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远古人口动态:末次狩猎采集者与早期农民的人口交互模型解析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技术的转变一直是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其中,农业的扩散这一关键事件,涉及到不同群体在资源和地理空间上的竞争,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外部因素或单一群体,忽视了交互群体的相对规模及关键人口学参数。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深入探讨狩猎采集者和农民之间的人口动态交互过程,揭示其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本研究采用并改进了 Lotka–Volterra(LV)模型,用于分析早期农民和狩猎采集者的人口动态。该模型包含猎人 - 采集者的内在增长率(γhg)、群体间死亡率(δhg)、农民的内在增长率(γf)、群体间死亡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认知偏差揭秘:为何我们严重高估少数群体规模的科学探究
人们对少数种族和族裔群体规模的认知错误普遍存在。例如,美国人对移民、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口的高估幅度超过实际的两倍。这些错误通常被视为特定群体偏见的证据。但研究表明,它们源于人们估算各类比例时的心理过程。无论是估算种族、非种族,还是完全非政治性群体(如房主和护照持有者)的比例,人们在人口统计估算中都会出现普遍错误,这可以用领域一般性心理过程来解释。研究人员对 22 个国家的 100,170 个估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一领域一般性解释比长期存在的特定群体解释(如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更能说明问题。研究还发现,人们在估算种族、非种族和完全非政治性群体规模时都会犯同样的错误。研究结果呼吁研究人员、记者和专家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时间:2025-04-01
-
鼻内应用双功能百日咳黏附素 - RTX 融合抗原:为小鼠气道黏膜抵御百日咳杆菌定植带来新希望
### 引言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发的高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尽管全球百日咳疫苗接种率超 83%,但它仍是控制效果最差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每年全球约有 2000 万百日咳病例,导致约 15 万婴儿死亡。自无细胞百日咳(aP)疫苗投入使用后,一些发达国家在 7 - 14 年内出现百日咳疫情反弹,且自 2023 年秋季起,欧盟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 aP 疫苗高接种人群中也出现大规模疫情。同时,aP 疫苗的使用还促使不产生百日咳黏附素(Prn)的百日咳杆菌突变株出现。因此,开发能限制病原体传播的下一代百日咳疫苗迫在眉睫。百日咳杆菌的 RTX(repeats
来源:mSphere 3.7
时间:2025-04-01
-
甲醇诱导转录因子 Mpp1:调控甲基营养型酵母一碳代谢平衡的关键 “开关”
### 研究背景甲基营养型酵母,像 Komagataella phaffii(曾用名 Pichia pastoris)、Ogataea polymorpha(曾用名 Hansenula polymorpha)和 Candida boidinii 等,具备以甲醇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能力。因其甲醇诱导基因启动子调控严格且作用强,常被选作异源基因表达的宿主。在甲醇代谢过程中,这类酵母会生成大量含甲醇代谢酶的过氧化物酶体,如醇氧化酶(AOD)和二羟基丙酮合酶(DAS),同时细胞质中的谷胱甘肽依赖型甲醛脱氢酶(FLD)、S - 甲酰谷胱甘肽水解酶和甲酸脱氢酶(FDH)等也会显著诱导表达 。甲醇先经 A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3.7
时间:2025-04-01
-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呼吸道分离株对噬菌体鸡尾酒产生抗性的基因组变异:洞察噬菌体疗法新方向
### 引言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需氧革兰氏阴性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引发多种严重感染,在囊性纤维化(CF)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中尤为关键,常导致病情恶化,且治疗因耐药问题而困难重重。噬菌体疗法作为抗生素替代方案备受关注,其利用烈性噬菌体感染并裂解细菌,但治疗中细菌易产生噬菌体不敏感突变体(BIMs),阻碍噬菌体疗法应用。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噬菌体产生抗性后的基因组变异,采用体外生物膜模型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细菌菌株:选用两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菌株(Ned 5 和 USA 2),分别来自 CF 患者(Ned 5)和非 CF 患者的呼吸道,以及实验室参考菌株 ATCC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3.7
时间:2025-04-01
-
从蛋鸡十二指肠坏死灶分离的大肠杆菌全基因组分析揭示与O25:H4 ST131菌株的遗传相似性
核心发现:禽源大肠杆菌与人类致病菌的基因组关联通过PacBio Sequel IIe平台对5株FDN分离株进行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这些菌株虽分属B2(如ST131型FDN-4)、A型(ST10)和B1型(ST155)等不同进化分支,但均携带103个核心毒力基因,包括介导肠道定植的csg菌毛操纵子、fim型1纤毛基因簇及铁摄取系统ent/fep。值得注意的是,FDN-4染色体中存在49个基因组岛,其中81.6%与人类ExPEC菌株EC958共享,包含chu血红素利用系统和ybt耶尔森菌素等关键毒力因子。毒力装备:从粘附到免疫逃逸的多维武器库所有菌株均携带IBD相关基因dsbA、eaeH和fi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3.7
时间:2025-04-01
-
SloR 与变形链球菌 mntH 启动子结合的协同作用:揭示龋齿致病菌金属离子稳态调控机制
### 研究背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牙菌斑微生物群落的一员,在饮食中糖分充足时,它能发酵产生酸性副产物,降低牙菌斑 pH 值,进而引发龋齿。过渡金属如 Mn2+和 Fe2+对细菌在哺乳动物宿主中的生存和持续存在至关重要,但金属离子过量积累会对细胞有毒性,因此细菌需要严格调控金属离子的摄取。变形链球菌主要通过 sloABC 操纵子编码的锰 ABC 型转运体摄取锰,该过程受 SloR 调节。SloR 是一种 25kDa 的转录因子,属于白喉毒素阻遏物(DtxR)家族的金属调节蛋白。当 Mn2+充足时,它与 SloR 结合,促进 SloR 同源二聚化并与 sloA
来源: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7
时间:2025-04-01
-
大肠杆菌DmsABC酶的新角色:超越无氧呼吸的宿主-病原体互作关键因子
DmsABC结构特征与表达调控DmsABC是由催化亚基DmsA(含Mo-bisPGD辅因子和4Fe-4S簇)、电子传递亚基DmsB(含四个4Fe-4S簇)和膜锚定亚基DmsC组成的复合体。研究发现,宿主免疫产物次氯酸(HOCl)可使UPEC菌株EC958、CFT073的dmsA表达分别上调4.6倍和11倍,而H2O2和铜离子同样显著诱导其表达,提示该酶参与氧化应激响应。生理功能验证实验ΔdmsA突变株在DMSO无氧呼吸中生长仅达野生型24-28%,但互补后恢复90%以上活性。酶活测定显示,突变株对生物相关底物MetSO、NNO的还原活性降低60-98%,其中NNO还原活性下降最显著(95-99
来源: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7
时间:2025-04-01
-
毫秒级膜张力读取与控制的闭环系统:解锁力门控离子通道研究新视野
表征力门控离子通道的功能对于理解其分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受致病突变、脂质或小分子影响至关重要。压力钳电生理是一种已确立并广泛用于表征力门控离子通道机械敏感性的方法。然而,许多力门控离子通道感知的物理刺激并非压力,而是膜张力。在这里,研究人员进一步将膜片钳电生理与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实时控制膜张力的系统。该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目标检测技术,对膜曲率进行毫秒级分析,并控制移液管压力,从而产生一个闭环膜张力钳。膜张力的分析是完全自动化的,且包括实验误差的传播,从而提高了通量并减少了偏差。一个动态控制程序能够以至少 93% 的精度和 0.3 mN/m 的精度钳制膜张力。此外,张力漂移
来源:Biophysical Journal 3.4
时间:2025-04-01
-
WNT 配体突变对结直肠癌影响的深度剖析:结构 - 功能关系新解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细胞信号通路就像精密运转的 “通信网络”,掌控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等重要过程。其中,Wnt 信号通路(Wingless integration site signaling pathway)堪称细胞世界里的 “关键指挥官”,在胚胎发育、维持体内平衡等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当这个通路 “失控” 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尤其是结直肠癌。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Wnt 信号通路频繁 “出错”,其配体的突变情况备受关注。然而,以往人们对 Wnt 配体突变的了解犹如雾里看花,存在诸多空白。一方面,虽然 Wnt 配体的结构已被部分解析,但这些配体发生突变后,如何具体
来源:Biophysical Journal 3.4
时间:2025-04-01
-
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特征向量法实现动态工况下锂离子电池实时阻抗监测:开启电池管理新征程
### 引言锂离子电池作为全球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的先进储能技术,随着在高功率和高能量应用中的普及,传统依赖静态测量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算法面临挑战。由于电池组中大量单体电池存在温度、电荷和健康状况差异,导致 BMS 性能下降,影响电池和应用的安全性、效率及寿命。监测电池阻抗在现代电池供电应用中至关重要。阻抗能反映电池内部化学反应,与电池关键状态指标如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和温度相关,还可量化老化机制对电池的影响。通过基于模型或直接的方法,可将阻抗映射到这些关键状态指标,为 BMS 提供实时信息,提升其长期性能。此外,阻抗也是电池二次应用中电池 / 模块分类的重要参数,对电池
来源: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7.9
时间:2025-04-01
-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影像学定义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奥秘
在心血管疾病的庞大版图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宛如一颗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它的主要病理过程是血管壁内脂质堆积和低度炎症,进而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像潜伏在血管里的 “敌人”,从无症状的小病灶逐渐发展,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MI)或缺血性中风,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以往,虽然家族病史和遗传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关的遗传研究却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关于 ASCVD 遗传学的知识,多来自以临床终点(如 MI 和中风)为对比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而针对直接测量冠状动脉斑块的研究十分稀缺,且多基于有症状的冠心病(CAD)医院人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突破认知:揭示少层 NbSe2中涡旋珍珠长度的反常厚度依赖奥秘
在凝聚态物理的奇妙世界里,超导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热衷探索的神秘领域。超导体中多种有序态的共存现象普遍存在,而超导序的本质却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难以捉摸。对于薄膜超导体来说,涡旋的磁分布特征 —— 珍珠长度(Λ),本应与薄膜厚度(d)成反比,就像按照既定规则运行的齿轮,稳定而有序。但在实际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个规则似乎并不总是适用,许多实验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这让超导序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为了揭开超导序的神秘面纱,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一种名为二硒化铌(NbSe2)的层状超导体上,试图通过研究其涡旋的磁特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他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超快自旋极化电流调控多亚晶格亚铁磁体中的超快退磁过程
在磁性材料中实现皮秒级的磁化操控是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核心挑战。传统铁磁体的超快退磁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多亚晶格亚铁磁体(如FeGd合金)因其独特的反平行磁矩排列和补偿温度特性,展现出更丰富的动力学行为。然而,自旋极化热电子(SPHE)脉冲与这类复杂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始终未明,特别是如何区分热效应与非热自旋转移力矩(STT)的贡献,以及SPHE的极化方向与驱动层磁化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联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设计Co/Pt/Cu/Fe74Gd26自旋阀结构,利用飞秒激光激发Pt层产生SPHE脉冲,结合时间分辨X射线磁圆二色性(TR-XM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肿瘤微环境空间模式统计分析:Spatiopath框架揭示免疫细胞空间关联的生物学意义
在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空间结构一直是理解免疫治疗响应机制的关键瓶颈。尽管现代成像技术已能实现多色标记的组织切片可视化,但如何量化免疫细胞在肿瘤区域的空间分布模式仍缺乏可靠统计框架。传统方法如简单计数分析无法区分真实的生物学关联与随机分布导致的偶然聚集,而现有空间统计工具仅适用于点状对象分析,难以处理肿瘤上皮区域(TER)等复杂形态结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突破性解决方案——Spatiopath统计框架。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经典Ripley's K函数扩展为能同时处理细胞-细胞和细胞-区域交互的通用模型,通过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Enhancer RNA 转录:精准锁定哮喘相关功能性遗传变异的新钥匙
哮喘,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同隐藏在身体里的 “小恶魔”,时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它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哮喘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但这些已知的 SNPs 只能解释哮喘遗传风险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数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其直接调控作用尚不明确。此外,GWAS 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难以考虑环境因素对哮喘风险的影响,以及由于严格的 p 值标准导致一些真正相关的遗传变异被遗漏。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虽然看到了一丝光亮,但距离找到打开哮喘发病机制大门的钥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深入探索哮喘的奥秘,来自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利用现有光纤网络进行城市传感:解锁城市环境监测新维度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环境监测变得愈发重要。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蕴含着海量的信息,但要想深入了解城市的 “内在奥秘”,获取精准、全面的数据并非易事。在城市监测众多的 “信号” 里,城市地震信号就像一把隐藏的钥匙,它携带着城市环境、交通状况以及社会活动等丰富信息,能够为城市研究提供独特视角。可现实却给这把 “钥匙” 的使用带来诸多阻碍。传统的地震监测网络在城市环境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想要精确探测和定位城市范围内的地震源,就需要超密集的地震阵列。然而,这一方案成本高昂,且在城市中安装部署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难以实现。所以,城市地震源究竟如何分布,它们与城市的动态变化以及长期特征又有着怎样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正交分子语法驱动转录因子的选择性相分离:基因转录调控新机制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基因转录就像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演奏,而转录因子(TFs)则是这场演奏中至关重要的指挥家。它们负责调控基因转录的速率,决定着哪些基因会被表达,哪些会被沉默。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只了解其中一部分奥秘,TFs 究竟如何精准地选择不同的基因进行调控,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这就好比知道了乐队里有各种乐器,但不清楚指挥是如何让它们在不同时刻发出和谐声音的。此外,近年来发现基因转录不仅是简单的生化过程,空间定位也起着关键作用,相分离(PS)现象与转录调控的联系愈发紧密,可 TFs 相分离形成凝聚物的驱动力及调控机制还不明确。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泽尼克先进材料研究所(Zerni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1
-
Terramide A:靶向鲍曼不动杆菌的新型铁载体,揭示细菌铁剥夺机制的关键意义
鲍曼不动杆菌(Acetobacter baumannii)因其超强的适应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的抗菌策略。本研究首次探究了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中分离出的异羟肟酸铁载体 Terramide A,对臭名昭著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效果和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将表型特征分析与机制探究相结合,结果表明,Terramide A 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两种病原菌的生存和致病能力高度依赖铁载体介导的铁摄取。结构特征分析强调,Terramide A 的异羟肟酸部分可能支持其作为真
来源: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2.1
时间:2025-04-01
-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新视角:以 COVID-19 易感性研究为例,解锁疾病暴露解读难题
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中以疾病作为暴露因素的情况日益普遍,但观察到的关联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因果效应。为说明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对聚焦 COVID-19 后果的 MR 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假设,如果在 2019 年末 COVID-19 大流行之前进行结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那么这些研究中观察到的关联不太可能由 COVID-19 驱动。研究人员系统检索了 PubMed、EMBASE 和 MEDLINE 数据库中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5 月 20 日期间发表的所有 MR 研究。纳入标准包括以 COVID-19 为暴露因素,旨在评估 COVID-19 对健康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3.7
时间: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