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专家预测2013年十大技术革命

     【西班牙《国家报》2月20日报道】题:2013年的10项技术革命记者维克托·巴雷拉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新兴技术议程理事会确定了10项将在2013年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将使医药、能源、制造业、道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10年前无法想象的进步。   1.“在线”电动汽车   无线技术可以为汽车供电。下一代电动汽车可以通过在公路下方铺设的电缆发射的电磁场获得电能,并为车载电池充电,以便在脱离电磁场时驱动汽车。由于是外部供电,这种汽车仅需具有标准电动汽车1/5的储电能力。目前,“在线”电动汽车正在韩国首尔进行道路测试。   2.三维打印技术和远程制造业   凭借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依

    来源:新华国际

    时间:2013-02-27

  • 基因技术可实现链黑菌素类抗生素高效合成

    上海交大一项研究有望降低抗肿瘤良药成本   中国科技网 讯 (沈海燕 记者王春)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双君研究小组通过对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基因解析,阐明了链黑菌素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由此得到的链黑菌素类似物不仅抗癌活性高很多,其毒性上也比原始链黑菌素降低了约5倍。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会志》上。    链黑菌素是由一株绒毛链霉菌所产生的抗肿瘤抗生素,具广谱抗肿瘤活性。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二期临床实验时,因其毒性过强而被迫终止。    基因组测序技术为生物合成机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27

  • 捷克白血病研究获重大进展 有助掌握新治癌方法

    光明日报布拉格2月23日电(记者夏茂盛)捷克科学院分子遗传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取得一项医学科研成果,破解了白血病肿瘤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进而破坏其他器官的奥秘。据捷克国家广播电台的报道,这一“独家发现”将白血病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有助于未来掌握新的治癌方法。 白血病患者的恶性肿瘤细胞如何从骨髓的“潘多拉盒子”中走出为害,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人知。捷克科学院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瓦茨拉夫·霍热伊希介绍该研究所新发现的原理时说,白血病细胞剥离下来的DNA碎片,一旦被其周围的细胞吞食,后者便会“中毒而死亡”。白血病肿瘤细胞正是通过一点一点杀死周围的细胞,在骨髓中打开一个通道,进入血液,侵害其他器官,导致病人死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2-26

  • 纳米粒子递送药物技术有新进展

    蛋白质“通行证”让纳米粒子通过免疫系统 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摧毁外来物。除了细菌、病毒,递送药物的纳米粒子、植入的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也是外来物,同样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药物失效、排斥或发炎。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1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给这些治疗设备贴上蛋白质“通行证”,让它们能顺利通过人体的防御系统。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科学》杂志上。“身体对入侵的外来物会一视同仁地加以排斥。”论文第一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物理学实验室研究生派尔·罗德里格斯说,这是由身体天然免疫系统所引发的。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能发现、吞掉并破坏入侵者;血清蛋白会黏在目标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25

  • 植入微芯片技术让盲人重见光明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3日报道,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微芯片,能使罹患视网膜色素变性(RP)退行性疾病的盲人重见光明,且无需辅助的外部可见设备。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当该芯片被放置在眼球后方时,能使天生具有RP的患者恢复视觉功能。RP是指影响视网膜、引起视网膜功能退化的一种疾病,尤其会对黄斑层中的感光器造成影响。RP患者的感光细胞将逐渐变性,并丧失功能,直至最终导致失明。虽然这种疾病无法治愈,但视网膜神经却可在一个亮点保留相应的功能。如果能对这些神经进行刺激,某种形式的视力或将得到恢复。这种外部供电的光敏微芯片将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视网膜表面下方,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25

  • Science技术专辑:表观基因组学新技术(组蛋白篇)

    生物通报道:几十年来,DNA一直被认为是决定生命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但是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生命遗传信息从来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决定的,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在不影响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组的修饰,这种改变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发育,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领域被称为“表观基因组学”。2008年早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一项涉及1.9亿元,时间长达5年的表观遗传学项目。今天这些努力开始初见成效,NIH共同基金与一些私人研究机构已经资助了68项表观遗传学项目,获得了52份表观遗传图谱(不同细胞类型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图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当谷歌遇上流感:透视网络技术监测传染病优劣

    今年流感在美国的暴发比往年要早,在肆虐的流感面前,一项用来监测流感暴发的尖端技术也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和传统监测系统的对比数据显示,通过和流感相关的互联网搜索,来估计流感传播状况的谷歌流感趋势系统(Google Flu Trends),大大高估了流感的峰值水平。专家说,对于这项具有前景的战略来说,这次的故障不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更意味着谷歌需要改善它的算法系统。由于流感跟踪技术是基于网络数据挖掘和社会媒体扩散,谷歌发生的这个插曲也是个适时的提醒:如今的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流行病学检测网络,它们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挑战传统 法国监控网络创始人、巴黎第六大学的流行病学家A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2

  • Science总结染色质检测新技术:甲基化篇

    生物通报道:2008年早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一项涉及1.9亿元,时间长达5年的表观基因组学项目,这一项目作为NIH“路线图计划”(RoadMap Initiative)的组成部分,总体目标包括几个方面,比如绘制正常人类细胞和组织表观遗传系列参考图谱,研发新型研究工具等。今天这些努力开始初见成效,NIH共同基金与一些私人研究机构已经资助了68项表观基因组学项目,获得了52份表观遗传图谱(不同细胞类型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图谱),在去年9月,相关研究人员发表了30篇论文,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也解析了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染色质高级结构,转录区域,以及将近150个细胞系中的更多人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1

  • 新型显微技术成功用于生物成像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姚保利研究组,将基于数字微镜器件和LED照明的显微技术成功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从而为深层生物样品大面积快速三维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杂志上。 大到宇宙,小到分子,看得更远、更细、更清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为突破光的衍射极限,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光学超分辨方法,如光激活定位法、随机光学重构法、受激发射损耗法等。但这几种超分辨成像技术速度较慢,而且需要一些特殊染料标记样品。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结构光照明的显微技术(SIM)。它使用特殊调制的光场照明样品,通过空间频谱处理的方式获得超分辨图像。目前,只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0

  • 研究发展分钟量级快速DNA折纸术新方法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苏州纳米所和丹麦奥胡斯大学合作,在DNA纳米折纸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并于近期正式刊出(J. Am. Chem. Soc. 2013, 135, 696-702)。该研究工作发展了一种分钟量级的快速DNA折纸术新方法,可一步组装出复杂纳米结构。利用该方法可制备具有纳米限域空间的DNA纳米反应器,实现了分子尺度可控定位的生物化学反应。 DNA纳米技术利用DNA分子的精确识别能力来构建可控纳米结构。2006年诞生的DNA折纸术(DNA origami)极大提升了研究者构建复杂DNA纳米结构的能力,其组装出的纳米结

    来源: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时间:2013-02-20

  • 胎儿产前检查技术迎来新变革

        新 视 野    记者 冯卫东 综合外电    2012年,人们已看到极少数非侵入性遗传产前检查行业的诞生,但由于法律和伦理问题的交织,这个年轻的行业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在不太遥远的过去,要检查一个未出生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及其他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需用到一个可怕的长针,还有可能会造成流产。但今年以来,医生和孕妇迎来了新的选项:基于孕妇血液样本的无痛基因筛选。    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医生有可能通过孕妇静脉采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2-20

  • Nature突破:中外学者新技术解析动态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英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英国钻石光源研究所的先进设备,解析了一种关键病原体: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的结构,EV71是引发这两年来受到关注的婴幼儿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研究人员利用同步辐射光源,观察到了这一病毒不同状态下的构型,由此揭示了病毒动态作用机制。这一成果同时公布在2013年美国AAAs年会,以及Nature杂志上。(EV71结构,图片来源:钻石光源研究所和牛津大学)肠道病毒一般是以数字命名的,排列顺序代表着其发现的先后次序,按顺序,这种病毒被命名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简称EV71。这是目前肠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其感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9

  • 科学家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19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Cell发布遗传学突破性发现

    生物通报道 由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构建出了第一个近代人类进化动物模型,揭示出一个单突变导致了东亚人群从浓密头发到密集汗腺等数个常见的性状。他们还模拟了这一基因突变在整个亚洲和北美的传播,由此推论出其最有可能出现在3万年前,地理位置为如今中国的中部地区。这些研究发现作为封面故事发布在2月14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哈佛大学的Pardis Sabeti副教授、哈佛医学院的Bruce A. Morgan博士和复旦大学的金力(Li Ji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金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遗传学及遗传流行病学、计算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18

  • 中国科大等在微观核磁共振技术方面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研究组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J. Wrachtrup教授组合作,成功实现了(5nm)体积样品质子信号的检测,取得微观核磁共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该实验利用掺杂金刚石中距表面7纳米深度的氮-空位单电子自旋作为原子尺度磁探针,分别实现了(5nm)体积液体和固体有机样品中质子信号的检测,其中包括的质子总数为一万个,其产生的磁信号强度相当于100个统计极化的核自旋。此实验为微观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成果于2月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自旋在物质中广泛存在,因而自旋磁共振技术能够用来准确、快速和无破坏性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是当代科学中最为重要的物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3-02-18

  • 捷克科学家发现治疗癌症新方法

    捷克布尔诺孟德尔大学技术转让中心日前宣布,该校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专利发明申请,并准备向国外申请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传统药物治疗癌症(化疗)具有太大的毒副作用,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使健康细胞组织严重受损。据参与该方法研究的该校科研人员基泽克介绍,他们的治疗原理是根据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脱铁铁蛋白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治疗,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高效专一灭杀,使药物损害健康细胞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没有副作用。据该校介绍,虽然国外也在对此种方法进行研究和试验,但该校研发的新方法目前“已进入应用试验阶段。几年以后可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nbs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2-18

  • 我国暂缓辅助生殖技术审批

    2月5日,卫生部和总后勤部联合启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暂缓辅助生殖技术审批,集中整治非法买卖卵子、代孕等不法行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启动会上指出,一些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和个人违法违规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一些非法机构在网络上随意销售促排卵药物;个别医务人员受利益驱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一些地方还存在法规明令禁止的代孕和非法买卖卵子等现象,严重侵害群众健康权益,易造成社会伦理关系混乱和法律纠纷。 陈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全面清理现有审批情况,暂缓新的审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严惩涉案责任人员,重点对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或超出批准范围开展辅助生殖技术,非法采供精卵,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2-07

  • Science重要成果:蛋白质组绘图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细胞内正在发生的事件,科学家们需要知道数以千计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定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家们现在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标记细胞某一特定区域中所有的蛋白质,从而更准确地绘制这些蛋白质的图像。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裔女科学家、化学副教授Alice Ting,她曾师从诺贝尔获得者钱永健,因为在标记和观测活细胞内特异蛋白上所采用的创新技术而曾获得多个行业大奖,包括NIH“院长先锋奖”。在这篇发表于1月31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中,Ting和同事们利用这一新技术鉴别了定位在线粒体基质上的近500个蛋白质。Ting说:“能够获得活细胞时空分辨分子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PNAS:科学家成功突破血脑屏障

    生物通报道: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科学家们克服了脑部疾病治疗的主要困难,他们设计了一个成功穿过血脑屏障的大分子药物,在小鼠模型中逆转了神经系统的溶酶体贮积症。文章于二月四日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杂志的网络版上。“这一研究为人们提供了穿越血脑屏障的无创治疗方式,将大分子药物送入脑部治疗溶酶体贮积症,”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Dao Pan博士说。“这种方法也能用于开发治疗其他脑部疾病的药物,例如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科学家将部分载脂蛋白E(apoE)与起治疗作用的溶酶体酶IDUA融合起来,组成大分子药物,并将其称为IDUAe1和IDUAe2。研究人员用这些药物在体外处理来自粘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Nature方法: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  杜克大学的生物工程师在实验室中构建出了一种系统,模拟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中的人类基因被开启。他们认为这一成果将使基因治疗研究以及合成生物学新兴领域受益。相关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这一新方法应该可以帮助基础研究科学家揭示多种不同基因“开启”或“关闭”的效应,并帮助临床医生开发出针对人类疾病的新基因治疗。杜克大学Pratt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助理教授、基因组科学和政策研究所成员Charles Gersbach说:“我们知道人类基因不仅是开启或关闭,也可以在广泛水平上被激活。然而,我们也知道自然情况下人类基因受到很多蛋白间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页次:224/491  共9807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