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会越来越笨吗
智力,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似乎对智力的研究越深入,争论也就越来越多。“弗林效应”的提出者詹姆斯·R·弗林(James R.Flynn)在他的新书中依然坚持人类的智力一直在持续上升。然而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认为,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导致智力的进化戛然而止。 ■本报记者 马佳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发现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也源于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在科幻电影中才存在的技术,如今有很多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一点上想当然地认为,人类越来越聪明,所以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这也有学者研究
-
湖南岳阳洞庭湖20只天鹅中毒死亡
1月13日,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生重大野生鸟类盗猎事件,执法人员在湿地中发现20只天鹅尸体和数十只野鸭尸体,它们系中毒死亡。执法人员当场逮捕9名涉嫌非法盗猎的犯罪嫌疑人,并救出两只中毒的天鹅治疗,另有5只天鹅等待救援。 昨日,由岳阳市渔政局、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岳阳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民间志愿者代表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候鸟守望者代表李锋等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在东洞庭湖湿地巡逻,打击非法捕鱼、捕鸟的行为。 执法队在湿地巡逻过程中,在洞庭湖西北新沟闸水域西,陆续发现大量天鹅和野鸭的尸体。截至昨晚10时,共发现20只天鹅的尸体和数十只野鸭的尸体,执法
-
我国首个职教师资博士点获批
记者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申报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日前正式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将设立我国第一个职教师资博士点,这填补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建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由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该校校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孟庆国表示,博士项目获得批准,体现了国家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 他说,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层次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尤其
-
1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早期脊椎动物的颅面发育和演化 “八目鳗类鱼”是现存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其解剖和发育能为了解最神秘的结构——脊椎动物大脑——的演化提供线索。“八目鳗类鱼”胚胎极难获取,但几年前Shigeru Kuratani及其同事想办法培育了一些,而且自1899年以来首次开始了关于“八目鳗鱼”胚胎学的重要研究工作。这篇论文提供了关于一种“八目鳗类鱼” Eptatretus burgeri的颅面发育情况的第一份详细报告。作者识别出了只有“无颌七鳃鳗”和“八目鳗鱼”才有的一个胚胎发育模式,该模式对于所有脊椎动物都可能是原始的。 大尺度硅纳米光子相位化阵列 实现构建 纳米光子方
-
一周国际科技要闻
本周焦点 原子气体首次实现低于绝对零度状态 任何物质的温度都不可能低于“绝对零度”这一温度极限吗?事实并非如此——德国物理学家用钾原子首次造出一种低于绝对零度的量子气体。他们用激光和磁场将单个原子保持晶格排列,在正温度下,原子之间的斥力使晶格结构保持稳定,接着迅速改变磁场,使原子变成相互吸引而不是排斥。这种突然的转换,使原子“来不及反应”,就从它们最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最低能态突然跳到可能达到的最高能。同时调整势阱激光场,增强能量将原子稳定在原位,从而气体就实现了从高于绝对零度到低于绝对
-
Nature:华人学者操刀明星抑癌基因新解读
生物通报道:肿瘤抑制基因p53是人类肿瘤中突变最频繁的单个基因,其重要性已成为研究领域的共识。p53能通过促进细胞老化来防止细胞癌变,通常情况下发生突变或有危险的细胞会收到信号让其停止生长或死亡,但缺乏p53的细胞会无视这些信号。显而易见,p53通路对于药物研发人员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靶标。但目前,把标p53通路的策略往往难以实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p53调控蛋白是通过蛋白互作来执行功能的,这样的作用机制使它们很难成为理想的药物靶标。与此不同的是,酶往往可以成为药物作用的良好目标。现在,宾西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p53靶基因和调控分子,它们有望成为良好的药物靶
-
Nature揭秘免疫系统的步兵
生物通报道:IFIT蛋白是人类免疫系统中保卫机体的步兵,负责检测病毒并抵御感染。现在,McGill大学和奥地利科学院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揭示了IFIT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它们不仅识别外源病毒RNA,还揪住病毒基因组阻止其复制,从而阻断感染。这项研究有望帮助人们开发新药物来对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这项研究由Bhushan Nagar教授和Dr. Giulio Superti-Furga共同领导。2011年,研究人员意外发现IFIT蛋白能直接与病毒RNA相互作用,阻断其复制。在此基础上,这项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FIT区分病毒RNA与自身正常分子的机制,展示了该蛋白只捕获病毒RNA的能力。这项研
-
卫生部将公布全国饮用水检测结果
针对最近的水质争议,昨天(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北京的水质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106项指标的检测要求。 全国饮用水监测点约3万个 近日,媒体报道,一对北京研究水质的专家夫妇称20年不喝自来水;但北京自来水集团很快回应,北京水质全国最好,自来水可以放心喝。此事引发各界关注。 昨天,在2013年卫生部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表示,卫生部牵头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与国际相接轨,是高水平、高质量的饮用水标准,其中的106项的指标,从2012年7月1号全面实施。“北京的水质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106项指标的检测要
-
关注研究生教育:导师不是不导而是太忙
“不是不‘导’,有时候实在是分身乏术,没时间‘导’。”电话那头,杨宁的声音既疲惫又沙哑。即便是连上8天班之后的周末,也片刻不得闲,处在评职称“节骨眼”上的他得加足马力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至于自己的四名研究生,最近一次见面已是三个星期之前。 杨宁评上武汉某所重点高校“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时间并不长。可短短五年,他却早已对这个“熟练工种”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与科研、上课,甚至是承担行政工作相比,带研究生实在是个“再轻松不过的任务”。因为在“进出门槛都不高”的前提下,“干多干少都是导师的良心活,‘过得去就行’的思想挺流行。” 杨宁说,这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如果放在十二年前他的
-
科学家再生感音毛细胞恢复小鼠听力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马萨诸赛州眼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首次证明,用一种药物刺激成年小鼠耳蜗里残余的毛细胞,能使其再生出新的毛细胞,从而部分恢复小鼠因噪音而受损的听力。这一成果在耳聋治疗应用上有着光明前景,有望帮助聋人恢复听力。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0日出版的《神经元》杂志上。 听力下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单在美国就有约5000万人受到听力下降的影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是由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损伤造成。造成毛细胞损失的原因很多,包括噪音环境、毒素、感染、老化以及某些抗生素或抗癌药物。通过助听设备或耳蜗移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力,但迄今为止
-
英国研究称站立办公有助减轻体重
英国切斯特大学临床科学和营养学运动科学家约翰·巴克利说,每天站立办公3小时,可以消耗144卡路里,一年下来可以减掉3.6千克赘肉。他建议任何担心节日期间吃下太多食物的人都不妨考虑站立办公,而不是坐在那里。现在的办公桌可以调节桌面,让人们舒适地站着打字、收发电邮。英国广播公司(BBC)9日援引巴克利的话报道,“没必要长时间坐着”,“人们坐着办公,坐着乘车,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代谢速率降到最低水平。这违反自然规律,因为人的身体是为了站立和行走”。站立办公,巴克利身体力行。他的办公桌是一张上世纪40年代生产的“古董”斜面桌,让人只能站着办公。他说:“习惯上的微小改变,比如站立办公,会对健康产生巨大影
-
研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起源 有助防治结核病
法英等国研究人员近日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探明了引起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起源,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防治结核病的新方法。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元凶,虽然还有一些种类的分枝杆菌也可能使人患上结核病,但结核分枝杆菌是其中传播最广泛、致病能力最强的病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不同分枝杆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与卡式分枝杆菌的基因组总体结构极为相似,应该是由同一古老菌种进化而来。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进化出较强传染性与致病性的若干基因机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有助于研发防治结核病的新方法,帮助医卫部门实现控制结核病的目标。结核病是世界上
-
英国开发出高度复杂的人造分子机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自然分子的制造过程,研发出了高度复杂的人造分子机器,是目前世界上同类分子机器中最为先进的,可谓在实验室内掀起了一场微尺度的工业革命。相关科研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此项研究由该校化学学院的戴维?利教授所主导。他解释说,这种借助分子(链)来合成制造分子的机器开发方式就像汽车厂里的机械装配流水线。该种机器最终能够提升分子的制造效率和成本效率,并使所有由分子水平开始的人工制造领域受益。例如,科研人员正在改进当前的机器来生产盘尼西林等药物。这种机器只有数纳米长,而且只能通过特殊的设备才能看到。它的创造灵感源自天然
-
科学家称智商测试存缺陷 衡量智力是谬论
著名神经科学期刊《神经元》(Neurou)2012年12月20日刊登了加拿大和英国研究人员的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借助互联网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智力调查,发现一个人的智力由多个因素构成,智商测试能体现并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谬论。智商测试单一智商测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Q测试已经被使用了几十年,而两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智商测试从根本上就是存在缺陷的。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包括12项智力测试题目的问卷,测试涉及记忆力、推理、注意力和规划能力,此外还有一份关于背景资料和生活习惯的调查问卷,结果在全球范围超过10万人提交答卷。研究人员从10万份答卷中抽取了4.6万个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人的智力主要受
-
美国研究称人类的智力水平或正不断下降
美研究报告称人类的智力水平或正不断下降智力,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似乎对智力的研究越深入,争论也就越来越多。“弗林效应”的提出者詹姆斯·R·弗林(James R.Flynn)在他的新书中依然坚持人类的智力一直在持续上升。然而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认为,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导致智力的进化戛然而止。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发现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也源于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在科幻电影中才存在的技术,如今有很多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一点上想当然地认为,人类越来越聪明,所以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这也有学者研究的支持,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詹姆斯·R·
-
英国《新科学家》预测2013年科学发展
英国科学杂志《新科学家》针对新一年的科学发展进行了预测,从气候变化、健康、宇宙探索等方面也给出了10个可能在新一年取得的科学大事件。例如,鼠标的日子可能不长了。目前正在发展中的3D姿势感应设备可让你用手在空中控制计算机。此外,诸如干细胞研究、宇宙射线等预测则与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列出的预测相吻合。【预测1】 为人造人体器官“铺路”2013年,不出意外的话,科学家会将成体细胞变成干细胞,再诱导其变成另一种细胞,这将是人类制造新的组织、甚至器官的里程碑式开始。这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预测。“英雄所见略同。”英国《科学》杂志也预测说,2013年,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早期临床试验将会出现里程碑
-
“DNA之父”、诺奖得主沃森发布癌症新假说
生物通报道 “尽管许多癌症的死亡率一直在稳步下降,尤其那些血液系统癌症(例如,白血病),更为重要是,统计数据显示还有那么多的上皮癌和实际上所有的间质癌仍然是不治之症。”以这些话为序,“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D. Watson在最新发表的一篇题为“自双螺旋之后我最重要的工作”(among my most important work since the double helix)的论文中,提出了在目前无法治愈的癌症中,尤其是晚期转移性癌症,关于氧化剂和抗氧剂作用的一项新假说。其论文的核心是围绕一组科学家们称之为活性氧簇(ROS)的分子。在这篇文章中,Watson指出
-
徐洋:iPS数据不支持文章结论
生物通报道:iPS技术的诞生可谓开创了再生医学的一个新纪元,然而在去年发表的一篇Nature杂志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裔科学家徐洋(Yang Xu)教授指出,即便iPSCs的起源细胞来自于移植小鼠本身,iPSCs分化生成的多种组织移植至小鼠体内后,也会产生快速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给iPS研究领域带来了不亚于10级地震的影响,当时生物通也就这一发现采访了徐洋教授,见专访徐洋:iPSC会引发免疫排斥 还要继续研究吗?时隔一年多,最新出版(1月10日)的Nature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却又提出了令人争议的研究成果——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利用iPS小鼠干细胞生成了皮肤和骨髓,并将它们移植回
-
Nature头条:新研究再掀iPSC争议论战
生物通报道 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利用重编程小鼠干细胞生成了皮肤和骨髓,并将它们移植到基因相同的小鼠体内,证实不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些发表在1月9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应该可以让那些指望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治疗疾病的研究人员消除疑虑。2011年,同样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iPSCs可能会遭受免疫系统排斥,即便是将细胞注入供体自身体内时。免疫反应有可能会破坏移植物,导致治疗无效。这使得人们对于iPSCs实验性治疗的前景产生了质疑。两项相互矛盾的研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使得人们很难估计iPSCs是否真的可以避免免疫攻击。但加州大学戴
-
Cell杂志最受关注十篇文章(1月)
生物通报道:Cell创刊于1976年,现已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陆续发行了十几种姊妹刊,在各自专业领域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ell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为主,许多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都发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载论文为:1. The Origin of Membrane BioenergeticsNick Lane, William F. Martin 来自伦敦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追踪到了活细胞生物能量特征的起源:仅由岩石,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一种途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首先需要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