节目中介绍了自己的一项实验。他用两种没有在市场上销售过的转入了植物凝血素的转基因土豆喂养老鼠,发现“这些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轻微的发育迟缓现象,免疫系统也受到影响”。普兹泰的实验设计方法遭到了由罗威特研究所和其他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质疑。 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指出普兹泰的实验存在严重错误,如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土豆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试验用的大鼠仅仅食用富含淀粉的转基因土豆,未补充其他蛋白质以防止饥饿是不适当的;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太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
-
Nature:2012诺贝尔奖靶标分子新解析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第一次高度详细地描述了一种在大脑中调节神经细胞活性的神经肽激素——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与它的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神经肽激素用一种新型的结合机制激活了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一类受体。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GPCRs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世界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据报道,目前上市的药物中,前50种最畅销的药物20%就属于G蛋白受体相关药物,比如充血性
-
诺贝尔化学奖:G蛋白偶联受体
生物通报道: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0日11点45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Robert J. Lefkowitz他研究了最大、最重要且最容易在治疗上达到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系统,这一受体系统控制着细胞和器官度药物和激素的应答。Brian K. Kobilka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分子和细胞生理学和医学博士。他也是ConfometRx,一家专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创办人。2011年入选美
-
PNAS:三年,从基础结构到医疗希望
生物通报道: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将其三年前的分子结构成果更进一步,X射线晶体学分子结构研究专家们在alpha-NAGAL酶结构的基础上发现了能用于治疗相关遗传学代谢疾病的“分子伴侣”,为这类疾病首次带来了治疗希望。该研究发表在本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Schindler/Kanzaki症属于一种非常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世界上每年有7,000至8,000新生儿患这类疾病。目前人们还无法治愈这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方式也相当少。患有Schindler/Kanzaki症的新生儿体内编码alpha -N-乙酰半乳糖胺酶(alpha-NAGAL)的基因有缺陷,而alpha-NAGA
-
俞君英点评2012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生物通报道: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8日11点半,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评委会(the Noble Assembly)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分别来自日本和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和约翰戈登(John B. Gurdon),他们的获奖理由是“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恢复多能性”方面的杰出贡献。 这一奖项名至实归,不少国内外科学家都对此表示了赞誉,就此生物通特联系了华裔女科学家俞君英博士,她表示:“我很高兴看到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得了这一期待已久的认可,恭喜Gurdon博士和山中伸弥博士,他们首次证明了
-
Nature子刊:筛选通量一山更比一山高
生物通报道: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是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非营利性独立研究机构,日前该研究所的科学家在RNA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的新技术能够一次性筛选超过三百万个RNA-配体组合,既可用于分析RNA上的靶点区域也可用于筛选潜在药用化合物。该研究于十月九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有望大大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RNA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能够翻译基因编码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还能在多种细胞条件下调控蛋白的表达量。研究显示RNA可作为控制基因表达等细胞事件的“分子开关”,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小分子与RNA的结合来进行分析研究和治疗疾病。
-
Nature子刊:癌症转移关键分子
生物通报道 尽管肿瘤转移造成了大约90%的癌症死亡,目前对于癌细胞在身体内某部分向另一部分扩散的确切机制却仍不是很了解。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肿瘤细胞是如何与通常将组织固定在原位的结构元件分离,随后将自身再附着到新位点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些对这一过程至关重要的细胞粘附分子。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健康科学与技术及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Sangeeta Bhatia说新研究结果为了我们提供了潜在的新癌症药物靶点。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Bhatia说:“随着癌细胞变得更具有转移性,它们有可能
-
Cell代谢封面:新通路为糖尿病减“副”
生物通报道:许多药物都旨在修复疾病中出现故障的生物学通路。不过有时药物也会影响到其他通路引发副作用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使药物使用变得弊大于利。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TZD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药物就是这样。这些药物能够高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能够降低某些患者的血压。但TZD在有些患者体内可能会引发一些与糖尿病无关的严重副反应,包括心力衰竭、骨折、心脏病或膀胱癌等,这样的风险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由于TZD产生的副作用较多,现在这一药物的使用正在逐渐减少。“我们希望通过研究TZD降低血压的机制,来开发开发特异性更强的药物,既保留TZD的治疗作用又能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
Science重要成果:人造肝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称他们制造出了一种人造酶,可以充当催化剂用氟原子替代一种药物分子的某些氢原子。这种交换可稳定这种分子,使得它能够耐受可导致药物失活或生成有毒副产物的肝酶。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化学教授John Groves。Groves实验室的两位华人研究生刘伟(Wei Liu,生物通音译)和黄雄毅(Xiongyi Huang,生物通音译)分别为这篇论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用氟替代分子中的氢原子往往会导致更高的药效和更低的毒性,”刘伟说。Groves说用氟替代氢改变了肝酶修饰药物的能力。肝酶可以分解药物和其他进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