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发现T细胞相关负调节分子通路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李斌课题组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潘凡实验室在最新合作研究中,通过生化及分子免疫学研究手段与疾病动物模型等方法结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受细菌胞外脂多糖及促炎症因子等危险信号所激活的负调节通路,揭示了炎症情况下导致FOXP3+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失活的分子新机制。日前,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子刊《免疫》,同时,申请了两项国际专利。 该研究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炎症环境下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稳定性及其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免疫相关疾病治疗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器官移植等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及临床干预手段。&n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05

  • 我国专家找到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新方案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魏旭东的论文《CH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刊登在《白血病·淋巴瘤》上,该期杂志还刊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著名白血病专家梅尔·韦茨勒教授的评论。 难治复发白血病是血液科医师面临的一大国际性难题,治疗方案有标准方案和预激方案。据魏旭东介绍,CAG预激方案由日本学者创造,C、A、G分别代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两者为两种小剂量化疗药物。在此基础上,魏旭东团队加进了中国特有的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用了5年时间,在国际上独创了CHAG方案。 这种治疗方案应用3种小剂量化疗药物持续给药,同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05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任命

    9月3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邓祐才报告厅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宣布北京大学关于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决定。王恩哥校长携组织部部长郭海等一行出席会议,翟中和院士、朱作言院士、赵进东院士、朱玉贤院士等生命科学学院教职工约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柴真主持。 北京大学组织部郭海部长代表北京大学宣读了关于生命科学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决定:院长吴虹,副院长柴真(兼)、王世强、李沉简、郭红卫;原班子成员自然免职。郭海部长还介绍了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的产生过程,并对新班子寄予厚望,相信他们一定会带领生命科学学院做出更好的成绩。 前任院长饶毅代表上一届领导班子感谢全院教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13-09-05

  • 复旦大学学者与9国科学家携手合作 共同发现结核病起源新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髙谦教授带领他的博士研究生罗涛等与瑞士、英国等9国科学家开展合作,经3年多艰苦研究,纠正了学术界以往“结核病是在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圈养的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观点,并以确凿的证据证明“结核病早在7万年前就与人类共存于现代人的发源地——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     该成果对当前人类正确了解结结核病的演化过程,以及如何采取先进手段早发现、早治疗结核病,防止其进一步向耐药及高致病性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据悉,该研究成果9月2日(伦敦时间9月1日18点)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

    来源:中青在线

    时间:2013-09-05

  • 破解白血病的“上海方案”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 在恶性肿瘤方面,白血病目前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第七和第九位,死亡率大约分别位居第六和第八位。年龄方面,白血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儿童白血病,即民间常说的“血癌”,并非是某“一种”疾病,而是指“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打个比方说,“白血病”就像一个大橱柜,有许多个上了锁的抽屉,每一个抽屉都代表一种类型的白血病。 迄今为止,能打开这些“抽屉”的钥匙少之又少,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教授,是掌握了其中一把“金钥匙”的人。 2012年7月,陈赛娟在IUBMB Life杂志上撰文指出,“协同靶向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时间:2013-09-05

  • 上海交大康自珍博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NG2+神经胶质细胞中的Act1选择性介导了IL-17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9月1日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李晓霞(Xiaoxia Li,音译)博士,实验设计和大部分实验工作、数据解析是由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康自珍(Zizhen Kang)博士完成。康自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与疾病,偏重于神经免疫学。多发性硬化症是由T细胞介导的一种人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4

  • 中国学者8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八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单细胞RNA测序解析转录调控网络,首次报道病原菌可以直接作用于死亡受体复合物,以及H7N9流感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利用单细胞RNA测序(RNA-seq)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对人及其他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发育的转录调控网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地阐明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表达谱研究的RNA-seq技术,突破了起始样本量少的瓶颈,对人胚胎早期发育各阶段全基因组RNA转录谱的系统分析,发现在胚胎发育早期各阶段中存在着父亲或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4

  • 浙江大学权威期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E3泛素连接酶CRL4CDT2/DCAF2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一个潜在化疗靶点。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3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范衡宇(Heng-Yu Fan)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宋方洲(Fang-Zhou So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哺乳动物卵巢功能的分子调节机理以及卵巢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后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子肿瘤及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是一种最为致命的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4

  • 上海交大学者JAMA报道中国糖尿病情况

    生物通报道: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 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目前世界上成人糖尿病患者约3.46 亿, 预计2030年,糖尿病发病人数将达到40亿。我国糖尿病发病自2000年以来,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近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以2010年的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为基础,报道了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情况,指出成年人有近12%患有糖尿病,而前期转化患病率可以达到大约50%。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4日著名的医学期刊JAMA杂志上。201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4

  • 华大基因研究院Plant cell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中科院/马普学会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测序及分析醉蝶花(Tarenaya hassleriana)的基因组提供了关于十字花科植物繁殖性状和基因组进化的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十字花科植物是中国蔬菜类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也是开花类植物中很有经济价值的科目,包括许多重要的蔬菜、花卉、油料、饲料及药用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分析该科植物与其他农作物物种,对于了解十字花科作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和分类,充分利用十字花科物种丰富的遗传资源,培育和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4

  • 中国云南发现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化石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记者吴晶晶)中、美、加、澳等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宣布,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恐龙山镇发现了珍贵的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的遗迹化石。    这一遗迹化石被命名为“东方饕餮迹”,距今约1.95亿年。它的发现为白蚁这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起源于侏罗纪或更早的假说提供了化石证据,也为白蚁作为恐龙遗体的重要分解者的观点提供了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几年前我们发现了这具恐龙化石,意外的是,在恐龙骨骼化石上发现了网状的突起结构,这是过去从未被发现的结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04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感染结核病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最合适的时间,近年来形势变得更加的糟糕。尽管已经开展了数十年的抗生素研究,随着结核耐药菌株的增长,当前的治疗方案仍然非常的有限。在2010年,至少有65万结核病例对两种最有效的一线抗生素耐药。在2012年,在印度发现了完全耐药和无法有效治疗的结核分枝杆菌。现在,来自中科院、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测序上百个样本的完整基因组,生成了赋予结核耐药性的突变目录。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于这一长期对手逃避最有效药物机制的理解。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3

  • JBC:关键蛋白AAA结构域的新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unusually strong ATPase activity of the AAA domain of C. elegans fidgetin like-1 protein”的文章,阐明了线虫源Fidgetin like-1蛋白AAA结构域具有高ATPase活性的结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杂志上。Fidgetin蛋白是小鼠自发突变种fidget中的突变基因所编码的一个AAA(ATP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3

  • 冬虫夏草:神秘、复杂抑或普通?

    冬虫夏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食用历史,仅分布于青藏高原,为冬虫夏草真菌感染蝠蛾幼虫形成的菌虫复合体。因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大多不清楚,人工培养诱导冬虫夏草菌有性生殖及产生子实体的技术问题仍没有解决,导致市场价格奇高。过度的野外挖掘采集不仅导致当地环境的严重破坏,给物种的安全性也带来严重威胁。 最近的一项名为“基因组分析揭示冬虫夏草菌有性生殖与生活史的神秘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年第23期上。研究揭示了冬虫夏草菌的基因组复杂性、有性生殖控制基因的分布特征及高寒环境适应机制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课题组牵头完成

    来源:生物360

    时间:2013-09-03

  • 毕利军等人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相关的新遗传变异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作为病原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的结核发病率位于世界第二,每年有13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多耐药结核病人有10万人。耐多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结核分枝杆菌的广泛出现使结核病越来越难以治愈。结核病耐药机制的是当前全球结核病研究竞争中最为激烈的热点和难点。 2013年9月1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毕利军和张先恩两个研究组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ing of 161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from China identifies g

    来源:生物360

    时间:2013-09-03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2013年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βCaMKII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普遍,并且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压力时因为某些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可塑性变化,最终导致特定大脑环路的神经活动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近年来,外侧缰核(LHb),作为从前脑边缘系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02

  • NIBS邵峰连发Nature,PNAS文章解析致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研究员(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曾发表多篇Nature,Science,Cell杂志文章,荣获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Nature,PNAS文章,分别报道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以及人基因组中NAIP和小鼠的NAIP1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一篇文章中,邵峰研究组成员与王晓东实验室,北京大学合作,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30

  • 天津大学最新文章:植物对PM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能力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近年来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来自天津大学遗传工程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就此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种植的部分植物对灰霾空气中 PM2.5 等细颗粒物的吸附能力, 并进一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8-30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种子从休眠向萌发转变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种子休眠是高等植物长期进化选择的结果,对于植物物种繁衍和渡过恶劣环境条件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种子的休眠性能有效地防止种子成熟后在潮湿环境下穗发芽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前人的研究表明,ABA是唯一已知的能诱导和维持种子休眠的激素。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生长素是第二个可以诱导和维持种子休眠的激素。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8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何祖华研究组在研究生长素(auxin)介导的植物免疫(抗病性)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中发现,从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auxin信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8-30

  • 中澳科学家对高粱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为粮食作物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中国科技网讯 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的科学家对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8月28日,最新研究结果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中澳两国的科学家通过对44株不同来源的高粱样本,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野生&杂草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并首次对拟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高粱与拟高粱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科研人员还发现不同的高粱品种在基因组中存在着强烈的种群结构差异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8-30


页次:1388/2096  共41907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