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物理所研究发现秀丽线虫精子活化的调控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苗龙研究组以The micronutrient element zinc modulates sperm activation through the SPE-8 pathway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题,在Development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文中报道了在秀丽线虫的精子成熟过程中,生殖道上皮细胞分泌的微量元素Zn2+作为内源性活化因子依赖于SPE-8信号通路促进精子的成熟。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只有经过活化后方能形成具有运动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细胞。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在天然状态下,主要以雌雄同体通过自体受精(即同一个体所产生的精子与卵细
-
复旦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移植获新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神经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张素春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艰辛, 首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转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并将转化后的中间细胞注入到小鼠大脑中,使已丧失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小鼠恢复了学习和记忆能力,该成果第一次证明人类干细胞可以成功将自身植入到大脑中,对治愈各种神经功能缺陷疾病有重大意义。目前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引起世界同行高度关注。 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中一些具有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能力的细胞,在医学上具有巨
-
上海巴斯德所揭示MLL5蛋白调节细胞周期的新机制
4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张岩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LL5 Protein Regula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E2F1-responsive Gene Expression via Association with HCF-1。该成果揭示了一种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MLL5蛋白调节细胞周期的新机制,为探讨MLL5调节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子作用机理做了前期研究。Mixed Lineage Leukemia 5 (MLL5)蛋白是Trithorax (TrxG)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MLL5编码基因定位在人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3-05-07
-
H7N9病毒传播路径:迁徙候鸟 鸭群 家禽
中国科技网讯 禽流感为什么能够传染给人类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解开的谜。5月1日和5月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科学》分别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研究发现,造成这次H7N9病毒暴发的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主要由4个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长三角鸭群中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而这种病毒则很有可能是由在东亚迁徙线路上的候鸟传入;另一个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
-
H5N1与甲流病毒结合或可人传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团队研究发现,H5N1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引起人间大流行。该研究从全新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5月3日,《科学》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并配发了摘报评论和专题报道。同时,《自然》杂志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据了解,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分子组成,两种病毒共感染同一宿主,可发生基因分子节段的重配,理论上可以形成256种不同的基因重配病毒。历史上,禽流感病毒通过在中间宿主体内与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造成了多次全球流感大流行,包括1957年的H2N2流感
-
中国科学家Science同期发表2篇研究论文
生物通报道 自从3月底中国首次报道人类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已有20%的感染人群死亡。生活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威胁下,人们对于禽流感人传人的担忧日益加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5月3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如何才会发生禽流感感染人类这种情况。在第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晶体学,在原子水平上显现了突变是如何改变H5N1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呼吸系统细胞的结合力的。在第二项研究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构建出了一种能够更轻易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H1N1杂合病毒(hybrid viruse)。中科院结构
-
中科院《柳叶刀》文章揭示H7N9谱系
生物通报道 根据发表在5月1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自二月以来一直在感染中国人群的新型H7N9病毒至少从四种不同的鸟类病毒处获取了基因。在这篇文章中,由中科院高福(George F Gao)研究员领导的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通过检测从感染患者处分离的四种不同病毒株的序列,确定了病毒的起源和多样性。这种H7N9病毒于一个多月前被首次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其导致了126人感染,24人死亡。它被发现存在于活动物市场中的鸡、鸭和人工圈养鸽子体内,因此人们怀疑H7N9是在这些动物市场内感染了大量的受害者。流感病毒名称中的Hs和Ns分别来自两种蛋白:
-
张福锁研究组Nature等期刊介绍作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一直扎根于植物学研究的张福锁教授自回国后,在植物营养生理、生态与遗传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今年其研究组接连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评述性文章,介绍国内生态系统氮素沉降,以及“高产
-
《柳叶刀》和《科学》发表中国学者禽流感病毒研究成果
5月1日和5月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和Science(《科学》)分别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 高致病性流感病毒溯源和跨种传播机制研究是流感疫情科学预判和科学防控的基础。自2005年在Science杂志报道青海湖野鸟暴发H5N1禽流感研究以来,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深入开展流感病毒的系统研究工作,包括病毒溯源、生物信息学分析、流感病毒重要蛋白的功能与结构解析、流感病毒数据库建设等,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近期,中
来源: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3-05-06
-
Nature、Science热点报道中国农科院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将来自H5N1病毒的基因,与2009年禽流感大流行H1N1病毒株的基因相融合,构建出了可通过空气在豚鼠之间传播的杂合流感病毒(hybrid flu viruse),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Nature和Science网站都对这一研究成果表示高度关注,分别以“Scientists create hybrid flu that can go airborne”和“Single Gene Swap Helps Bird Flu Virus Switch Hosts”为题,第一时间对该研究进行了新闻报道。新型
-
世界最大基因研发机构华大基因落地云南字号
记者昨日从云南省科技厅获悉,云南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在昆明市高新区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标志着华大基因正式落地云南。 据了解,云南华大将与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云南华大基因联合研究院,与我省相关医疗机构共同组建云南华大临床检验所,还将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在滇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办学基地,持续培养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研发机构,新一代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生物信息开发及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华大基因入滇落地,将大力推进我省在生物资源基础研究、生物产业孵化培育、创新成
-
基因转录中形成的DNA/RNA杂合G四链体结构
除了双链配对的双螺旋结构以外,DNA可以形成一些更高级的结构比如G四链体(G-quadruplex,图A)。G四链体是一种四链结构并且由二层以上鸟嘌呤平面组成,每个鸟嘌呤平面含有4个相互氢键配对的鸟嘌呤碱基。端粒DNA的TTAGGG序列可以形成由3层鸟嘌呤平面组成的分子内G四链体结构,这种结构形成可以阻挡端粒酶对端粒的延伸。除了端粒DNA以外,越来越多的可以形成G四链体的DNA序列在人和其他物种基因组中被发现。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人们发现G四链体形成序列在基因组中分布的频率高,而且其分布位置也很有规律,比如癌基因的启动子以及转录起始区。 单个基因的研究表明转录相关区域的G四链体结构对基因转录
-
中国科学家“破译”H5N1病毒感染人的机制
新华网华盛顿5月2日电(记者林小春)中国科学家2日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破译”了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对防止禽流感病毒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此前科学家已经知道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并确认病毒表面一种名为血凝素(HA)蛋白的突变,让禽流感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雪貂之间传播,但科学家一直不了解完成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借助蛋白质大分子晶体学研究方法,微观研究了HA蛋白与相关受体的结构。他们发现,一旦HA蛋白发生某种结构变化,其受体结合特性就会从禽类变成人类。论文作者施一对新华社记者介绍说,原来H5N1病毒一直被限制在禽类
-
学者发现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易感基因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德国鲁道夫大学医学中心等国内外多家单位,首次发现中国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ALS)的易感基因。研究成果于4月28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已经发现了本疾病的多个易感基因,但由于欧美人种与亚洲人种的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的差异。汪凯教授等依托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平台和先进的生物信息技术,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
-
湖南大学教授发表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佛罗里达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由适配体启动的新型载体系统——aptNTrs,可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扮演载体的作用,将药物传递到特异性细胞中。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湖南大学生物学院院长谭蔚泓教授,谭教授2001年入选湖南大学****特聘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据“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2011”官方统计数据中显示:在全球化学领域华人英才排名中(包括中国),谭教授论文总产出量排名全球第五位,其学术影响力全球排名第十六位。癌症传统上都是通过对肿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渐冻人”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了两个全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易感位点。相关研究论文于4月2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鞠晓东(Xiaodong Ju)医生和安徽医科大学的汪凯(Kai W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擅长运动创伤、膝关节疾患、关节镜手术。后者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癫痫以及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老年期神经系统疾病(如AD
-
华大基因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2013年4月29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以及英国桑格(Sanger)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中华鳖、绿海龟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本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龟鳖躯体发育进化历程,为日后深入研究基因组DNA作为指导胚胎发生的“蓝图”提供了新线索。 龟鳖类有着漫长且成功的演化历史,是形态学上最为特化的爬行动物之一。全球共有龟鳖类动物13科,89属,270余种,被分为两个特征明确的支系——侧颈龟亚目和曲颈龟亚目。目前关于龟鳖类的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
-
著名学者朱健康教授PNAS解析表观遗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普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一个重要DNA甲基化调控因子:DTF1,由此揭示出了一种以DTF1中心的DNA甲基化负调控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朱健康教授,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新建研究员,朱健康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渡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是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耐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同时他也是上海****专家联谊会会长。在基因组中
-
陈继明研究员:人类没有H7N9特异免疫力
■陈继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吴子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吴凡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带领的团队,就近期的H7N9疫情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和未来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分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科学通报》上。前者描述了详实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后者着重分析了这次疫情的未来风险。 这两篇文章首先对人间H7N9疫情早期82至91位病例的临床症状、接触史、密切接触者情况,以及他们的地理、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两篇文章都认为这次疫情的重症患者占80%以上,病死率偏高(接近20%),地理分布范围较广,老年病例偏多,男性病例偏多。较多的病例发病前
-
H7N9禽流感全球传播的风险预测
贺建奎,陈杳 1, Introduction自从4月1日确认第一例H7N9以来,全国已经有上百人感染了H7N9。H7N9病毒感染人时为高致病性,目前已经确认23人死于H7N9。H7N9病毒感染禽类时为低致病性,这个特点使得H7N9可以在禽类广泛传播。尽管疾控中心和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阻止H7N9的传播,H7N9还是从最早的发现地上海,江苏和浙江,向外传播到了安徽,江西,福建,北京,山东,河南等地。H7N9禽流感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关于H7N9是否会传播到全球其他国家,哪些国家会有更高的感染风险,H7N9会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出去,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预测H7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