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引言踝关节骨折是骨科常见创伤,年发病率高达107-187/10万人,其中30-50%需手术干预。术后感染(SSI)作为主要早期并发症,发病率因人群差异波动于1.5-17%,深部感染率达2.8-6.8%。SSI不仅导致功能评分(如OMAS)显著下降,还带来社会经济负担——感染患者住院费用激增3.1-7.6倍。定义与分类感染术语存在多样性:CDC指南将SSI分为表浅/深部切口感染;骨折相关感染(FRI)则按时间分为早期(<2周)、延迟(3-10周)和晚期(>10周)。Govaert标准提出"疑似感染"的临床特征(红肿、发热)和"确诊"依据(脓液、窦道)。新型BACH分类整合骨受累范围、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 1.9
时间:2025-03-30
-
气候变化对坦桑尼亚小麦秆锈病动态的影响:挑战与应对
在坦桑尼亚,小麦作为重要的谷物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其产量远低于潜在水平,平均产量仅为 1.6 t・ha-1 ,与全球平均水平 2.7 t・ha-1以及在改良农业实践下可达的 4.0 t・ha-1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它就像潜伏在麦田里的 “杀手”,几乎侵袭了坦桑尼亚所有的小麦种植区域,严重制约着小麦生产。气候的变化对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气候的波动,如温度的升降、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湿度的变化,
来源:Discover Agriculture
时间:2025-03-30
-
Science:独特的基因突变赋予了马非凡的运动能力
研究人员揭示了马非凡耐力背后的一个秘密——KEAP1基因的突变,该基因可以促进能量产生,同时防止细胞氧化应激。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进化适应,这种进化适应造就了自然界最强大的运动员之一,对人类医学有潜在的影响。他们还强调了重新编码de novo停止密码子——一种被认为仅限于病毒的策略——如何促进脊椎动物的适应。马的速度和耐力长期以来备受赞誉,它们具有非凡的生理适应能力,使它们成为出色的耐力赛跑者,尤其是考虑到它们的体型。它们吸收、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被广泛认为是非凡的,最大耗氧量(VO2max)是人类优秀运动员的两倍多。尽管马骨骼肌中线粒体的密集浓度提高了能量的产生,从而实现了这些壮举,但它
-
Uncalled4:开启纳米孔 DNA 和 RNA 修饰检测的新征程
在基因测序的奇妙世界里,纳米孔测序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正逐渐崭露头角。它凭借独特的优势,能够直接对天然 DNA 和 RNA 进行测序,不仅能精准获取遗传或转录组信息,还能探测到核苷酸修饰,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基因组表观遗传特征的大门。然而,目前这一领域却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方面,只有少数几种核苷酸修饰,如 5 - 甲基胞嘧啶(5mC),可以直接从测序结果中识别出来,而大多数修饰的检测仍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现有的信号比对方法不仅容易出错,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比较,这使得从纳米孔信号中准确提取修饰信息变得异常艰难。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核苷酸修饰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就像一道道坚固的屏
来源:Nature Methods 36.1
时间:2025-03-29
-
Cell:使用LLMS来了解自闭症是如何被诊断的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变异的疾病,全世界约有8000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如今,在诊断自闭症时,医生们过于强调儿童缺乏社交能力,而对他们的兴趣以及他们如何自然地自发地对待物体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进行评估,卫生当局应该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巨大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提出更好的诊断标准。这是加拿大神经科学家在今天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提出的这种基于临床确定性的自闭症标准的数据驱动修订,将补充历史上由专家小组和人类判断所做的工作,而人类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共同资深作者、蒙特里萨大学精神病学临床研究员劳伦特·莫特隆(Laurent Mottron)说。联合第一作
-
光呼吸替代途径的系统级分析:提升植物生产力的碳固定机制与代谢调控
在植物王国中,光合作用堪称最伟大的阳光捕获计划,但这项精密工程存在一个致命缺陷——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这个关键酶时常"开小差"。当它本该固定CO2时,却错误地与O2结合,引发光呼吸这条耗能"泄洪道",导致高达26%的碳损失和36%的产量下降。更棘手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高温会进一步刺激RuBisCO的加氧活性,使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虽能微调RuBisCO特性,但工程周期长且效果有限,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重构整个光呼吸代谢网络。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破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液态钯助力高周转碳 - 碳键形成:开启有机合成新征程
在有机合成领域,碳 - 碳(C─C)键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是构建复杂分子结构的基石,广泛应用于制药、农业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当前 C─C 键形成反应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均相钯(Pd)催化剂虽然能有效促进 C─C 键的形成,但存在产品纯化困难、可重复使用性差以及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而非均相 Pd 催化剂,如负载型的 Pd 配合物或纳米颗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均相催化剂的部分问题,但却存在制备工艺复杂、稳定性欠佳以及 Pd 浸出等困扰,并且其反应机理也尚不明确,究竟是在催化剂表面(非均相)发生反应,还是 Pd 浸出到溶液中(均相)起作用,学界尚无定论。同时,现有的 Pd 催化剂在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突破二维金材料制备瓶颈:Ti4Au3C3合成与三层金烯的神奇诞生
在材料科学的广袤领域中,二维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科研人员竞相探索的热点。其中,二维金材料更是备受瞩目,金凭借其高贵的化学性质和卓越的催化能力,在生物传感、催化以及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当金被制成原子级薄的二维材料时,它呈现出诸如带隙打开、自旋轨道分裂等新奇特性,这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光电子和自旋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空间。然而,制备二维金材料的过程困难重重。由于金倾向于形成三维金属键,将其限制在二维结构中会导致结构不稳定和重构,难以精确控制其尺寸、形状、厚度和质量。尽管科研人员已经尝试了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制备原子级薄的金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突破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通过 DNA 可编程组装可扩展制造芯片集成 3D 纳米结构电子器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突破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和高性能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自上而下的制造方法,在制备亚 50nm 特征的器件时遇到了瓶颈,难以满足先进的三维(3D)架构需求,如电子器件、量子信息系统、光学超材料和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而自下而上的纳米技术方法,尤其是基于 DNA 可编程相互作用的自组装技术,虽能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结构控制和材料放置,但在与传统光刻制造集成以及实现宏观尺度控制方面存在困难。比如,DNA 超晶格通常在溶液中生长,后续滴涂到基底上时,晶体的取向和位置难以精确控制,无法满足器件制造的高精度要求,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实际功能器件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创新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补体样毒素成孔活性的结构基础揭示CDC-like蛋白家族的新型成孔机制
在微生物的军备竞赛中,孔形成蛋白(PFPs)如同分子级别的"穿甲弹",能穿透细胞膜造成致命损伤。其中胆固醇依赖性溶细胞素(CDC)和膜攻击复合物/穿孔素(MACPF)家族因能形成纳米级跨膜孔而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在肠道菌群中新发现的CDC-like蛋白(CDCLs)家族虽与CDC共享五氨基酸基序,却展现出独特的双组分(CDCLL/CDCLS)作用模式和蛋白酶激活特性,其成孔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选择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来源的CDCLs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尺度结构生物学方法揭示了这类毒素的完整成孔途径。研究首先利用X射线晶体学解析了蛋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μSonic-hand:基于声气液固相互作用的生物医学微观操控新突破
在生物医学的微观世界里,微观操控技术对于深入研究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微观操控方法却面临着重重困境。传统的基于直接机械接触的方法,由于微观尺度下显著的粘附力,导致释放过程困难,还可能频繁对活微生物造成损伤,使得在生物医学微观操控中的效率和成功率都很低。依赖电场、磁场和光场的操控方法,虽然试图解决释放难题,但它们严重依赖被操控物体的特定物理结构和性质,无法适用于多样的跨尺度生物样本。而且,强激光直接照射、电场的热效应以及外部磁性材料的侵入,都可能对活生物样本造成潜在损害,并且这些产生外部场的系统庞大复杂,难以部署在通用显微镜上。基于微流体芯片的流体动力学微观操控,虽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核纤层过剩表面积助力细胞穿越狭窄通道:肿瘤转移与伤口愈合的新解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的迁移如同一场神秘的旅程,其中细胞穿越狭窄空间的过程至关重要。在伤口愈合时,细胞需要通过狭窄的间隙到达受损部位,进行修复工作;而在癌症转移中,癌细胞也必须穿越狭窄的组织间隙,实现向其他部位的扩散。然而,细胞如何完成这一艰难的穿越,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细胞核作为细胞的 “指挥中心”,在细胞迁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对于核纤层(由 A - 型和 B - 型核纤层蛋白组成)在限制细胞通过狭窄通道迁移中的作用,人们还知之甚少。为了揭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通过改造微装置,对细胞迁移过程中的核纤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合计算模型,深入探究核纤层在细胞迁移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果蝇和人类 Headcase 蛋白:应激反应中核糖核蛋白颗粒的关键调控者 —— 开拓细胞应激适应研究新视野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各种环境压力时刻挑战着细胞的稳态平衡。温度的剧烈波动、毒素的入侵以及营养物质的匮乏,都如同一场场 “风暴”,威胁着细胞的生存。细胞为了应对这些 “风暴”,进化出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机制。其中,应激反应就像是细胞的 “防御武器”,它不仅涉及基因转录层面的调控,还在转录后水平有着诸多精细的操作,以此来快速调整蛋白质的合成,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此前的研究已经揭示,果蝇的 headcase(现命名为 heca)基因在应激反应和成虫祖细胞(APCs)的存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把 “钥匙”,能够调节系统蜕皮激素水平,还能通过影响 TOR 通路来调控组织生长。同样,人类中的 H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生物钟调控锌饥饿反应与次级代谢,对尖孢镰刀菌致病性至关重要
在自然界中,从细菌到人类,许多生物体内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 “内在时钟”—— 生物钟,它像一个精准的指挥官,调控着生物体内众多基因的节律性表达,帮助生物适应环境的昼夜变化。在真菌的世界里,生物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致病真菌方面,其具体功能和机制却迷雾重重。例如,虽然已知一些真菌的生物钟能调节某些生理过程,可对于大多数致病真菌而言,它们的生物钟是否真的具有功能,以及如何影响其致病性,科学家们还知之甚少。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臭名昭著的植物病原菌,能引发多种植物疾病,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为了揭开致病真菌生物钟的神秘面纱,探寻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新策略,研究人员针对尖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金属辅助真空转移:开启单层 MoS2电荷密度波原位可视化研究新征程
在量子材料的奇妙世界里,单层二维(2D)材料及其异质结构近年来成为研究焦点。它们的界面处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电子关联行为,像超导性和莫特绝缘态,其中电荷密度波(CDW)的形成更是备受关注。CDW 是导电材料中电子形成的静态、周期性模式,类似电荷驻波,对材料的电子性质,如超导性和绝缘体 - 金属转变有着深远影响。然而,CDW 的形成机制,比如费米面嵌套(FSN)和电子 - 声子耦合,一直是科研人员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半导体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Cs),像本征的 2H - MoS2,传统观点认为因其费米面位于带隙内,无法支持 CDW。但当将这类材料减薄到单层厚度时,由于维度限制和表面相互作用,会展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人类活动破坏海底碱性平衡:揭示渔业与疏浚活动导致的隐性CO2排放
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碳汇之一,默默吸收着人类活动排放的约25%二氧化碳(CO2)。其碳封存能力高度依赖海水碱度(AT,即质子受体与供体的差值),而海底沉积物贡献了全球海洋40%的碱度输入。然而,拖网捕捞和疏浚等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扰动海底——每年约15%的大陆架区域遭受拖网作业,20-90 Gt沉积物被搅动。这些活动是否会破坏海底自然碱度生成机制?这一问题长期缺乏量化评估,成为海洋碳核算的重大盲区。比利时根特大学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人员整合全球270组海底碱度通量实测数据,建立包含碳酸盐溶解、黄铁矿形成和反硝化等关键过程的海底生物地球化学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木星对流层风暴:深度剖析巨型风暴对木星大气的影响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木星一直是天文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它那神秘的大气层,蕴含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木星的大气主要由氢气主导,然而,我们对其对流层中物质和能量的重新分配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木星全球大气动力学的影响,了解还十分有限。比如,太阳辐射和内部热通量对木星大气能量平衡都有贡献,但它们如何在大气中相互作用,仍是未解之谜。此外,木星对流层存在一个两层系统,其中微量气体的行为并不符合热化学平衡模型的预测,尤其是氨在 30 bar 深度的全球消耗现象,用现有的化学和大气动力学知识难以解释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木星风暴对其大气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朱诺微波辐射计(Juno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纳米尺度工程与介观自旋纹理的动态稳定:解锁量子模拟与纳米成像新可能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量子系统的奥秘,其中量子系统如何趋向平衡态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观念中,热弛豫(thermalization)就像一个调皮的 “捣蛋鬼”,它会随着时间增加系统的熵,抹去系统过往的 “记忆”,让存储在量子系统中的信息逐渐消失。而且,这种信息的丢失往往是不可逆的,这使得人们在利用量子系统时困难重重。比如,在量子计算中,信息的丢失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在量子通信里,它又会干扰信号的传输。所以,长期以来,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想办法减缓甚至阻止热弛豫过程,他们尝试将量子系统与外界物理隔离,或者通过量子控制技术来干预,还会把系统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度,试图驯服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
三阴性乳腺癌中肿瘤源性花生四烯酸通过重编程中性粒细胞介导免疫抑制与治疗抵抗的机制研究
在对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战场上,狡猾的肿瘤细胞竟将脂质转化为"生化武器"!研究发现,那些逃过抗PD-1治疗和化疗双重打击的TNBC细胞,会疯狂囤积中性脂质,其中花生四烯酸(AA)成为关键"叛变信号"。这些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如同特洛伊木马,将AA运送给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将其改造成"免疫哨兵"——这些被重编程的细胞不仅披上PD-L1"隐形斗篷",还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烟雾弹,联手压制CD8+ T细胞的抗癌火力。有趣的是,切断ω-6脂肪酸供应或阻断AA合成的药物组合,能像拆弹专家般解除这种免疫抑制,让耐药肿瘤重新对治疗敏感。这项发现为破解TNBC临床耐药困局提供了代谢干
来源:Immunity 25.5
时间:2025-03-29
-
ERK通路再激活:破解炭疽毒素致死机制的小鼠生存新策略
炭疽致死毒素(LT)作为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的核心毒力因子,通过特异性水解MEKs蛋白,阻断下游ERK、p38和JNK信号通路传导,最终导致组织损伤与死亡。面对毒素内化后的治疗空白,研究者巧妙改造MEKs蛋白的LT切割位点:MEK2(P10V/A11D)双突变体、MEK3(I27D)和MEK6(I15D)单突变体均展现出对LT蛋白酶解的顽强抗性。这些"超级MEKs"在细胞中表达时,犹如给信号通路装上防弹衣,持续激活ERK/p38级联反应,使细胞在毒素攻击下存活率飙升。更令人振奋的是,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成功抵御LT或活菌攻击,为对抗炭疽毒素开辟了宿主导向治疗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20.5
时间: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