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PNAS:干扰素通路缺失的一环

    生物通报道:当流感等病毒侵入机体,干扰素是首先站出来抵御袭击的蛋白之一。干扰素也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自身免疫疾病的作用,医生们会使用干扰素药物来癌症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不过由于患者机体对外来干扰素产生排斥或者对干扰素效果产生抵抗,这种治疗有时也会以失败告终。宾州大学兽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新研究,提出了增强干扰素抗感染能力的新策略。研究提出,通过靶标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特殊分子,药物能够增强患者自身干扰素的活性,提升免疫系统抗击病毒的能力。而这样的药物也将有望用于治疗一些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该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我们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向人们展示,使用新药物能够激活个体自身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蓝青博士Nature子刊解析癌症易感性

    生物通报道  一个国际科学家研究小组确定了导致不吸烟的亚洲妇女易患肺癌的三个遗传区域。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地证明了不吸烟妇女,尤其是亚洲妇女的肺癌风险有可能与某些独特的遗传性特征相关,从而能够将其与吸烟者的肺癌区别开来。研究结果在线报告在11月11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部高级研究员蓝青(Qing Lan)博士,其主要从事癌症流行病学和基因学、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等研究。2003年曾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杰出研究奖”。迄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肺癌是全球不吸烟者第7位癌症死亡原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Cell子刊:免疫系统的软肋

    生物通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找到了免疫系统的软肋,首次确定了感染可能引发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的确切条件,该研究发表在Cell旗下的Immunity杂志上。机体对特定感染性微生物产生免疫应答后,可能会出现风湿热和Guillain-Barre综合症(机体产生抗体分别攻击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自身免疫疾病。但我们还一直无法解释这种自身免疫发生的原因,也不了解机体为何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免疫细胞(例如产生抗体的B细胞),在一开始形成的时候都能正确识别自身以避免攻击自身。一般来说这一形成过程都是可靠的,是平稳且受控的。不过,当机体抵御疾病或感染时B细胞还会经历更为复杂的发育阶段。为了能够应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PNAS:让癌细胞无处遁形

    生物通报道  在患者血液中循环的肿瘤细胞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揭示肿瘤细胞对于治疗的反应以及哪些药物有可能更有效对抗疾病。但首先,研究人员要做的是捕获这些稀少的细胞,将其从血液样本许多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现在许多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能够分离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微流体设备,但大多数都存在两个主要的局限:处理足量血液所需的时间过长,以及缺乏好的方法在捕获后将癌细胞提取出来进行分析。近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设备,克服了这些障碍。从水母触须获得灵感,研究小组用长链DNA包被了一条微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Nature新闻:分子间的“殊死搏斗”

    生物通报道:一项单分子研究揭示出了DNA修复蛋白:RecAll如何克服其它蛋白的竞争,结合到单链DNA上,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取胜的。这项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观察到正准备接受修复时的单链DNA,这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乳腺癌的起源。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为了修复DNA双螺旋结构的断裂,单链不得不在互补链(opposite strand)上寻找它的匹配序列。Kowalczykowski将这一任务比喻为大海捞针。为此,单链不得不首先覆盖(covered)上一种称作RecA的蛋白质。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这一实验室在过去十年开发出的技术对被蛋白RecA包被的细菌单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Nature子刊:殊途同归的疾病通路

    生物通报道: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患者会经历进程性的肌无力,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在40岁时需要使用轮椅。FSHD通常是可遗传的,不过有时也会由于新突变而发病。科学家们发现了FSHD的新发病机制,阐述了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该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文章发表在十一月十一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表观遗传学是指不改变DNA序列而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DNA包装的灵活性(或松或紧)及其化学标签,就是表观遗传学的影响途径之一。DNA的包装被称为染色质结构,一些特殊细胞(如肌肉细胞)会利用这一机制来控制基因的关闭或表达。通常FSHD患者四号染色体上的一个重复DNA序列拷贝数减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Cell杂志最受关注十篇文章(11月)

    生物通报道:Cell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ell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为主,许多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都发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载论文为:1. Revisiting Glob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Jakob Lovén, David A. Orlando, Alla A. Sigova, Charles Y. Lin, Peter B. Rahl, Christopher B. Burge, David L. Leven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Cell子刊:巧除多余染色体

    生物通报道: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在源自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细胞系中移除了21号染色体的多余拷贝。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细胞中本含有三个拷贝的21号染色体。在新生儿中,唐氏综合症是最常见的三体综合症,这一疾病会导致心脏缺陷、智力缺陷、早老症和痴呆、特殊白血病等等。如果任何染色体有三份拷贝,都是一种严重的遗传学异常,被称为三体trisomy。有研究指出,近四分之一的自然流产都是由于三体综合症造成的。除了唐氏综合症(21三体)以外,还有包括X染色体或Y染色体在内的其他人类三体综合症,例如Edwards综合症(18三体)和Patau综合症(13三体),这两种疾病的新生儿死亡率都特别高。华盛顿大学医学院D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Nlrp3炎性体与胰岛素抵抗

    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特点为白色脂肪组织的过度扩张,并伴随着慢性、低度炎症的状态。1 肥胖相关炎症的发生是因为脂肪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2 这些变化会对正常的脂肪细胞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如甘油三酯储存和脂肪分解,导致高循环水平的游离脂肪酸和脂质异位积累。3 此外,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增高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如果胰腺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未充分提高,则会导致II型糖尿病的发生。4-6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促炎性细胞因子能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但对肥胖过程中引发炎症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充分地了解。肥胖相关信号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的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13

  • 慢性炎症如何能够致癌

    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 Arthur G. James癌症医院(OSUCCC – James)和Richard J. Solove 研究所(OSUCCC – James)的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说,人体制造的一种类似于激素的促进炎症的物质在处于高水平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一种恶性白血病。这项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5(IL-15)这一项就可以在一个动物模型中导致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白血病,这是一种罕见的而且常常致命的癌症。这组科研人员还开发出了针对这种白血病的一种疗法,这一疗法在这个动物模型中没有表现出可辨别的副作用。发表在《癌细胞》杂志(Cancer Cell)上的这项发现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11-13

  • 科学家发现数种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体细胞突变

    近期发表的《自然—遗传学》报道了数种可影响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复发性体细胞突变。子宫内膜癌是世界第六大女性常见癌症。Daphne Bell等人对13种主要的浆液性子宫内膜肿瘤进行了外显子测序。他们对18种基因进行患病筛查,发现另有40种浆液性子宫内膜肿瘤存在复发性。通过主要组织学亚型的比较,Bell和同事在23个透明细胞、67个子宫内膜样本和18个混合型子宫内膜肿瘤对上述基因的3种进行了测序。他们确定,与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染色质重构有着密切关联的体细胞突变具有高突变频率,而且他们认为这些突变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11-13

  • 加拿大新研究支持 “肥胖悖论”现象

     加拿大一项新研究发现,在患肺炎住院的病人中,肥胖病人比体重正常的病人存活率更高,这进一步支持了“肥胖悖论”现象的存在。“肥胖悖论”,即肥胖未必缩短患者的预期存活时间,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反而产生“益处”。这种现象早先在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脏和肾脏衰竭研究中同样出现,但不意味着增加体重是应对这些疾病的正确方式。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仔细研究了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6家医院的907名肺炎病人的医疗记录,结果发现体重正常病人的死亡率约为10%,而肥胖病人死亡率则约为4%。研究人员表示,此前研究主要证实“肥胖悖论”现象存在于一些慢性疾病中,而本次研究则证明其在急性感染病例中同样存在。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间:2012-11-13

  • 上海一小学教师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

    小学教师也能成为国外大学的终身教授?听起来也许难以置信,但这却真实地发生在上海——日前,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的丁莉萍老师收到了挪威特伦赫姆HiST学院的终身教授聘书,下月将远渡重洋赴任,为当地本科生讲解微积分学习和教学技巧,并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孩子的数学情感”课程。 海归博士登讲台 数学老师第一周不布置课后作业,会发生什么事情? 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则喜忧参半——既高兴孩子减负,又担心成绩下滑。 数学老师第二周仍然不布置作业,会发生什么事情? 家长们坐不住了。找老师沟通,老师依然故我;找校长投诉,校长请他们“给老师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耐心”。&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2-11-13

  • 英国研究解释“为何爱情会让人盲目”

    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也有人说“爱情让人疯狂”。英国研究人员通过扫描大脑发现,人在坠入爱河后脑组织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从科研角度诠释了这些说法。失判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美学教授泽米尔·扎基设计一项实验,给志愿者观看他们爱人或“仇人”的照片,然后借助磁共振成像仪器扫描他们的脑部。结果显示,观看爱人照片时,研究对象大脑中负责判断和推理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这意味着他们对对方不再怀疑或持批评态度。而观看“仇人”照片时,大脑前额叶皮层变得活跃。另外,大脑与恐惧感有关的杏仁体、与负面情绪有关的中期颞叶皮层以及与移情作用有关的后扣带皮层活跃度均降低甚至“关闭”。英国《每日邮报》11日援引扎基的话报道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11-13

  • 2岁男孩走失14小时独自过夜 忠犬不离不弃守护

    中新网11月12日电 据“中央社”12日报道,澳大利亚一名2岁男孩走失14小时,当救援人员在离家4公里的灌木丛找到他时,发现这户家庭养的宠物狗一直守护在这名男孩的身旁,寸步不离。据报道,这位2岁小男孩柏利(Dante Berry)在家门外走失,当救援人员在超过4公里外的灌木丛找到男孩时,他们发现一条德国狼犬“达雪”(Dasher)陪伴在小主人身边。据报道,这名男孩母亲是在傍晚发现柏利和宠物犬“达雪”不见了。之后,100多名警察和志愿者穿过的灌木丛,沿着男孩和狗狗的足迹搜寻。经过14小时搜寻后,柏利终于在第二天上午10时与妈妈团聚。救援人员韩纳(Will Hanna)说:“迷路又经历黑夜,你可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11-13

  • 研究发现蛇和蜘蛛毒液有助缓解疼痛

    凤凰科技讯 11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蛇和蜘蛛分泌的致命毒液令人胆寒,但事实上,与它对人类的贡献相比,这确实显得微不足道了。研究人员发现,蛇和蜘蛛的毒液可以缓解疼痛。而且实际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使用它研究缓解人类病痛的方法。近日,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更少的疼痛:未来的疼痛缓解”的展览。展览现场,参观者们会观赏到为狼蛛挤出毒液的现场演示。此次展览展现了对未来缓解疼痛方式的探索,以及据此正在开发的疼痛管理系统。疼痛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人类信息技术的进步。曼彻斯特大学就据此设计了“虚拟现实套件”——它可以帮助幻肢(截肢后依然感觉到肢体存在的病症)患者模拟性训

    来源:凤凰科技

    时间:2012-11-13

  • 江西发现一例人类罕见异常染色体

    新华网南昌11月12日电(记者高皓亮)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近日从一名3岁男孩身上发现一例人类罕见异常染色体核型:46,XY,dup(4)(p12p16)。据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管技师李宇中介绍,这一异常染色体经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属世界首次发现。李宇中分析认为,这一染色体可能是在减速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对等交换或染色单体之间非对等交换形成重复片段而产生。根据基因的致病性程度,可能会导致患者先天性的非进行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并伴有五官、四肢、皮纹和内脏等方面的多发畸形症状。据介绍,这一染色体核型目前已录入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将有助于为类似症状患者找出病因。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11-13

  • 研究显示服用他汀与癌症死亡率较低有关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丹麦研究人员的一篇报告说,服用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与癌症患者较低的死亡率具有关联。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丹麦1995年至2007年间确诊的近3万名40岁以上癌症患者的数据,对他们的随访直到2009年年底结束,其中近1.9万名患者在癌症确诊前有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历史。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研究期内,和从未服用过他汀的癌症患者相比,服用过此类药物的癌症患者死于癌症的比例要低15%。他们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他汀能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生化通道。他汀是一大类药物的总称,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美伐他汀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11-13

  • 11月2日《科学》杂志精选

    贫困会影响决策James Baldwin曾写道:“任何在贫困中挣扎过的人都知道贫穷的代价是多么极端地昂贵。”他所指的是高昂的代价,但这一陈述也可用来描述由Anuj Shah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假定,这就是穷人的行为方式常常会令其更难摆脱贫困。文章的作者证明,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是匮乏本身会影响人们的关注焦点及决策。低收入者常常会玩彩票、未能参入援助计划、储蓄过少或借贷过多。专家们往往用环境因素来解释这种行为,如住房或财务获取,或是穷人本身的人格特质。Shah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即拥有较少会让人们更深切地关注他们最迫切的问题而忽略那些不太紧迫的问题。为了测试这一假说,他们让志愿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1-13

  • 英研究称气候变化或致咖啡豆2080年濒临灭绝

    网易探索11月12日报道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新的研究表示,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今天的咖啡豆主要产地不能再提供高质量的咖啡豆产品。英国皇家植物园研究人员根据实地考察和植物标本建立野生Arabica咖啡豆生物气候模型,预测到本世纪末99.7%的Arabica咖啡豆生长区域不再适合植物生长,某些地区到2020年就已不适合了。即使咖啡豆没有完全消失,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它的产品,它的口味也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改变。分析预测,野生 Arabica咖啡豆将在2080年灭绝。据了解,Arabica 咖啡豆是两种能用于制造咖啡的品种之一,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美国和大部分欧洲连锁店和超市

    来源:网易探索

    时间:2012-11-13


页次:2944/4264  共85273篇文章  
分页:[<<][2941][2942][2943][2944][2945][2946][2947][2948][2949][295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