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子成功移植猪肝
5月8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一只受体藏酋猴静静地躺在监护室里,这只藏酋猴刚刚从一只转基因猪身上移植了部分的肝脏。这一手术于5月7日实施,历时10余个小时。5月8日,西京医院宣布这例猪-猴异种肝移植手术在该院获得成功,目前受体藏酋猴术后状态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据这一课题组负责人、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教授窦科峰介绍,这只转基因猪由中国自主培育,已除去了导致超级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天然抗原基因,而选取的猴子和人类生理、生化、免疫、解剖等特征非常接近。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在保留猴子自身肝脏的基础上,切除其脾脏,再将大约一个苹果大小的猪的肝脏移植进入猴子体内,这样既可以消除超急性排斥反应,又能保证
-
温州医学院Cell子刊代谢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温州医学院、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证实,脂联素(Adiponectin)介导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血糖稳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代谢效应。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7日的《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来自温州医学院的李校堃( Xiaokun Li)教授和香港大学的徐爱民(Aimin Xu)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一直致力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为代表的蛋白药物研究,在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和产业化领域颇有见地。后者主要从事肥胖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FGF21是日本学者于2000年发现的F
-
创新参选:目的片段与骨架载体的高效率连接
生物通报道:“赛默飞之生物通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目前各项目已进入投票阶段(实验室创新技术投票页面),欢迎读者投票,也欢迎继续投稿! 参选项目:目的片段与骨架载体的高效率连接背景:实验室构建载体时常常遇到目的片段与PMD-19T或骨架载体连接不上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目的片段,常常会出现连不上,骨架载体自连或连接效率低的问题。本人现在改进的方法能够明显解决这些问题。 方法改进:连接的一般体系为:solution I 5ul ,骨架载体(PM
-
中科院两PI《PNAS》解析药物选择性
5月6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神经药理学研究国际科学家工作站有关药物靶标选择性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突破了通常认为的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结合与否决定药物选择性的理论。针对靶标的药物发现是目前药物发现的重要手段。药物靶标蛋白通常具有不同亚型,亚型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亚型的分布可能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因此药物分子的亚型选择性是影响药效和副作用的关键因素。选择性的高低是衡量候选药物成药性的重要指标,追求高亚型选择性成为药物发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般认为,药物的选择性是由其与靶标蛋白结合与否决定的。然而,该项研究显示小分子化合物的亚型选择
-
北大生科院最新综述:基因疗法新进展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规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推迟或者终止疾病进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研究进展促进了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为其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近期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
-
中国学者连发三篇Nature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5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三份重要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介绍了大脑皮层反馈途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的李武等人发表了题为“Top-down influences on visual processing”的文章,围绕大脑皮层反馈途径,探讨了视觉皮层通路上的各种自上而下的影
-
四川农大:肌间脂肪组织的microRNA研究
肌间脂肪组织位于骨骼肌的肌纤维束之间,与内脏脂肪组织具有相似的代谢功能,已被发现与一些肥胖相关疾病有关。虽然已知不同的miRNA在脂肪沉积和脂肪细胞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肌间脂肪组织的转录组miRNA作用机制尚未研究。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的80后教授李明洲领衔其研究团队,对猪肌间脂肪组织miRNA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4月刊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上。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小RNA测序技术,对猪肌间脂肪组织的miRNA进行测序并对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皮下脂肪组织(小RNA测序服务由联川生物提供)。研究发现,炎
-
版纳植物园揭示柬埔寨龙血树现今遗传多样性的起源
关于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有两种主要假说:1.长期稳定环境下的产物;2.第四纪气候剧烈变化下的产物。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是“南药”血竭的主要原材料,是中国的国家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海南岛的石灰山地区。生长于热带石灰山的植物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是检验以上假说的首选材料。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通过广泛的居群采样,选用两个叶绿体片段(atpB-rbcL和trnD-trnT)和六个微卫星标记,利用分子钟及遗传漂变/遗传瓶颈等模型,从居群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柬埔寨龙血树的居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南半岛北部及海南岛的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3-05-09
-
遗传发育所等在UV影响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紫外线(UV)辐射对地球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生物DNA复制的影响上,而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知之甚少。UV按其波长分UV-A、UV-B和UV-C三个波段。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马润林课题组研究发现,UV-C辐射在细胞分裂中期也能引起DNA损伤反应,导致g-H2AX在中期染色体上的显著聚集,与此同时,UV-C辐射导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停滞,延长了中期染色体的排布时间。出乎意料的是,这种阻滞不是由于DNA损伤反应所引起,而是由于细胞有丝分裂激酶Mps1重定位而诱导的检测点复合体重新激活所导致。进一步研究发现,UV-C辐射激活了Aurora B激酶,而该酶的激酶活性对于Mps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3-05-09
-
我科学家找到人类产生抗体的“发动机”
为医学界研制疫苗提供新思路 中国科技网讯 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免疫新功能——直接控制免疫细胞T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为理解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供了新线索,从而给保护性疫苗的研制指出了新方向。相关论文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人类抵抗长期感染类疾病的过程,其实是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祁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抵抗病原,有两类免疫细胞特别重要:T细胞和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的B细胞不单独工作,必须和T细胞的一个亚类——滤泡性辅助T细胞协同工作才能产生抗体。可以说,滤泡性
-
《遗传》:中国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4月著名期刊《遗传》杂志推出了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专刊,分别在“综述” 、“研究报告” 、“技术与方法” 、“实验指南”等4个栏目共收录了16篇论文,凸显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模式的研究优势与特色,并且也指出斑马鱼遗传发育研究在坚持以遗传发育研究为核心的同时, 适当向组织器官再生以
-
中科院PNAS文章解析植物重要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实验中证实,WRKY8转录因子通过介导脱落酸和乙稀信号,参与了十字花科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cg)防御反应。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余迪求( Diqiu Yu)研究员。其主要从事一类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植物特有转录因子WRKY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所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同时,系统开展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MicroRNAs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WRKY 转录因子是近年来在植物中发现的,N-端含有 WRKYGQK
-
四军大:骨质疏松症中miRNA的研究
在衰老的过程中,尤其是女性绝经后,本来应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谱系转向骨髓脂肪细胞,导致骨质疏松症。然而,我们对这种细胞谱系决定开关的细胞内在机制知之甚少。microRNA(miRNAs)的转录后调控在MSCs的分化和骨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第四军医大学的金岩教授,带领其团队,对骨质疏松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四月刊的Cell Death & Disease上。研究人员使用微阵列技术,首先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了全面的miRNA表达谱分析(微阵列技术服务由联川生物提供),发现miR-705和miR-3077-5p在骨质疏松症骨髓中的
-
安徽医科大研究发现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易感基因
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德国鲁道夫大学医学中心等多家单位,首次发现中国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ALS)的易感基因。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据介绍,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了该疾病的多个易感基因。但由于欧美人种与亚洲人种的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的差异。依托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平台和先进的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历时3年多,首次在中国人群中筛选ALS的易感基因,发现了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两个易感基因S
-
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教授加盟BIOPIC
庄小威教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教授、物理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小威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她的实验室发展并应用先进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生物系统。庄小威教授是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STORM技术的发明人,对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巨大贡献。STORM技术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达到纳米尺度的荧光成像分辨率,从而为在亚细胞结构上进行重要发现提供了新的工具,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时,她的实验室还发展和应用了单分子技术来研究蛋白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核酸复合物的功能。庄小威教授19
-
禽流感病毒是如何与人类受体结合的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禽流感病毒颗粒(H5N1)可以感染人,但是在此之前他们一直不了解完成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要感染一个宿主,某个病毒必须要与宿主气道中的一种受体结合。禽类病毒会与禽类的受体结合,人类病毒则与人类受体结合并依次类推;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是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尽管H5N1病毒引起过零星的人类感染,但它还没有获得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能力(即可在空气中以呼吸道飞沫穿行)。先前的研究确认了可让禽流感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在雪貂——这是普遍接受的人类流感的实验模型——之间传播的基因突变。这些研究聚焦于一个叫做HA的基因的突变上——HA编码H5N1表面的一种蛋白,该蛋白会与可能的宿主(即吸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3-05-08
-
中加学者发现首个抑制房颤发生的微小核苷酸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今天(6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miR-26可降低房颤易感性。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此项成果为房颤防治提供了新理论基础。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发病率约为0.4%,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达9%。房颤可引起血栓栓塞,易伴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房颤治疗是世界性难题,用药效果仍不理想。如何发现新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微小核苷酸是近年来学界普遍关注的神奇小分子。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
-
南方医科大学Nature medicine揭示不快乐的根源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相关论文“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发表在5月5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高天明(Tian-Ming Gao)教授和朱心红(Xin-Hong Zhu)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为“****”特聘教授,国际著名杂志《Stroke》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脑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研究;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及
-
浙江大学赵烨博士PNAS揭示体细胞超突变的分子机制
B细胞被抗原激活之后,将会迅速增值。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编码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将会通过一种成为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过程,发生非常高概率的点突变。这种突变方式可以增加抗体池的多样性,并且对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产生影响。那些表达亲和力增强的抗体的B细胞,会在与免疫系统其他部分的交互过程中,获得比较弱者更强的生存信号,后者会逐渐因为凋亡作用而消失。这种使得产生的抗体逐渐增加亲和力的过程,就是抗体亲和力成熟的过程。尽管该过程的具体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但大量证据表明DNA聚合酶η参与介导了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一个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生存期相关的基因SLC39A6。相关研究论文于5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系统研究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