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栉江珧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与注释:为人工繁育和生物学研究奠基
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这种双壳贝类独具特色。它有着发达的足丝,能紧紧附着在潮间带,面对恶劣环境时还能迅速脱落;其硕大的闭壳肌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然而,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让栉江珧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其种群资源,人工养殖迫在眉睫。但目前,栉江珧人工繁育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产卵诱导困难、幼虫黏连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其生殖生物学机制了解不足。而高质量的基因组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钥匙,此前栉江珧基因组未被测序,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展。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15
-
鸽腺病毒 1 型(PiAdV-1):中国北方和西北鸽子的新兴致命病原体
在鸽子的世界里,原本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 “灾难” 打破。从 2022 年起,中国许多赛鸽和肉鸽养殖场出现了一种神秘的传染病,患病鸽子会突然死亡,给鸽子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鸽子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可用于比赛、观赏和食用,但众多病毒感染一直是鸽子养殖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腺病毒感染更是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为了找出这场传染病的 “真凶”,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样本采集上,从中国北方和西北七个省市的养殖场及赛鸽组织企业获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4-15
-
蒸汽压片谷物对断奶马驹营养消化、血糖反应及粪便 VFA 的影响:探寻最佳能量补充方案
在马的养殖世界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养马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从传统粗放的放牧模式迈向现代集约化养殖。马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赛事、休闲旅游,还涉足肉奶生产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依靠草料转变为添加谷物补充能量。然而,不同谷物的营养成分、结构千差万别,这使得马对其消化吸收和血糖反应各不相同。比如,谷物中的淀粉消化就很复杂,处理不当会引发马的健康问题,像后肠酸中毒,进而导致腹痛、蹄叶炎等疾病。因此,选择合适的谷物来满足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能量需求,成为了保障马健康成长和良好性能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4-15
-
手持式传感器NDVI测量: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与产量评估的非破坏性替代方案
在广袤的半干旱地区,玉米的“生命体征”如何响应水氮调控?科学家们手持神奇的光谱仪(GreenSeeker),像给植物做“CT扫描”般,通过捕捉叶片反射的红光和近红外光信号,计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这个绿色生命的“健康晴雨表”。研究团队在费萨拉巴德设计了一场精密的田间“交响乐”:三个灌溉乐章(IWR)包括全生育期正常灌溉、营养期控水和生殖期控水,配合五组氮肥音符(NR:100-300 kg ha−1)。数据揭示,当玉米在开花结穗期遭遇“口渴”(IWR3),NDVI值跌至谷底;而每增加50 kg氮肥,就像给植株注射“能量剂”,NDVI、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干物质(TDM)节节攀升。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Production
时间:2025-04-15
-
黄瓜CsMUTE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盐胁迫应答中的功能解析
在植物王国中,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转录因子堪称调控大师,它们编织成复杂的分子网络,主导着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应答。作为该家族成员,MUTE基因在逆境响应中的角色长期笼罩着神秘面纱。这项研究从黄瓜(Cucumis sativus)叶片中成功钓取CsMUTE基因——其573 bp的编码序列(CDS)可翻译出190个氨基酸,蛋白结构上赫然携带着标志性的bHLH功能域。科研团队巧妙运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K599这把基因剪刀,在黄瓜根部打造出CsMUTE过表达的转基因毛根复合体。这些基因强化版植株在
来源: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时间:2025-04-15
-
COVID-19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商业化海藻养殖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沿海地区,经济型红藻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的商业化养殖为渔民社区提供了重要收入来源。然而COVID-19大流行严重冲击了这一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本研究通过对比拉梅斯沃勒姆、普杜科泰及图蒂科林三地339名养殖户的问卷数据,揭示了疫情下的产业变革:女性从业者比例显著提升至66.4%,但自组织团体(SHGs)数量从47个缩减至25个,呈现个体化经营趋势。值得注意的是,56.3%的从业者具有10年以上经验,31-50岁群体(61.6%)成为主力军。疫情导致的种苗获取困难、运输中断等问题凸显,而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效果优于政府补贴。研究强调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时间:2025-04-1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湖泊变化水生态环境效应调控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2024年度总结会在亚热带生态所召开
4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湖泊变化水生态环境效应调控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2024年度总结会在亚热带生态所召开。会议邀请了河海大学王超院士、亚热生态所王克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杜耘研究员、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李巍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冷疏影研究员、亚热带生态所谢永宏研究员组成咨询专家组。来自各参与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科研动态】Gut Microbes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陈卫华教授团队揭示了基于肠道微生物的疾病诊断模型最佳...
肠道菌群在维系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基于肠道微生物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疾病诊断。然而,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有许多可选择的步骤和可使用参数,不同疾病的诊断模型也呈现出差异极大的性能。此外,过去的研究并未全面的纳入多种疾病进行比较。因此,通过组合不同建模步骤和选择参数来构建一套适用于多种疾病且性能优异的最佳建模流程是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 2025年4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卫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Gut Microbes上发表了题为Best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microbiome-based d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15
-
地空学院法文哲课题组在月壤时空演化建模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几乎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组成的结构松散的风化层,称为月壤。月壤主要由陨石小天体撞击的机械破碎作用形成,并受到太阳风和宇宙射线长期照射、昼夜大幅温差所引起的热胀冷缩等过程持续改造。月壤不仅蕴含着关于月球地质演化的宝贵信息,还记录了内太阳系撞击通量与太阳风辐照历史。因此,对月壤层结构与性质的探测一直是国内外月球探测计划的一个重要科学目标,如我国嫦娥1/2微波辐射计、嫦娥3/4/5/6测月雷达,美国月球轨道侦查器窄角相机(LROC NAC),日本月亮女神多光谱相机(Kaguya MI)等。目前,人们已经获得了关于月壤厚度、分层结构、物理特性、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法文哲课题组揭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源区与演化历史
2024年6月2日,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采集并返回了1935.3g月球样品,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任务。SPA盆地形成于约43亿年前,是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过程可能挖掘出上月幔物质。自形成以来,SPA盆地经历了多个大型撞击事件、多期次火山活动、以及太阳风与微陨石长期轰击等多种地质过程的改造。嫦娥六号着陆点位于SPA盆地东北部的Apollo盆地南部一个年龄为28亿年的月海玄武岩单元,采样区不同来源的物质记录了月球演化历史中的重大地质事件。因此,对嫦娥六号样品
-
朴世龙院士团队揭示2024年全球植被绿度创历史新高
全球植被绿度变化,关系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对全球气候治理意义重大。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活动加剧,深刻影响植被生长。《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推出了“年度回顾”系列,追踪全球植被绿度变化。2024年,极端降水和高温热浪频发,热带雨林高温干旱,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5℃控温目标。此情形下,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团队在应邀评估2023年全球植被绿度变化之后,再次应邀评估2024年全球植被绿度变化。研究发现,2024年全球植被绿度创历史新高,植被绿度增强的趋势从2000—2023年的7.7×10-4
-
【Global Change Biology】卢新民课题组揭示植物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组对气候变化的解耦响应和机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蔚)近日,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洪山实验室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卢新民教授课题组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了题为“Decoupling responses of phyllosphere and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to spatiotempo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的研究论文。植物微生物组作为植物第二套基因组,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如气候变化)能力等功能,在物种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均具重要开发价值。植物叶际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15
-
【iMeta】棉花团队破解棉花生产世纪难题,助力抗病育种进入全基因组选择快车道
(通讯员 张晓君)近日,国际期刊iMeta发表了我校题为“A panoramic view of cotton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dahliae: From genetic architectures to precision genomic selection”的研究论文,标志着我校在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及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为实现兼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可侵染棉花、番茄、马铃薯、向日葵等数百种植物并造成黄萎病的土传病原真菌。由于病原从根部入侵并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15
-
【The Crop Journal】林忠旭课题组解析阔叶棉驯化为栽培陆地棉的遗传基础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作为世界上天然纺织纤维的主要来源,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广等特点。其包含的8个相对原始的野生种群中,阔叶棉(G. hirsutum race latifolium)具有特殊地位。人们普遍认为陆地棉栽培种起源于墨西哥-危地马拉边境的阔叶棉,这一起源奠定了现代棉花产业的基础。同时,与其他小种不同,阔叶棉对光周期不敏感,能在相对长日照条件下开花,属于一年生植物。然而,阔叶棉与其他小种间遗传差异的潜在机制,以及其为何能在半野生小种中脱颖而出从而被驯化成现代栽培种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对阔叶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揭示陆地棉的驯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20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5-04-15
-
研究揭示孟加拉湾西部有机碳埋藏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海洋输入物中的粒径和粘土矿物组成对有机碳封存具有关键控制作用,重建了孟加拉湾西部有机碳埋藏演变特征,并阐明了季风洋流在调节沉积物输送和有机碳封存演变中的影响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与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该研究为理解季风-沉积-碳库耦合系统提供了关键证据。图1 孟加拉湾的地理位置和洋流特征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保存和埋藏对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并且对地球气候系统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河口三角洲和边缘海仅覆盖了海洋表面积的约20%,但它们却占到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研究揭示海水与岩石反应对显生宙大气氧含量的重要调控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张运迎研究员团队在大气氧含量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提出,显生宙海水与岩石反应(水–岩反应)成因黄铁矿埋藏对大气氧含量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这一发现为理解地球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Geology《化学地质》。助理研究员苗秀全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张运迎为通讯作者,研究员孙珍、博士孙李恒和研究员黄瑞芳为共同作者。大气氧含量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黄铁矿埋藏过程能够产生氧气,是大气氧的净源。然而,既往研究仅计算了大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埋藏通量,而忽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研究揭示全球海洋热浪动态演变规律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员团队,以时空联动视角识别并追踪了全球无冰带海洋热浪(MHW)的时空结构与动态移动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硕士研究生任杰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春在为通讯作者,副研究员姚玉龙为共同作者。以往针对MHW的研究通常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分开,只关注特定区域内MHW的时间变化特征,或某一特定时段内的空间变化。然而,多数MHW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产生”到“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张宏研究组揭示转录因子LIN-15B调控自噬活性及溶酶体功能
自噬过程的关键步骤包括自噬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以及溶酶体降解。自噬-溶酶体通路基因的转录调控是调节自噬活性的重要机制。已知哺乳动物中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基因转录的主要转录因子是TFEB,但线虫中TFEB同源物HLH-30主要参与衰老及应激条件下自噬的调控,而且hlh-30功能缺失的线虫并无明显自噬缺陷表型。因此,在线虫发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转录调控因子来系统性调控自噬活性尚未可知。 2025年4月2日,张宏研究团队在《Autophagy》杂志发表题为"T16G12.6/IMPORTIN 13-mediated cytoplasm-to-nucleu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周斌组探究成体胰腺导管细胞及Ngn3+细胞形成胰岛beta细胞的能力
4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题为“Ductal or Ngn3+ cells do not contribute to adult pancreatic islet beta-cell neogenesis in homeostasis”。该研究利用双重组酶介导的遗传示踪策略和新构建的基因敲入小鼠模型,明确了成体小鼠胰腺在稳态情况及胰腺导管结扎损伤情况下,导管细胞及Ngn3+的非beta细胞并不会生成新的胰岛beta细胞,为深入理解胰腺beta细胞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4-15
-
脂肪酸氧化(FAO)驱动氧化磷酸化(OXPHOS)与NRF2-SLC7A11通路协同促进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
淋巴结转移是癌症进展的关键环节,但肿瘤细胞如何代谢适应这一特殊微环境仍是未解之谜。最新研究发现,一群稀有的转移起始细胞(MICs)如同"代谢特工",在富含脂质的淋巴结中开启生存秘籍——通过脂肪酸氧化(FAO)疯狂"燃烧"脂肪分子,为氧化磷酸化(OXPHOS)能量工厂持续供能。更精彩的是,这些细胞还激活了NRF2-SLC7A11"防护盾"机制,通过促进谷胱甘肽合成来中和氧化应激的"毒箭"。研究人员运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精准捕获这群"元凶",结合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其代谢依赖性的致命弱点。当用药物阻断FAO-OXPHOS能量链或NRF2通路时,MICs的转移能力显著削弱,对化疗药物顺铂的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