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医科大学《Hepatology》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期刊《Hepatology》(目前影响因子为10.84,在65种胃肠肝病学国际SCI杂志中位列第二)上发表了题为 “Promotion of tumor cell metastasis and vasculogenic mimicry by way of transcription coactivation by Bcl-2 and Twist1: A stud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著名病理学家孙保存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其主
-
PNAS、Cell子刊顶级期刊文章解析自噬
生物通报道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是指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的一个分解代谢过程。自噬作为一种进化上非常古老和保守的代谢途径,参与调节细胞物质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间的代谢平衡,影响参与到生物生命过程的方方面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限于研究手段和技术,这一课题具体的分子信号途径和机理缺
-
百人博士陈国雄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日本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日本冈山大学、瑞士洛桑大学、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An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full transporter is essential for the retention of leaf water in both wild barley and rice”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与生物工程实验室陈国雄博士、日本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的小
-
上海交大最新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院临床免疫科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in Chinese Children (2004-2009)”的文章,阐述了2004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布和临床特征,这是国际上首次关于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现状的报道。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杂志上,并被作为首篇文章报道。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院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
-
植物采用“节能”方式适应温度快速变化
温度是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博士郑国伟和田波在研究员李唯奇的指导下,提出并验证了在持续高低温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植物采取快速而低耗能的方式来适应温度变化的假说,从而提出了一种植物适应温度变化的新机制。 郑国伟和田波提出假说认为,在高低温快速转换的环境中,植物将保持膜脂的饱和度不变,同时以一种其他的快速而低耗能的方式调整膜脂组成来适应温度变化。他们用脂类组学方法,检测了在横断山海拔4500米高山流石滩昼夜巨大温差的条件下,植物水母雪兔子和线叶丛菔的膜脂分子变化,并设置了高低温快速变化的室内控制实验,在排除了紫外辐照等其他野外因
-
逝者刘廷析2011重要论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发育与疾病实验室研究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廷析日前病逝,年仅44岁。这一消息令人震惊,这位一生献身于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白血病研究,以及斑马鱼资源库和多功能、复合型的斑马鱼技术平台的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的文章,即使病魔缠绕,他也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以下是2011年刘廷析研究员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做追思。Sumoylation of 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α promotes the biased primitive hematopoiesis of zebrafis
-
F1000推荐清华教授中医药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部,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twork target for screening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文章,概括了网络靶标筛选协同式药物组合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这对于揭示中药方剂的多组分协同作用、整合调节机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英国《BMC系统生物学》杂志上,并被“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作为“新发现”和“技术进步”,推荐为
-
973首席科学家发表J Immun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鱼类和哺乳类通过趋同进化独立形成相似的干扰素反应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27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中科院水生所的张义兵研究员和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桂建芳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哺乳类I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包括多个IFNa和一个IFNb;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
-
吉林农业大学发表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Autoparasitoids in Biological 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吉林农业大学臧连生研究员,通讯作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同先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万方浩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30062和 31071735)、国家基础研究和发展计划项目(2009CB11
-
科研人员提取牦牛肝活性物质研发抗肝炎产品
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7月底,青海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牦牛肝活性蛋白提取与分离研究”和“抗肝炎有效成分花锚总苷的分离提纯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认为,这两项成果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抗肝炎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优良畜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牦牛产品的药用和工业价值不断被发掘。据了解,“牦牛肝活性蛋白提取与分离研究”项目通过响应面模型分析方法优化出牦牛肝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技术参数;共分离提取出十五种蛋白成分,蛋白提取率达到了84.23%以上,提取蛋白的纯度大于95%。“抗肝炎有效成分花锚总苷的分离提纯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确定和
-
复旦教授发Science点评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国家创新基地主任彭希哲教授发表了题为“China’s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Future Challenges”文章,探讨了关于中国人口的问题,提出如果每对夫妇生2.1个孩子是符合自然更替水平的,那么中国平均每对夫妇生1.8个孩子,既可以避免人口迅速老龄化,又能在未来降低人口总量,这对于目前倍受争议的二胎生育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同期Science杂志还推出了“Special Section: Population”封面专题,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了探讨。彭希哲教授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2004年起任复旦大学
-
遗传所《PLoS Genetics》发表水稻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水稻光合效率提高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内外专利,并于2011年7月28日在国际杂志《PLoS Genetics》上发表。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储成才教授,其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农作物产量和抗逆境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农作物的分子设计等研究。储成才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李春来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农业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光合
-
厦大、南方医科大权威杂志联合发表领先成果,获国际关注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8家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在国际分子诊断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分子诊断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Melting Curve Analysis–Based PCR Assay for One-Step Genotyping of beta-Thalassemia Mutations: A Multicenter Validation”( 基于熔解曲线分析的PCR方法用于beta-地中海贫血突变的一步法分型:多中心验证)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庆阁教授和南方
-
浙大教授连发两项重要发现 登国际学术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植物学研究领域近期接连发表文章,获得了生长素信号在水稻生长,以及砷对水稻谷粒中无机砷积累的影响方面的新发现,这两项成果陆续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和《Plant Physiol.》杂志上。这些研究由浙江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吴平教授与其他实验室合作完成,其中吴平教授早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主要从事植物养分、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及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的抗逆分子生理及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在第一篇文章中,吴平教授实验组与赵方杰教授实验组(Rothamsted research,UK)巧妙地利用磷相关的转基因和突变体材料,清晰地揭示了
-
采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发现病毒型肝癌的新靶点
第二军医大学孙树汉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肝癌研究,许多实验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此次研究利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长链非编码RNA芯片)对肝癌及癌旁组织进行系统性筛查,发现lncRNA-HEIH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肝癌(H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Hepatology。此次研究中lncRNA芯片实验在康成生物公司完成。索取lncRNA芯片的详细资料Yang, F., et al., Long non-coding RNA high 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ncRNA-HEIH) fa
-
中国发现世界最大真菌 长10米重半吨
研究人员说,在中国一棵倒掉的树下发现了一个重半吨、长33英尺(约合10米)的真菌子实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子实体———相当于其它真菌类型中的蘑菇。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个巨型真菌估计有20岁了。它靠腐烂的木头为生,因此体积能够长到如此之大。 像这个巨型子实体一样,蘑菇实际上是能产生孢子的真菌果实,它们生长在土壤或其食物来源上。孢子又能产生新一代真菌。 植物学家最近说,一些真菌能利用加压气体将孢子在几微秒之中以每小时70英里(约合113公里/小时)的速度抛出去。这个真菌估计有4.5亿个孢子。 这个真菌子实体属于椭圆嗜蓝孢孔菌,是一种多年生真菌。它
-
中国“饿死”肿瘤的抗癌药物研发领先世界水平
破坏肿瘤血管,阻断从外界进入肿瘤唯一的营养通道,从而达到“饿死”肿瘤目的。这种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外的第四种治癌新途径,有望进入市场。 记者8月1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日前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这项由中山大学开展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该药为代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率先在广东银行医院肿瘤康复中心投入临床,适合于鼻咽癌、肺癌、肝癌等实体肿瘤。 &n
-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理)工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7月23日,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研究生院联合承办的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医-(理)工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隆重开幕。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杜朝辉、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童善保及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兄弟院校和上海交大的60余名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杜朝辉教授致开幕辞,对积极参与和支持本次论坛的广大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同学们通过本次论坛在融洽而坦诚的互动氛围中广泛交流,畅所欲言,促进学科交叉。 本次论坛主题为神经工程、医学影像。会议期间,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冯大淦、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美
-
浙江大学最新Nature子刊综述性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研究院的管坤良教授、赵斌教授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Karen Tumaneng教授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The Hippo pathway in organ size control,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stem cell self-renewal”的综述性文章。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研究院管坤良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任职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药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共同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
-
中国学者7月接连发表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来自国内的学者分别在顶级刊物Nature杂志上发表最新成果,其中包括:鸟类起源新说,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分析,以及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An Archaeopteryx-like theropod from China and the origin of Avialae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和古人类研究所、临沂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在7月28日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新研究中发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鸟类始祖”的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鸟类,因而它不应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这一研究发现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