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英国科学进步协会年会最新报道

    英国公众健康实验室中心(CPHL)的Peter Borriello今天在英国科学进步协会年会上说,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得在传染病和流行病发生的国家意识到它们之前,可以鉴定到新的传染病和流行病。Borriello解释道,过去对有害细菌的鉴定通常来自于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这些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外表。现在有一大类高技术方法鉴定这种生物,包括DNA指纹图谱和将激光照射到细胞壁上以鉴定它们的化学成分。这带来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发现。比如,长期以来微生物学家一直认为一种引起内脏感染的微生物——Cryptosporidium是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但是Borriello和他的研究组鉴定到了只在人类之间传播的一株

    来源:

    时间:2000-09-13

  • 恐怖的考古发现:史前印第安人的确吃人

    正在对美国西南部一个12世纪村庄遗址进行探索的科学家有一个恐怖的发现:这个村庄曾经举行过一个吃人宴会,之后这个村庄被突然而神秘地遗弃了。这个发现第一次证实了多年的疑团: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北美印第安人有吃人肉的习惯。这个小村庄主要由3个石屋组成,坐落在科罗拉多州的西南部,是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四州接壤处的几个古印地安人遗址的一处。大约1150年,这个村庄的居民突然离开这里,食物吃了一半,锅、饰物及其他有价物(这些东西在部落转移时通常会被带走)仍留在那里。房屋的周围狼藉散落着几千块人类骨,七个成人的遗体,有男有女,年龄各异,在火堆的灰烬里还发现了烧焦了的牙齿和骨头。通过

    来源:

    时间:2000-09-12

  • 脑细胞翻开新的一页

    我们很多人可能会为我们逝去的青春而苦恼,但是我们也知道时钟是不可逆转的。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认为发育中这点也成立,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细胞确定了其特定命运,它就不能逆转其生命轨道而成为其它类型细胞。然而,最近进行的大量工作似乎已经推翻了生物学家的这一信条。在9月8日出版的《Science》上的第1754页,研究者们介绍了新的发现,提供目前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一定细胞可以调转方向朝向新的功能发展。以前有关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程序化的报道一直受到质疑——是否科学家们真正正确定位了年轻的细胞基础,或者是否在他们的培养碟中藏有非成熟细胞从而得到意料之外的细胞类型。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伦敦大学的Toru Kon

    来源:

    时间:2000-09-12

  • 发掘光合作用的根

    我们对生命最基本的机制的起源所知不多,即在整个光合过程中利用太阳能的能力。但是在9月8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则通过对似乎是使用该机制的最早生物的鉴定,提供了新的起点。蓝藻细菌和紫色硫细菌细菌中的主要光合类型数十亿年以来,形成了稳定的生态联合会。不产氧光合作用细菌存在于蓝藻细菌之前的发现勾起了我们对远古世界的记忆,也许是35亿年以前的远古,当时所有的光合生态系统为了生存要求减少地热活动产生的气体和溶质。令人吃惊的是在光合竞争中的赢者是紫色细菌。印地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Carl Bauer对五组细菌的基因进行了研究,这种紫色细菌属于这五组细菌中的一种。Bauer希望知道哪些基因彼

    来源:

    时间:2000-09-12

  • 科学家发现引起老年痴呆的新蛋白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袭击大脑引起进行性早老性痴呆症的新蛋白质。这种新蛋白帮助制备构成淀粉样斑块的物质之一。研究者们说对该蛋白的鉴定为阻止该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药物作用靶。 在美国大约有400万人口受到老年痴呆症的困扰,这种疾病使得他们失去判断能力,健忘并且逐渐失去自我料理能力。这种神经损伤似乎是由于大脑中名为淀粉样斑块的沉积引起的。这些斑块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一种名为β-淀粉样蛋白的肽,这种肽是由一种名为APP的蛋白被酶切产生的。一些剪出β-淀粉样蛋白的细胞剪刀是一组名为早老分子(presenilins)的酶(见1999年10月22日的《Science》第650页),但是科学家们知道另外存在因子帮助

    来源:

    时间:2000-09-12

  • 研究发现: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的病变蛋白惊人相似

    北京青年报9月9日报道:  南开大学的杨池明博士和他的同事发现,疯牛病和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变蛋白惊人相似。这一发现对研究疯牛病的病因和开发抑制这类疾病的药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池明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疯牛病和老年性痴呆症在化学致病机制上的许多类似性。通过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他发现疯牛病中的致病蛋白氨基酸序列和老年性痴呆症中的β蛋白氨基酸序列有化学性质方面的惊人类似性。认为这种序列的类似性显示了这两种疾病具有类似的化学病变机制。  疯牛病和老年性痴呆症一直以来是发病机制不明的绝症。目前北美有近300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北京青年报

    来源:

    时间:2000-09-11

  • 以科学家发现I型糖尿病基因

    以色列科学家6日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这将有助于人们防治这种疾病。以色列海法“林氏”医院的内分泌和糖尿病科主任瓦尔迪介绍说,这一研究成果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以色列研究人员经过7年的艰苦工作完成的。他们的研究样本是生活在以色列北部的阿拉伯贝都因家族,这个家族30%的人都患有I型糖尿病,并且有关的基因资料可以追溯到三代以上。研究发现,这个家族中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在第10号染色体上有同样的可疑基因。据悉,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把这个基因命名为“IDDM17”。最近,研究小组发现这个家族的约旦亲戚也有同样高的糖尿病发生率,研究人员准备在近期内前往约旦进行进一步研

    来源:

    时间:2000-09-11

  • 古生物学家对袭击陆地和海洋的最大物种灭绝的新解

    两百五十万年前,在二叠纪时代的末期和三叠纪时代初,海洋中85%的物种在不到500年的地质时期中完全消失。现在从南部非洲得到的证据表明二叠纪—三叠纪交替时期,陆地植物的灭绝同样是残酷和迅速的。在9月8日出版的《Science》的1740页上,研究者报道了他们对两亿五千万年前,在南部非洲干燥台地草原盆地发生的沉降起始形成的岩石进行的研究,推测出一个以沉降形式发生的突发事件,就好像陆地上的所有有根植物都被永远地除去了一样。但是在缺少任何影响线索的情况下,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进一步的解释。——摘译自9月8日《Science》

    来源:

    时间:2000-09-11

  • 含羞草含羞谜底揭晓

    千龙新闻网 08日 10:13   含羞草受到刺激之后,小叶会闭合、叶柄会低垂,原因何在,日本学者有答案。  日本上智大学土屋隆英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进一步揭开含羞草闭合运动之谜。研究人员发现含羞草含羞带怯的原因在于,支撑含羞草细胞不致变形的蛋白质起了变化。这项研究成果刊登于7日出刊的英国《自然》科学期刊。  含羞草可以像动物一样动作,它产生动作的机制,自古以来一直是科学家深感兴趣的题目。土屋教授的研究小组,先前就已经确定含羞草的叶柄下垂时,根部内的水分会由下往上移。这一次,研究人员则以特殊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变化。  结果发现,含羞草细胞是由细小如网状的蛋白质“股动蛋白”(actin)所支撑

    来源:

    时间:2000-09-10

  •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免疫分子

      光明日报上海9月7日电: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华晨生物技术研究所曹雪涛教授和同事们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免疫分子的全长新基因。该种新型免疫分子在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尤其是在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论文刊登在9月1日于美国出版的国际著名免疫学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这是我国学者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自己发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新型免疫分子。  此次发现的新型免疫分子被称为γ型巨噬细胞趋化蛋白2,是利用大规模DNA测序技术,从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基因文库中发现的,是一种新的趋化因子。研究表明,该基因高

    来源:

    时间:2000-09-09

  • 支持克隆人的科学家被斥为唯利是图

      北爱尔兰籍欧洲议会议员雷夫-伊安-派斯里公开指责人体克隆技术的倡导者们是一群唯利是图之辈。他在斯特拉斯堡参加欧洲议会举行讨论时指出,鼓吹人体克隆项目大干快上的科研人员缺乏良知。这些人关注的不是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而是把克隆领域当成了又一座金矿,想趁机大捞一票,装满自己的荷包。具体表现在,这些人抢注人类基因研究成果专利,试图以后待价而沽。  英国首相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近来出台了几项措施,放宽对人体克隆技术的限制。英国下院的议员们现在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投票决定是否完全解除对人体克隆技术的禁令,把它应用于临床。英国政府之所以出现了立场的松动,源于医学权威利姆-多纳德森做出的一番结论。多纳德森认

    来源:

    时间:2000-09-08

  • 科学家利用树的基因防止土地沙漠化

      凤凰网站9月7日消息:据路透社报导,以色列科学家在与沙漠化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研究人员在幼发拉底白杨树中分离出一种名为BspA的基因,这种基因能使幼发拉底白杨树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以及耐盐碱特性,研究人员将这种BspA基因注入到其他品种的白杨树中,发现其他品种的白杨树都能接受这种基因,并表现出抗干旱、抗盐碱的特殊性能。研究人员认为利用这项转基因技术有望能开发出各种适宜建造防砂林的树木,在全球的抗沙漠化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

    时间:2000-09-08

  • 分子马达在细胞出生中起关键作用

    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家研究出携带目的蛋白的小分子马达是如何帮助将遗传物质从母细胞核分配到子细胞的纺锤体定向的。这项研究解释了一个新细胞出生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机制,以及如果分子马达出故障,对新细胞的形成可能会有怎样的可怕后果。在8月31日出版的《Nature》的1013-15页上,报道了在芽殖酵母细胞研究中得出的新的有丝分裂模型。人们希望该研究能够促进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是否在所有高等生物,包括人类细胞形成中也发生类似的过程。文章作者之一,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教授Anthony Bretscher解释道:“以细胞分裂轴正确定向纺锤体的该过程必须非常精确,否则细胞则有可能不能将它们的遗传物质传递到

    来源:

    时间:2000-09-08

  • 利用核转移克隆猪

    来自PPL治疗实验室的Polejaeva等人在86页的Letters栏目中报道了他们利用一种新的“双重核转移”方法从培养的成年体细胞克隆出一窝五只母猪。将来这种技术将可以用于制造基因改造猪以提供不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排斥的器官。另一方面值得警惕的是,在本期的90页上的Letters栏目中,报道了新的猪内源反转录病毒研究工作显示出物种间移植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在本期27页上Jeffrey Platt在“News and Views”专栏专门对此进行了讨论。——摘译自9月7日《Nature》封面新闻

    来源:

    时间:2000-09-08

  • 牦牛遗传多样性得到专家普遍关注

      中新社拉萨九月五日电(记者朱代安) 正在此间出席第三届国际牦牛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围绕“家、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提出了保护与管理措施。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遗传实验室著名专家韩建林指出,近来试图改良牦牛的普通牛的导入,可能会危及牦牛遗传组成的完整性,其结果是降低了牦牛对寒冷气候的高海拔的适应性。  韩建林说,线粒体DNA由于具有循母性遗传、相对快的进化速率和无重组类型的独特特点而成为研究群体遗传学的理想工具。因为mtDNA具有快速的进化带率,因此可以通过它来调查动物近期的驯化历史。牦牛和普通牛的mtDNA间不存在重组类型,可以为研究牦牛的基因导入提供丰富的信息。 

    来源:

    时间:2000-09-07

  • 法国审理农民毁坏转基因作物实验田一案

      法国时间本周二,4名倡导传统种植方式的法国农民在法国南部的FOIX市接受审判,他们被指控毁掉了一块种植有转基因作物的农田。大约1000名传统种植方式的支持者在法庭外集会,表示赞成上述4名农民的做法。这几名农民被指控于去年6月将一块种植了油菜籽的田地全部毁掉,他们的理由是这种转基因作物不利于人体健康。  据称,这块种植了油菜籽的农田当初是法国农业部下属的一家研究中心进行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的实验田,该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这块实验田完全是为了进行农作物安全研究才开辟的,不会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这位负责人对美联社表示:“转基因农作物的实验研究完全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中,其目的是为一直有争

    来源:

    时间:2000-09-07

  • 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处于尴尬境地

      (ChinaByte综合消息):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对外称为华大基因工程公司,是同一机构两块牌子,不久前该公司成功测试出1%的人类基因内容,举世瞩目。但现在该中心却处境尴尬:守着上亿元的固定资产,就是招不来人。  研究中心人力资源部王主任说,目前研究中心急缺各级人才,从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到具科研实力的顶级人才,以及懂计算机和生物的复合人才,都是一个字——“缺”。在生物信息处理部门,偌大的大厅中,只有七、八个工作人员,而空着六、七十个座位。据介绍,工资待遇的不足是主要原因,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在中心的工资是1100元,再加一点住房补助就是全部收入。  现在找到生物人才恐怕还可以,但要

    来源:

    时间:2000-09-07

  • 单纯疱疹病毒在爱滋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前景

    据9月出版的《病毒学杂志》报道,两名进行HIV疫苗研究的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目前使用一种新型病毒载体获得了颇具前景的结果。哈佛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单纯疱疹病毒专家David Knipe,与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HIV疫苗研究者Ronald Desrosiers合作研制了一种减毒活疫苗,这种单纯疱疹病毒的改造形式可以进入寄主细胞并表达猿免疫缺陷病毒(SIV)的蛋白。SIV是HIV的非感染人类形式。Knipe和Desrosiers希望携带SIV片断及可能的HIV片断的疱疹病毒载体可以获得一种其它疫苗载体所缺少的关键性优势:拒绝离开宿主,即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目前其它有希望的SIV

    来源:

    时间:2000-09-07

  • 日发现一控制人抗体生成基因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院长本遮佑发现了控制人体免疫系统生成抗体的一种基因。据认为,这将有助于开发治疗人免疫系统疾病的新方法。据此间新闻媒体报道,对于侵入人体的病菌、毒素等抗原,人体的B淋巴细胞会产生7种类型的抗体去攻击它们。本遮佑使用老鼠做实验时,发现了控制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一种基因,他把这种基因称为“AID(活性化胞苷脱氨基化酶)”基因。据介绍,“AID”基因在引起基因突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能揭示上述基因的全貌,将有助于开发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新方法。

    来源:

    时间:2000-09-06

  • 科学家在遗传“字母表”中添加新“字母”

    Scripps研究所的化学家们通过增加合成DNA的碱基,扩充了遗传字母表。这些新“字母”如同天然碱基一样进行配对。重要的是,构建天然DNA双螺旋结构的DNA多聚酶可以将这种非天然碱基整合延伸的DNA链。天然遗传字母表中的四个“字母”——A,T,C和G(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鸟嘌呤)通过氢键作用配对结合。由Scripps研究所的Floyd Romesberg和他的同事们制造的人造碱基对,由疏水力作用结合。疏水力是分子排斥水并粘连其它排水分子的倾向。Scripps的研究组在最近一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报道了他们的合成碱基对。Ro

    来源:

    时间:2000-09-06


页次:3067/3081  共61610篇文章  
分页:[<<][3061][3062][3063][3064][3065][3066][3067][3068][3069][30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