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中国地震局:印尼地震引起海啸不会波及我国

    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27日就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回答了记者提问。这位负责人表示,地震引起海啸不会波及我国。     问:此次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部位。历史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问: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如何?     答:“地震海啸”发生在海洋中,海啸波涛长达数百千米。海啸是一种具有强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4-12-28

  • 全球气候日渐变暖 南极洲开始长可越冬绿草

    随着全球气候日渐变暖,南极洲的气温也在不断升高。现在南极洲已经具备了草生长的气候条件,绿油油的青草开始在南极安家落户。南极洲发生这种变化还是10000年来的第一次。    据科学家报告,现在南极洲有大片面积的草开始结成草皮,而以前这些地方完全是被清一色的冰床和冰川所覆盖。过去只有在夏天时才有一些草皮在南极洲的一些小块的地方有零星分布,但最近科学家发现,现在这些草皮可以在南极洲越冬,夏天的几个月里草皮甚至向四周蔓延,面积不断扩大。一些科学家担心这可能是南极洲冰盖开始大面积融化的一个前兆。这些冰盖可以2000万年前形成的。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4-12-28

  • 我国最早的始海百合化石现身贵州

    贵州凯里生物群一批距今约5.25亿年的化石,日前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始海百合化石。贵州大学教授赵元龙说,这些化石的发现可能打开科学家研究中国棘皮动物的窗口。   这是我国首次在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发现的始海百合化石。世界其他国家在同时期地层中发现的始海百合化石也寥若晨星。   始海百合是生活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珍稀棘皮动物,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地球优秀的先民”。这次发现的始海百合是一个新的属种,目前尚未命名。它与赵元龙教授1982年在贵州台江发现的震惊全球的寒武纪中寒武世始海百合化石相比有明显不同。比如前者的萼板比后者多,缝孔比后者少。   研究表明,这些化石所属的化石群,是目前我国在下寒武纪地层中唯一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2-16

  • 内蒙古发现大批白垩纪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专家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发现了大批白垩纪时代的昆虫、鱼类和植物化石。这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进化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来自内蒙古博物馆的一位古生物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白垩纪时代昆虫化石有十几个目,包括有类似蚂蚱的直翅目的,类似甲壳虫的半翅目的等等。这位古生物专家称,目前地球上现有昆虫30多目,而此次发掘工作一下就发现了十几个目的白垩纪时代昆虫化石,这说明当时这里的昆虫进化已较为全面,对研究地球生命进化史有重要意义。   此外,古生物专家还在宁城县境内发现了大量白垩纪时代的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鱼化石的种类主要为鲟类,其形态生动,纹理清晰,保存较为完整,这说明当时水文环境十分稳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2-16

  • 2010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将降低15%以上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5日宣布我国正式启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发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目标,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以上。   张宝文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的“2004农业部科技下乡”仪式上说,这一工程将于2005年在100个县先行试点,按照“以加强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2-09

  • 冰河时代对野牛的恶行

     生物通报道:一直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谴责人类让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但是一项新的DNA研究表明至少在事件最初应该谴责的是气候而不是猎人。在十九世纪,曾经有上千万头之多的野牛骤降到不到1000头,它们被用于运动比赛、皮革和肉食。但事实上,野牛的数量在更早的时候也发生的大幅降低。为了检验“人类是造成早期野牛数量下降的唯一原因”的假说,牛津大学的Alan Cooper和Beth Shapiro等人从442个野牛化石得到了古老的DNA。他们接着对这些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的685对碱基进行测序并且评估了古老牛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人员还对220个样品的放射性碳年代进行调查,以帮助拼凑出野牛的历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4-12-01

  • 2万株古树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北京最大的古树群落卫星定位工程日前在香山公园鬼见愁启动。通过GPS定位测绘,香山的每棵古树都将建立自己的经纬度坐标。一旦发生损毁、擅自移植古树的现象,园林管理人员将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发现问题。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香山目前拥有约6000棵古树,是北京城区最大的古树群落。工作人员称,对香山的古树进行定位普查并把数据输入由24颗卫星组成的GPS定位系统,总共需要半年时间。 2001年起,北京市园林局启动了通过GPS系统重新定位和普查古树的工程。首先对城区内的道路和建筑附近的古树进行拉网普查。结果,工作人员又发现和新登记了800多株古树,其中既有以前登记中“漏网”的,也有经过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刚刚迈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1-26

  • 日本研制出玉米制成的新型25G光盘

        据俄罗斯新闻网11月7日报道,日本先锋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已成功开发出了新一代的DVD光盘,而制造这种光盘的原料却是极其廉价的玉米。今后,消费者们可能只需将这种光盘“埋入”土壤中便可达到销毁数据的目的了。   日本科学家介绍称,这种新型光盘上87%的材料都由纯天然的玉米和生物添加剂制成,而且其存储容量也可以达到25G之多。   此外,先锋公司还肯定地表示:“即使燃烧这种光盘,它也不会释放出任何有害的化学物质。”   尽管光盘上的大部分材料都来自玉米,但它的强度却足以保证所存数据的安全--研究人员在其表面镀了一层0.1毫米厚的硬橡胶涂层。   不过目前先锋公司

    来源:TOM科技

    时间:2004-11-09

  • 德国大力推进生物燃料开发战略

        近年来,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汽车行业在改进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新的可再生燃料。近日在德国召开的首届生物质液化燃料(BTL)国际会议上,德国政府和汽车工业明确表示BTL燃料将成为未来中短期内传统燃料的理想替代选择,各方纷纷确立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期在未来新燃料市场赢得主动。   德国农业部长屈纳斯特在会上表示,要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必须着手发展新战略,开发BTL燃料是德国政府新燃料战略的一部分。在《2004年国家可持续战略进展报告》中,德国政府着眼于2010年和2020年制定了“替代燃料和创新推动方式”发展战略,旨在减少传统燃料消耗并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1-09

  • 中国鱼化石为四足动物起源提供新线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在中国云南发现的鱼化石,发现了鱼类的鼻孔如何从头的外侧逐渐深入到口腔内,从而形成了今天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内鼻孔的过程。   从鱼类进化到四足动物,已是进化论中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鱼类是如何登上陆地、获得适应陆地生活的身体构造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问题,内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英国《自然》杂志4日刊载的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阿尔伯格博士的论文称,肯氏鱼化石展示了从鱼类四个外鼻孔到四足动物的两个外鼻孔、两个内鼻孔的过程,即在肉鳍鱼类进化中,存在上颌骨和前上颌骨裂开然后又重新组合的阶段,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4-11-08

  • 印尼矮人化石确定为人类新物种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在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发现,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弗洛里斯岛发掘出的外形独特的骨骼化石,属于一种新的人类物种,这种人身高只有1米左右,外形酷似《指环王》三步曲中的“霍比特矮人”。据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近年来人类进化历史研究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发现。  据路透社10月29日报道,这些矮小人类的化石于2003年在弗洛里斯岛的一个石灰石岩洞中被发现的,因此人类学家们称这个新的人种为“弗洛里斯人”。他们是人类族谱中的一个分支,大约13000年以前生活在弗洛里斯岛上。“弗洛里斯人”的身高救像黑猩猩,约有1米左右,头部像小柚子那么大,只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4-11-03

  • 新说法 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21日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地球上的潮汐可能会引发地震。该文章将刊登在11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在月亮以及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水不断地潮起潮落,地球断面层上受到的压力也因此每天有大约两次的起伏。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4-10-26

  • 澳洲袋鼠岛的考拉大搬家

        考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物,17世纪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曾经遭遇了灭顶之灾。上个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人开始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设法恢复考拉种群。如今80多年过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袋鼠岛”上繁衍生息;不过这座岛上的许多珍稀植物却因此而遭了殃,这也使得那里考拉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袋鼠岛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岛,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世外桃源。不过,考拉并不是这座岛屿的原著民,而是由人类送到这里“安居乐业”的。   虽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于岛上气候适宜,植被茂盛,而且没有食肉动物

    来源:CCTV

    时间:2004-10-22

  • 蚂蚁搭卫星首次遨游太空

        新华社 一批来自四川的食用药用蚂蚁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遨游太空18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目前科技人员正在着手对这批蚂蚁进行研究。   据介绍,此次进入太空的蚂蚁是一种名叫“拟黑多刺”的食用药用蚂蚁。这种蚂蚁原产地不在中国,但已经引入中国多年。   为保障实验成功,四川金蚂蚁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养殖基地精心挑选了4只活体蚁,包括1只蚁后,1只蚁王,1只工蚁和1只兵蚁,另外还选择了30颗不同龄期的蚂蚁卵,代表典型的蚂蚁家族。它们太空旅行的“太空仓”是一个有若干分区间隔的试验盒,专家们在试验盒中专门添加了适量的特制饵料,做蚂蚁们的“太空食品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22

  • 我国将首次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个体大规模交换

        新华社 10月20日,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与北京动物园进行大熊猫大规模个体交换。当天,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迎迎”“园园”将在10时50分离开北京首都机场前往卧龙;10月2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的大熊猫“大地”、雅安基地的大熊猫“古古”将在13时20分离开成都机场,前往北京动物园。   我国政府自1993年启动“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以来,经过近12年的努力,野外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大熊猫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同时异地大熊猫的饲养、繁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目前已经达到167只,为历史最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21

  • 老鼠正在惊人地进化

        照老鼠这样的进化速度、进化方向和繁殖速度推断,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人类就该“退居二线”了,未来统治世界的霸主将非这些小精灵们莫属!     能听得懂人的语言     这是发生在某市一个住宅小区的真实故事。由于鼠患严重,搅得居民不得安宁,小区居民不得不集资请来了民间一位有名的灭鼠行家。这位行家经过勘察,发现围墙边的草地上有许多老鼠洞,于是请大家离开,他要开始放药了。但有几个人不愿离开,在那里好奇地看着,而且还不停地叽叽喳喳议论着。药放下之后,几个钟头过去了,一只死老鼠也不见。大家开始

    来源:新闻周报

    时间:2004-10-20

  • 新发现 远古蛤蜊长寿探秘

        新华社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4500万年前生活在南极洲的蛤蜊,寿命可长达120年,并在研究其长寿成因后发现,节制饮食可能是长寿主因。   有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生活在高原地区寒冷水域中的蛤蜊,寿命可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长10倍。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冷水环境里的蛤蜊新陈代谢较慢,因此寿命更长。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存在别的原因。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究的长寿蛤蜊化石,是在南极洲一个岛屿的沉积物里发现的。这些沉积物形成于几千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南极洲海域水温比现在高10度左右,较为温暖。   科学家切开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9

  • 中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恐龙物种化石

        新华社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化石,而这具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在报告中说,他们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了这具保存完好的化石,它属于生活在距今大约1.4亿年前的一种恐龙。   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这具化石的形态——后肢蜷缩在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看上去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极为相似。科学家指出,这是他们首次发现死前处于睡眠状态的恐龙化石,并为这种恐龙取名为“寐龙”。   另外,这具恐龙化石只有53厘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5

  • 鹦鹉螺化石证明地球曾经历过大规模物种灭绝

        新华社 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研究了远古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又称菊石),发现鹦鹉螺种类在二叠纪末期突然大规模减少,这再次表明二叠纪末期地球生物发生过大规模灭绝。   人们已经通过化石发现,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期发生的大灭绝是最严重的一次,使超过90%的物种消失。有关鹦鹉螺化石的新研究,为这次大灭绝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据新一期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鹦鹉螺是一种带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其贝壳花纹呈螺旋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维利埃以及德国洪堡大学科学家迪特尔·昆研究了大约2000种鹦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4

  • 长江污染面临六大危机 十年内可能变成“黄河”

        新华社 数亿吨沿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长江里的白鳍豚、中华鲟、刀鱼等可能灭绝;长江生命力在消失……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举行的“保护长江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分析说,长江中上游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江河被泥沙淤积,造成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长江中下游由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个别企业把长江当成天然排污口,严重污染了长江水。他指出,长江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3


页次:73/85  共1693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