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Science突破:实时追踪RNA

    生物通报道  第一次,研究人员在单分子水平上实时观测了转录过程中的RNA折叠。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又从中获悉了什么?在一个隔音、温度恒定、振动控制的地下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实时观察了RNA的转录,注视着RNA新生单链变长——一个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并折叠形成一个调控核糖体开关(regulator riboswitch)。这一研究发表在10月19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在单分子水平上看到过具功能性后果的RNA折叠。这是第一次有人观察它生成的过程,”论文的作者、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Steven Block说。为了完成这一壮举,Block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22

  • 法研究人员发明电子舌制造新方法

    新华网巴黎10月19日电(记者黄涵)电子舌是一种模拟人类舌头功能的电子仪器,能辨别不同味道,主要用于食品加工、环境监测和卫生等领域。法国研究人员日前发明出一种创新的组合方法,大大简化了电子舌制造过程。这项研究由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共同完成。研究人员首先准备了由两种特性不同的小分子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溶液,然后将这些溶液滴在一层薄膜上,制成不同的传感器,所有这些传感器感应到的信号组合就形成了电子舌头辨别出的“味道”。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的电子舌不仅能够辨别结构非常相近的蛋白质,当混合物中同时存在多种蛋白质时,还能明确区分出每种蛋白质的“味道”。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2种分子就能制造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10-22

  • Science:三十年追寻终获突破

    生物通报道:转录起始复合体是读取DNA遗传信息的关键媒介,由Richard H. Ebright和Eddy Arnold领导的罗格斯大学研究团队三十年来首次获得了转录起始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增进了人们对转录起始机制的了解。该文章即将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转录起始复合体是起始转录的“分子机器”,由RNA聚合酶和起始因子sigma组成,特异性识别基因上游的特定位点,与DNA结合,使DNA解旋,并调整DNA为下一步转录过程做准备。研究人员首次获得了转录起始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它的详细作用机制。“得到功能性转录起始复合体的结构,是相关研究人员三十年来的研究目标,”罗格斯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9

  • 著名华人科学家Cell子刊细胞研究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来监控脑细胞是如何相互协调控制如启动动作或探测气味等特异行为的。这项新的成像技术是基于检测神经元中的钙离子,可以帮助他们绘制出执行这些功能的脑回路,并提供关于自闭症、强迫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起因的新认识。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18日的《神经元》(Neuron)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学者、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冯国平(Guoping Feng)。其早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Josh Sanes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系统揭示了乙酰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发育机理,同时创建了为神经生物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9

  • 科学家用干细胞技术揭示帕金森病衰老相关机制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吴晶晶)记者18日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刘光慧研究组与美国、西班牙研究机构合作,首次结合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这一研究成果为诊断、预防与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近在线发表了这一论文。据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在老龄群体中高发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对于帕金森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衰老是其重要诱因之一。刘光慧等研究者的工作首次揭示了核膜异常以及脑内神经干细胞渐进性功能衰退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这为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等中枢神经系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2-10-19

  • 用于推断蛋白质进化路径的技术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对祖先的视觉色素和它们的突变型的实验性研究对蛋白质进化研究广泛使用的简化假定提出了质疑发表在11月号的《生物科学》(Bio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说,生物学家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在研究蛋白质分子进化广泛依赖的一个关键假定是“很成问题的”。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视觉研究人员Shozo Yokoyama的这篇论文概述了一些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制造和衡量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眼中的视觉色素的数十种重建的祖先版本以及故意改造的变种的属性。Yokoyama得出结论说,他评估的实验“严重质疑”了“分子适应的基础原则”,后者是基于一大批蛋白质的进化变化的重建的数以千计的论文的基础 。他写道,这类研究使用的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10-18

  • 复活史前动物:生物技术重建灭绝动物古基因

    罕见的冻尸:这具在俄罗斯发现的非常罕见的小长毛象冻尸距今已有42000年,包含大量有用的信息。不过,想要了解这种动物曾经赖以生存的生物机能的精确细节,只能依靠DNA。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重新构建灭绝动物的古基因,并进而研究古生物机体活着的时候如何运转。利用这种方法,科学家揭开了史前巨兽长毛象如何适应冰河时代严酷环境的谜题。150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主要依靠骨骼和牙齿化石,来重塑史前生物。骨架能够告诉科学家这些古生物的体型大小和身体形态;骨骼上的肌肉附着点显示了这些生物究竟有多么强壮,以及它们可能的移动方式;牙齿形状和磨损程度则揭示了它们的食物种类。总而言之,研究者们必须想方设法从这些坚硬的

    来源:环球科学杂志

    时间:2012-10-18

  • RNA研究先驱Nature获piRNA突破性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取得重要进展,了解保护动物基因组防止称作转座子的潜在危险遗传元件这一过程的最早期步骤。如果失去控制,这些基因组寄生物可能会肆意泛滥,导致不育。冷泉港实验室的Gregory J. Hannon教授和Leemor Joshua-Tor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Hannon教授是小RNA研究领域的先驱,曾主编了冷泉港实验室技术手册:《MicroRNA研究方法》等。结构生物学家Joshua-Tor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所获成果颇丰,她曾与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是同年选上HHMI研究员。在这篇文章中,Hannon和Joshua-Tor联手借助在生殖细胞中生成的一类称作Piwi-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7

  • PNAS突破:烟草产抗体治愈猴子

    生物通报道:一项大规模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使用混合单抗帮助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成功抵御了Ebola病毒,这种治疗药物初显锋芒。该文章于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在这项验证性研究中,混合单克隆抗体MB-003成功帮助恒河猴rhesus macaques抵御了致命的病毒感染。在恒河猴感染Ebola病毒一小时后进行单抗治疗,所有测试动物都得以存活。而即使在感染后48小时才用MB-003进行治疗,也能够有效保护约三分之二的动物。Ebola病毒会导致出血热,这种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0%,仅在近几个月Ebola病毒就造成中非地区无数人死亡。人们将这种病毒视为全球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7

  • 美开发出控制纳米药物载体形状的新方法

    本报讯美国研究人员已发现一种可控制纳米粒子(药物载体)形状的新方法,研究还展现了纳米载体的形状对治疗癌症等疾病的功效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2日《先进材料》杂志网络版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因治疗技术不使用病毒携带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细胞,因而可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参与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毛海泉(音译)认为,这些纳米粒子或可成为更安全、更有效的运载工具,以针对遗传性疾病、癌症和其他疾病开展基因药物治疗。毛教授一直在开发用于基因疗法的非病毒纳米粒子,其方法是将健康DNA片段压缩进聚合物保护涂层内。这些粒子被设计成仅在血液里流动并进入靶细胞时才会交付其基因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10-17

  • Life Technologies 2012流式细胞技术进展讲座邀请函

    Life Technologies 2012流式细胞技术进展讲座邀请函马上报名Life Technolgoies 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将于2012年10月29日、10月30日、11月1日、11月2日和11月8日下午分别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和广州举办Life Technolgoies 2012 流式细胞技术进展讲座。本次技术讲座以流式细胞技术进展为主题,主要介绍Life Technologies旗下Molecular Probes® 品牌流式细胞荧光标记和流式抗体新产品新技术, 讲座的另一个主题是报告Life Technologies旗下Applied Biosystems&r

    来源:LT

    时间:2012-10-16

  • 多国研究发现防癌有8个新方法

    “癌症真是可以预防的”。这句话在全球医生口中都是通用的,多家研究机构也发表各种新研究去佐证它。近日,《印度时报》对此进行汇总提出,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增强人体的抗癌能力,让癌症离我们更远些。 干家务降低乳癌风险。牛津大学英国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学家蒂姆·奇伊教授及其同事研究发现,每天花6个小时干家务活、快走或种花种菜,可以使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降低13%。每天活动2.5小时可使乳腺癌危险降低8%。但值得提醒的是,美国环保署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传统干洗过程中用到一种名为全氯乙烯的溶剂,可能引发肝癌、肾癌和白血病,因此做家务时建议少干洗,而使用温和的洗衣液手洗衣物。 少喝酒防住食管癌。瑞典隆德大学最新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2-10-16

  • NASA机器人技术或助瘫痪人士实现行走梦想

    如果你是下肢瘫痪人士,那么千万不要错过下面介绍的这款装置,它会帮助你重新实现走路的梦想。同时对宇航员来说,该装置将来能够让他们漫步在太空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骨骼和肌肉,避免在失重的情况下严重受损。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0月12日报道,该装置是一种机器人体外甲壳,被称为X1,重量为57磅(约合为25.9公斤),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佛罗里达州人机认知机器研究机构(IHMC)共同研发。X1有10个关节连接处,其中在臀部和膝盖处的4个是机动的,剩下6个是被动式的,可进行侧步、转向和脚部弯曲等活动。此外这款设备还拥有多个活动关节,增加了骨骼的可用性,使X1的用途更加广泛。X1有两个模式

    来源: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2-10-16

  • 日本开发出利用近红外线检测血压的技术

    日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只需向皮肤照射近红外线,分析其波形就能计算出血压的新型血压计。新型血压计无需使用一般血压计的袖带,也能用于测量运动时的血压。这种血压计还能测定血糖,并且不需要采血。日本大学工程学系教授尾股定等人研发这种血压计原理是,近红外线会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由于血流量随着血压变动而变化,反射波的波形也会发生变化。新型血压计用接触皮肤的发光二极管以20万赫兹的频率向皮肤照射近红外线,然后用光电检测器捕捉反射波,就能检测出波形的差异。通过放大波形,分析形成波峰的时间差以及波振幅大小的差异,就能够计算出血压值。这种血压计不仅能以5%以内的误差测量血压,还能用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10-15

  • Cell突破:癌细胞“就死”信号

    生物通报道: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工具,能用以确认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如何准备死亡的,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癌症专家选择治疗AM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公布在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可以改进方法,预测哪些病人能成功治疗AML——单独采用标准化疗方法得到缓解,哪些患者尽管采用了治疗还有可能复发,只能进行骨髓移植。文章的通讯作者Anthony Letai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也能帮助解释AML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也就是说,在杀死血癌细胞的化疗剂量下,患者正常造血干细胞如何存活。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差异这一新方法与目前的预测工具不同,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2

  • Nature突破:免疫系统新识别途径

    生物通报道: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免疫系统识别入侵微生物的新途径,特定免疫细胞能够识别细菌和酵母独有的维生素B合成衍生物,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抵抗感染。这项研究为相关结核病治疗及疫苗研发提供了新靶点。这项由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联合领导的研究为期五年,首次为人们揭示了感染早期,黏膜相关恒定T 淋巴细胞(MAIT细胞)能够通过识别细菌和酵母的维生素B合成产物来激活免疫系统。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杂志上。抗原递呈分子是由组成相容性复合体MHC和CD1家族编码的,它们通过多肽或磷脂结合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MAIT细胞是人体内高丰度的先天性T细胞,由结合抗原的MR1激活。研究显示,MR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2

  • Nature实验技术:基因工程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合成生物学是基因工程最新和最先进的阶段,能用于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一些问题,比如能源燃料是可持续生产,关键药物的研发,以及安全清除环境里的有毒物质和放射性废物。然而为达到这些目的,科学家们必须令生物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能像计算机硬件的组装那样,具有预测性。 由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著名合成生物学专家Adam Arkin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期在这方面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他们研发出了一种“转接子”(adaptor),能通过将大肠杆菌中翻译调控因子转换成转录调控因子,令微生物元件基因工程过程变得更容易,也更易预测。“这种转接子能集合转录调控因子,其本身的可组合性能方便微生物复杂生物环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2

  • 中科院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研发获突破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学与抗病毒策略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刘庆伟等在黄忠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发针对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这是国际上首次尝试开发CA16基因工程疫苗,结果显示,基于VLP(病毒样颗粒)的CA16疫苗策略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开发兼抗EV71(肠道病毒71型)和CA16的双价手足口病疫苗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疫苗》杂志上。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EV71和CA16是主要致病原,两种病毒均可导致儿童神经症状甚至死亡,前者造成重症的比例要高于后者;有一小部分患者甚至同时感染两种病毒。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201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10-12

  • 复旦大学新方法实现无创诊断肝纤维化

    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王吉耀带领的肝纤维化研究小组,经过十余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靶向于整合素αvβ3受体的分子影像可识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肝脏病学》上。 据了解,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进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因此,早期识别肝纤维化的存在,在慢性肝病的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决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时,除了参考肝脏炎症情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是否存在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程度。 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但由于它们是有创检查,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不适合用于进行慢性肝病患者的筛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0-12

  • 同济大学Cell Res提高细胞重编程效率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高渗透压可提高体细胞的重编程效率,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机制。相关论文“Stress-mediated p38 activation promotes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发表在重要核心期刊《Cell Research 》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谢欣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与重大疾病相关性研究及新药发现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调控干细胞命运的研究及新药发现。2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0-11


页次:234/491  共9807篇文章  
分页:[<<][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