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大三学生李昂阐释抗菌肽杀菌机理

    (记者黄辛)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大三学生李昂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在研究中发现从青蛙的皮肤分泌物中提取的抗菌肽,在分离纯化、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其氨基酸序列和三维立体结构,并依此阐释了抗菌肽通过破坏细胞膜达到杀菌效果的独特机理。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世界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 据介绍,由于抗菌肽是一种有较强广谱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细菌对于抗菌肽很难产生抗药性,在现代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如果抗菌肽独特的抗菌机理可以进入工业化生产,可以代替传统抗生素的地位,将对推动新型抗生素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3-05-15 第4版 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5-16

  • 舒红兵院士连发两篇JBC 解析细胞应答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武汉大学生科院舒红兵教授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JBC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报道了ER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一个关键因子:TMEM214,以及揭示出一条控制I型IFN诱导和细胞抗病毒应答的新机制。真核细胞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进行折叠、修饰、膜整合、转运和分泌,内质网内和跨膜蛋白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果内质网ER由于错误折叠的蛋白过量积累而产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那么就会诱导细胞凋亡。虽然许多疾病与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中科院院士Cell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阐明了脑海绵状血管瘤因子3(CCM3)与生发中心激酶III(germinal center kinase III, GCK III)异源二聚化的结构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了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旗下子刊《Structure》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Da-Cheng Wang)院士和丁璟珒(Jingjin Ding)博士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大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及其分子改造研究,在蛋白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物防御相关蛋白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20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饶毅最新评述:摩尔根与遗传学—研究与教育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年9月25日-1945年12月4日)是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近期北京大学饶毅教授以“摩尔根与遗传学: 研究与教育”为题,以摩尔根在遗传学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5

  • 郑州大学研发抗艾滋药品获批 称居世界先进水平

    再过几年,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或将广泛应用于临床。5月14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由该校常俊标教授率领团队研制成功的药物阿兹夫定(Azvudine)已于4月30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这也是河南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用于临床试验。 经过十几年的研发,专门研究抗病毒药物合成的常俊标教授率领的团队研制出了阿兹夫定(Azvudine)。阿兹夫定是一种艾滋病毒逆转录酶(RT)抑制剂,属世界先进、国内首创的新一代治疗艾滋病药物。这种治疗艾滋病新药也获得了国家“863”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目前,我们正进行临床试验,大概经过3期,就会正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13-05-15

  • H7N9最新消息:H7N9流感病毒宿主并非禽类

       科技日报哈尔滨5月14日电 (记者李丽云 实习生王卓)“今年以来流行的H7N9流感病毒的宿主并非禽类,其准确命名应为‘亚型H7N9流感病毒’。”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秀荣,在今天召开的哈尔滨市防控禽类H7N9流感新闻发布会上宣称。    哈尔滨市畜牧兽医局党委书记、局长秦德亮通报了该市防控禽类H7N9禽流感工作相关情况,截至目前,哈尔滨市监测样品2800羽份,经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监测,样品全部为阴性。哈尔滨市无疑似H7N9禽流感疫情报告,抗体监测显示,禽类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5

  • 昆明动物所发现结核杆菌噬菌体来源的抗菌肽具抗结核功能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人类重大病原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过结核杆菌,全球结核病的死亡率在单因素的感染性疾病当中位居第二,每年有接近200万的人口死于结核病,而且每年有新增900万人口活动性结核杆菌感染病例,全球结核病负担严重,导致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近些年,多种可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在临床上得到大量应用,但由于多重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t,MDR)与广泛耐药性(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结核杆菌菌株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5-15

  • 人体细胞衰老研究取得新进展

    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重要基础,研究细胞水平的衰老对于理解整体的衰老具有基础而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倪挺提出,采用自主创建的转录组调控研究体系,理解基因表达失衡在正常及病理性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希望为深入探索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基因表达层面的复杂性提供新的切入点。近期,此项研究取得新进展。 倪挺教授针对转录起始、过程调控、转录终止这三个核心环节,系统创建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的转录研究体系,并利用该研究体系发现三种转录起始模式,首次建立其与启动子元件及表观遗传标记的关联,发现非编码反义RNA参与减数分裂等过程的调控,还发现转录终止的组织特异性PolyA新位点。系列成果为深入理解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5

  • 超声波治癌明年有望临床试验

    超声波对胎儿安全,正从诊断手法变为治疗手法,用于“烧掉”肿瘤内的癌细胞。昨天首次来沪举办的国际治疗超声大会上,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透露:新一代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可实现无创和绿色治癌,比传统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更低。目前样机已出,明年上半年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超声波是一种声波,频率刚好超过了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区间。在B超诊断中,超声波频率高、能量低,用于聚焦成像;在超声治疗中,超声波频率低而能量高。历时12年,经过十多组体膜和动物组织的离体实验,以及十余例活体动物实验,陈亚珠团队研发出“多阵元相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就像装了狙击瞄准镜的神枪手,从体外专瞄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5-15

  • 华大基因将推个性化方案治肿瘤

     “下一步,我们会做H7N9的全病毒基因测序。”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俊在深圳图书馆演讲时,并对市民关心的H7N9防控和肿瘤治疗等问题进行回应。    他表示,H7N9的病毒基因序列已经公布,这不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后面的疫情监测和控制。另外,两三年内,华大基因将有望推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王俊《组学引领的未来健康医疗》的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他表示,同样是肺癌,因为基因不一样,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显然是有一定问题的。王俊介绍,两三年内,华大基因将推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也就是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病因,然后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届时,这个技术将和

    来源:深圳晚报

    时间:2013-05-15

  • 智能稻"Y两优900"助袁隆平攻关 实战亩产1000公斤

     科技日报讯 (记者 俞慧友)我国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进入实战。5月11日,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108名稻农在田间插种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将对亩产1000公斤展开攻关。在查看了秧苗生态特征后,栽培专家、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烛告诉记者,如果后期稻田管理到位,气候不出现异常,冲刺亩产1000公斤有较高胜算。    据了解,羊古坳乡今年共设立2个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百亩示范片。今年入选攻关的品种多为超级杂交稻家族的新生一代,包括Y两优900、湘两优2号、N两优2号等。位于牛形村的攻关示范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5-15

  • 中山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名为MicroRNA-195的miRNA通过直接抑制了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和促转移因子VAV2与CDC42的表达,参与遏制了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转移过程。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山大学的元云飞(Yunfei Yuan )教授和庄诗美(Shi-Mei Zhuang)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肝胆胰肿瘤的外科治疗和肝癌的介入治疗。后者长期从事癌变机制及信号传导领域的工作,目前的研究重点是非编码RNA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非编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4

  • 南京大学独家完成Nature开放期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关键的细胞因子:ERK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的新机制,由此揭示出了一种由NO介导的S-亚硝基化调控方式,这对于细胞凋亡调控,以及肿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去年Nature出版社创办了一新的Open Access期刊:“Scientific Reports”,这是Nature出版社对开放获取的一种尝试,目前这一期刊主要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萍萍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主要从事细胞应激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4

  • 北京大学最新文章解析PM2.5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这两年,大气PM2.5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模式的转变, 大气PM2.5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近年来有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4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指出H7N9越来越适应人体

    生物通报道:今年爆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引发了多方关注,至今已经有超过上百人感染这种病毒,各方面数据表明这种病毒的感染与环境病毒来源存在密切的关联。来自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近期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H7N9病毒新出现的一些特征,指出其中的一种氨基酸置换也许将对病毒空气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杭州,以及数据库中的人感染H7N9病毒序列,并与H7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比对,发现了病毒序列与其环境来源相关病毒最为接近的两例患者样品,而另两例则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在杭州出现了几种H7N9病毒。但还不确定杭州H7N9的多样性,是否导致了病毒宿主适应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4

  • 试验羊植入第三代人工心 已存活61天创纪录

      创国内植入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存活纪录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建新、吴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工学团队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医学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可植入的、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磁液双悬浮血泵。到昨日,试验羊“天久”已经在泰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健康存活61天,创下了国内植入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最长存活纪录,我国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将航天伺服技术领域的磁悬浮和动压轴承技术应用于离心血泵,使转子在血液中悬浮旋转,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共申请了10项专利。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介绍,目前我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时间:2013-05-14

  • 《细胞研究》采用专职编辑制 影响因子连续3年破8

    在我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细胞研究》杂志绝对称得上是“明星”。 自1990年创刊以来,其影响因子一路攀升,至今已连续3年破8。 ■记者 甘晓 实习生 温超 创刊23年,影响因子稳步攀升,至今已连续3年破8——在我国现有的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细胞研究》杂志绝对称得上是“明星”。 这样一本本土打造的“明星”期刊,到底有何成功的秘诀?带着这个疑问,《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探访了安家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办公楼的《细胞研究》杂志编辑部。 格子间里,几张年轻的面孔正在翻阅最新出炉的《细胞研究》杂志。没错,他们正是这本杂志的专职编辑。&nb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5-14

  • 中山大学奚志勇博士Science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在斯氏按蚊中建立起稳定遗传的Wolbachia细菌感染,减小了这种昆虫传播人类疟疾病原物——疟原虫的机会。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转基因蚊子在未来可能有助于疟疾预防。这项研究报道在5月9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牛津大学实验医学系蚊与Wolbachia菌研究小组负责人Steven Sinkins(未参与该研究)说:“这项研究极好地验证了,作为疟疾最重要的疾病媒介物——按蚊,可以一种稳定遗传的方式支持Wolbachia细菌感染。就开发新的疟疾控制策略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研究发现。”Wolbachia是许多昆虫物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3

  • 武汉大学Cell文章揭示转录的奥秘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R蛋白与7SK和启动子相关新生(Nascent )RNA协同作用,促进了转录过程中停顿的聚合酶释放。这一研究发现为阐明真核基因中的转录调控机制,深入了解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9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特聘教授付向东(Xiang-Dong Fu),其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和分子医学系。他在美国曾获得两项专利,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有10余篇。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5-13

  • 以DTF1为中心的DNA甲基化调控新机制

    5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新建课题组的学术论文DTF1 is a core component of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and may assist in the recruitment of Pol IV,文章介绍了DTF1蛋白作为RNA介导DNA甲基化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的确定过程及其DTF1蛋白的分子机理,这一研究发现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又一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5-13


页次:1382/2068  共41345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