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算法提升基因融合检测效率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黄明明)近日,华大基因公开一种基因融合检测算法SOAPfuse。模拟数据和真实验证数据的综合测评表明,该算法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强、精度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该算法主要采用局部穷举算法和一系列精细的过滤策略,从而对基因融合进行快速、精确的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 基因融合是指染色体上两个异位的基因嵌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嵌合基因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染色体发生易位、缺失或者倒置造成的,它们在癌症的发生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靶标。随着对基因融合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发现,除血液系统肿瘤外,在实体瘤
-
成体干细胞组织平衡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生胡政在翟巍巍博士和吴仲义教授共同指导下,通过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符云新(Yun-Xin Fu)教授合作,利用群体遗传学理论建立了体细胞的溯祖模型(coalescent model),定量描述了干细胞的不同形式的分裂模式和细胞之间祖先关系树之间的联系,研究首次发现小鼠肠道上皮成体干细胞维持组织平衡的分裂模式是一个随着年龄阶段逐步演化的特征,这也是脊椎动物实体组织第一次观察到上述现象。该发现对于研究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的组织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学术论文已于2月28日在线发表在PLoS Genetics上。成体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特定分化潜能的细胞,广泛存在多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3-03-07
-
一转录因子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
1月16日,《分子细胞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该研究发现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可通过下调下游基因Thymosin β4和Rnd3的表达来抑制细胞的迁移,提示Nanog等转录因子能够在调控胚胎干细胞干性的同时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 细胞迁移对胚胎发育的组织、器官形成等有重要贡献。干细胞需要在一些特定的转录因
-
中科院PNAS文章:阿尔茨海默氏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湖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果蝇中发现HDAC6突变可挽救人类tau诱导的微管缺陷。相关论文“HDAC6 mutations rescue human tau-induced microtubule defects in Drosophila”发表在3月4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张永清(Yong Q. Zha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传统的模式动物果蝇进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应用研究。张永清研究组博士研究生熊英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科
-
北京大学Plant cell解析植物发育调控机理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转录遏制子TIE1,并证实TIE1通过将TCP转录因子与TOPLESS/TOPLESS-RELATED辅阻遏物连接到一起,调控了叶发育。相关论文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秦跟基(Genji Qin)副教授。其近十年来,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叶片及其他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如the Plant Cell, PNA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2009年入选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叶是植物进行光合
-
生命科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第二轮抽奖结果
生物通报道:在已经过去的2012年里,总有一些你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的事和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亦是如此……自2005年起,生物通已连续举办了多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和风云人物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大型网络互动调查活动。目前2012年的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和风云人物评选都已圆满结束,结果页面分别为: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此次活动得到了许多热心读者的反馈,为了感谢这些热心读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请抽中奖的读者注意查收…… 中奖名单如下:喻祎凡 手机 135*****102 电邮 rende*****g@sina.com
-
第二军医大学JBC细胞凋亡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吉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磷酸酶(ILKAP)调控细胞生存与凋亡的一条新信号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第二军医大学的肖建如(Jianru Xiao)教授和刘铁龙 (Tielong Liu)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脊柱肿瘤及脊柱伤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后者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磷酸酶(ILKAP)是蛋白磷酸酶2C(PP2C)家族的新成员,虽然目前国际上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但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这是一种与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的蛋白磷酸酶。ILKA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解密最困惑的昆虫化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两个类群。2012年3月8日黄迪颖研究员等在《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中国中生代巨型跳蚤的发现,指出蜥虱(Saurophthirus)实际是一种白垩纪特化的巨型跳蚤。然而,恐怖虫(Strashila)却仍然是个迷。恐怖虫1992年由俄罗斯科学家最先报道,学者们认为它与已知昆虫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时间:2013-03-06
-
研究发现抑制老年性痴呆病理发生潜在药物靶标
阿尔兹海默病(Alzhermer’s disease, AD),又叫老年性痴呆。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病人大脑神经元中微管结合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而形成神经纤维缠结。除了AD,其它多个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中也有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这类疾病统称 为Tau蛋白病(tauopathy)。正常生理情况下,Tau起着稳定微管的作用,但在Tau蛋白病的病人大脑中,Tau蛋白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微管结构破坏。前人的研究表明,在Tau蛋白病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稳定微管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挽救神经元功能异常和认知功能缺陷等表型,但上述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了寻找和鉴定
-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抗线虫衰老分子机理
阿司匹林作为一个非甾体类抗炎药已经使用超过一个世纪,其长期广泛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由于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近年又用于防治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目前也有报道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改善很多健康状况,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怀容研究组发现阿司匹林抗线虫衰老及其新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达14.5%,阿司匹林通过激活节食类似的线虫长寿信号通路延长线虫寿命。在此作用过程中,阿司匹林通过增加AMP:ATP的比率和激活LKB1来激活 AMPK,而AMPK的激活又会激活DAF-16诱导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延长线虫寿命的目的。该研究成果以Aspiri
-
中南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确定了一个与肝癌相关的miRNA,并揭示了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教授杨连粤(Lianyue Yang)。其长期从事肝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曾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传统观点,使得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得以显著的提高,为大肝癌的外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广泛存在
-
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获首发性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 Deletion of Gabarap Enhances Nlrp3 Inflammasome-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针对γ-氨基丁酸A受体相关蛋白(Gabarap)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展开了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能参与巨噬细胞线粒体质量控制,并由此影响NLRP3炎性体(inflammasome)依赖性的炎症反应。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科院韩家淮教授,韩家淮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在先天性免疫
-
山东大学Hepatology乙肝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治疗修复HBV诱导的肝细胞免疫缺陷,逆转全身适应性免疫耐受的慢性乙肝治疗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来自山东大学的张彩(Cai Zhang)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 Zhigang Ti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识别和天然免疫调节;基于RNA干扰技术的核苷酸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CD1d抗原递呈和NK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分子机制及新型糖脂类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后者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
-
教授JBC解析miRNA与免疫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美国新泽西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R-155 Regulates Immune 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TAK1-binding Protein 2”的文章,发现一种称为miR-155的小分子RNA能通过靶向TABs,减少iNOSitol的表达,从而调控MSCs的免疫调节能力,由此揭示了miR-155的新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时玉舫研究员,时玉舫研究员是激活诱导淋巴细胞死亡和c-my
-
中国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胚胎细胞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半基因不合的异物,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后会发生免疫排斥,类似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与众不同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天然杀伤能力很低,但可以产生伽马干扰素,抑制由于胚胎基因不合而产生的炎性Th17细胞,并将Th17应答控制在生理范围内,维持母胎耐受和免疫平衡。如果母体同时遭遇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会产生大量Th17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暴露出杀伤的真面目,加剧胚胎局部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3-03-05
-
科研人员解析韧革菌素生物合成途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活性天然物质产生的分子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Vibralactone是该所刘吉开课题组从高等真菌褐盖韧革菌Boreostereum vibrans 中发现的具有很强的胰脂肪酶抑制剂活性的小分子,其罕见的4/5融合双环内酯骨架在真菌体内如何形成,始终是一个谜。课题组运用13C同位素标记谱 (isotopologueprofiling)、定量核磁共振以及代谢谱技术,结合酶化学与基因表达实验证据,揭示Vibralactone的双环内酯骨架既不是聚酮也不是倍半萜 来源,而是由莽草酸和苯丙氨酸途径的芳环衍生而来,直
-
研究揭示STE20家族激酶MST4的激活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子刊Structure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和赵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the MST4 in Complex with MO25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Activation Mechanism。该研究阐述了支架蛋白MO25对STE20家族激酶MST4的激活机制。 MST4属于STE20激酶GCKIII亚家族,在细胞极性、增值、转化与迁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O25与假激酶STRAD共同激活肿瘤抑制 蛋白LKB1,从而使得LKB1发挥抗肿瘤
-
甲型流感病毒的进化和传播规律研究新进展
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自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2012年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例超过300例,由于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漂移,因此经常发生规模大小不等的暴发流行。何宏轩研究员领导的野生动物疫病研究组2009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甲型H1N1北美毒株特征(Chinese Sci Bull, 2009),证明了甲型H1N1流感的变异和进化,对于人类呈现高亲和力、低致病性、不具有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性、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但对金刚烷胺类药
-
贺福初院士最新文章获蛋白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teome-wide prediction of self-interacting proteins based on multiple properties”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在线分析工具SLIPPER (SeLf-Interacting Protein PrEdictoR) ,利用这一工具,研究人员可以从整体水平上理解自相互作用蛋白在细胞功能中的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基因
-
关新元教授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个新肿瘤抑制因子DIRAS1,研究结果表明DIRAS1下调预示着疾病预后不良。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22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来自香港大学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等。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70%在我国。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食管癌从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