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绵羊和山羊赤羽病毒(AKAV)血清流行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本研究旨在调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绵羊和山羊中赤羽病毒(Akabane virus,AKAV)的血清流行率。研究人员从四个省份共采集了 820 份样本,其中包括 420 份绵羊样本和 400 份山羊样本,并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ELISA)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KAV 的总体血清流行率为 12.8%,绵羊中为 11.9%,山羊中为 13.8%。此外,AKAV 感染的血清流行率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包括性别、年龄、羊群规模、流产史以及媒介的存在情况。有流产史的雌性动物感染 AKAV 的几率显著增加 2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2
-
益生菌与保护性氨基酸对安格斯杂交牛瘤胃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影响:解锁反刍动物高效生产的新密码
本研究旨在利用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探究喂食饲料添加剂组合的安格斯杂交牛(OCC)的微生物种群动态和代谢物谱。研究采用交叉设计,选取 4 头 3 岁有瘘管的 OCC 公牛,每头在每个实验期接受 4 种不同的饮食处理,之后有一段基础饮食的洗脱期。处理包括作为对照的基础饮食(G1),以及添加饲料添加剂的处理:G2 为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G3 为预混料;G4 为 G2 + G3 + 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G5 为 G2 + G3 + 用单宁保护的氨基酸。收集瘤胃液以分析微生物组动态和代谢物谱。G1、G2、G3 和 G5 饮食的细菌群落组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2
-
大豆卵磷脂在羔羊饲料中的应用:对胴体参数、肉品脂质过氧化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意义
40 只 90±5 日龄、初始体重 24±3kg 的羔羊被圈养在育肥场 60 天,并被分配两种不同的饲料,一种不含大豆卵磷脂,另一种含有大豆卵磷脂。这些动物被屠宰后,胴体在 2ºC 的冷藏室中保存 24 小时,然后测量胴体产量、肉的化学成分、脂质氧化以及脂肪酸谱。实验设计为完全随机化,数据使用 SAS 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学生检验(Student Test)以 5% 的概率对均值进行比较。使用大豆卵磷脂可提高日增重(kg/d,P<0.05),并降低热胴体和冷胴体产量(P>0.05),但它并未改变其他胴体特征,如 pH 值、温度、腰肉面积、皮下脂肪厚度。肉中的水分、蛋白质、乙醚提取物和矿物质含量
来源: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1.7
时间:2025-04-02
-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藻类 - 珊瑚 - 食草动物竞争关系研究:为保护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珊瑚礁是极为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其结构主要由珊瑚与底栖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涉及的珊瑚和藻类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人类活动,主要是富营养化和对食草生物的过度捕捞,极大地影响了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藻类逐步取代珊瑚的进程。本研究旨在首次对博拉博拉岛(Bora Bora)珊瑚礁上的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进行物种层面的盘点,然后通过实验确定食草物种(海胆和蝾螺壳)在调节这些复杂的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中的作用。首先,目视调查表明,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的结果会根据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边界的长度以及不同的藻类 - 珊瑚组合而显著变化。例如,具有较大相互作用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2
-
冷冻保存的柑橘凤蝶(Eurema mandarina)卵巢成熟卵产出研究:为濒危蝴蝶异地保护带来新希望
昆虫种群或物种的灭绝是一个重大问题。异地保护通常是防止数量下降的种群灭绝的唯一途径。为家蚕(Bombyx mori)幼虫卵巢开发的冷冻保存技术,有望为濒危昆虫的异地保护作出贡献。在这项技术中,从供体幼虫体内取出的卵巢被冷冻保存,然后移植到受体幼虫体内。然而,由于不同物种幼虫体型和生理差异,该方法需要针对其他分类群或物种进行调整。在本研究中,该技术被应用于粉蝶科的柑橘凤蝶(Eurema mandarina),最终目的是实现濒危蝴蝶的异地保护。通过比较几种改良方法下的成熟卵生产性能,发现冷冻保存的柑橘凤蝶卵巢能够产出成熟卵。此外,单卵巢交换的受体成虫体内,移植卵巢发育数量极少,这表明该物种的生理反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1.9
时间:2025-04-02
-
南美慈鲷能量代谢与有氧代谢范围研究:揭示Australoheros facetus的生理适应性
南美慈鲷Australoheros facetus(慈鲷科)展现出惊人的淡水环境适应能力,甚至在其自然分布区外成为入侵物种。研究者通过标准呼吸代谢测定法(respirometry)量化了该鱼类的关键代谢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 SMR)为99.23 mg O2 kg–1 h–1,常规代谢率(Routine Metabolic Rate, RMR)达175.32,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MMR)为227.66 mg O2 kg–1 h–1,由此计算出的有氧代谢范围(Aerobic Scope, AS)高达128.43。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西藏南部察隅河新发现微脂原吸鳅(Exostoma microadiposa):丰富鱼类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研究新成果
本文描述了一种新的鱼类物种 —— 微脂原吸鳅(Exostoma microadiposa sp. nov.),其依据来自中国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支流察隅河(洛希特河)的 6 个标本。该新物种可通过以下特征组合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分开来:脂鳍基部后端与尾鳍上叶前缘相连;唇部前外侧表面有平行条纹和圆形斑块;尾柄深度为标准体长的 9.9 - 12.0%;尾柄长度为标准体长的 17.3 - 21.8%;眼径为头长的 6.7 - 9.0%;眶间距为头长的 31.8 - 37.6%;臀鳍基部长度为标准体长的 5.7 - 7.5%;肛门处体深为标准体长的 10.5 - 13.2%;背鳍至脂鳍距离为标准体长的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欧洲苦恶鱼(Rhodeus amarus)在俄罗斯中部两池塘的生命史探秘:对其地理分布边缘种群发育及繁殖周期研究的重要意义
研究了欧洲苦恶鱼(Rhodeus amarus)在该物种地理分布范围东北边缘附近两个池塘中的生命周期特征。基于从天鹅贻贝(Anodonta cygnea)中获取并在自然温度下饲养的自由胚胎、幼体,以及野外采集的鱼类,描述了几个个体发育阶段。6 月下旬至 7 月,幼鱼从贻贝中孵化出来,9 月 9 日,幼鱼叉长达到 23.3 - 24.5 毫米。幼鱼出现第二性征(雌性产卵器基部的锥形器官和雄性臀鳍上的红色素),并在鱼的整个生命中保持。鱼类从 4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产卵,释放两批主要的卵母细胞;第一批含有 10 - 42 个卵母细胞。在当前繁殖季节,释放的卵母细胞不到总数的一半。产卵后,卵黄生成期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堪察加半岛新发现鲑科鱼类适应性辐射热点:远东红点鲑(Salvelinus malma)在淡水生境中的多重分化及其意义
摘要:适应性多样化是指由于饮食和繁殖竞争带来的权衡,祖先种群迅速分裂为共存的生态特化物种,这是进化生物学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挑战。在北方淡水环境中,全新世时期适应性多样化数量最多且最为复杂的案例出现在鲑科鱼类中。最近,堪察加半岛被确定为鲑科鱼类多样化的新热点,在远东红点鲑(Salvelinus malma)的谱系中,出现了通过萌芽、分化和辐射产生的河流型、湖泊型以及湖河混合型的多样化案例。本综述简要介绍了自 2010 年以来发现并描述的十多个远东红点鲑(S. malma)多样化案例。主要的环境梯度,即流水 - 静水、浮游 - 底栖、浅水 - 深水以及向风 - 背风沿岸资源的共享情况,在堪察加半岛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亚马逊河上游马德拉水系新种——叶状原美鲶(Propimelodus lobatus)的发现及其分类学意义
在亚马逊盆地马德拉河上游水系,科学家们揭开了一个鲶形目(Siluriformes)美鲶科(Pimelodidae)新成员的神秘面纱。这个被命名为叶状原美鲶(Propimelodus lobatus sp. nov.)的新物种,凭借其修长的脂鳍(adipose fin)和相对短小的背鳍、胸鳍棘刺,在属内独树一帜。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精巧的眼部比例:眼径占头长的20.6-24.8%,相当于吻长的45.3-56%,更是后鼻孔至眼距的114-153.1%。这些数值与近缘种形成鲜明对比——比如阿拉瓜亚原美鲶(P. araguayae)的眼径比例高达29.7-34.8%,而埃氏原美鲶(P. eigenmann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越南北部红树林国家公园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年度繁殖周期与繁殖力研究: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关键依据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 Lacépède, 1801)在渔业领域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然而在越南,其在野外的繁殖特性却鲜为人知,特别是位于越南北部的宣威国家公园,这里作为众多商业鱼类包括中华乌塘鳢的栖息地,是重点保护区域。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 2018 - 2019 年每月采集的 210 个样本,描述宣威国家公园内中华乌塘鳢的繁殖指标。研究发现,雌性和雄性的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在 5 月达到最高(分别为 11.23% 和 0.21%),12 月最低(分别为 0.51% 和 0.06%)。相反,雌性的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马尔马拉海成熟及怀有身孕的雌性长吻角鲨(Oxynotus centrina)捕获研究:对其种群保护意义重大
近期在马尔马拉海捕获了两只怀有身孕的雌性长吻角鲨(Oxynotus centrina)和一只处于成熟阶段的雌性长吻角鲨。成熟和怀有身孕的雌性长吻角鲨的全长分别为 482 毫米、534 毫米和 553 毫米。综合考量所检测的卵母细胞平均直径和重量,以及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和肝脏指数(hepatospomatic index)的值,还有卵巢和子宫的形态,可以推断出这两只怀有身孕的雌性长吻角鲨处于 “stage 3a” 阶段,意味着它们具备繁殖能力;然而,第三只样本的性腺指数以及卵巢中存在不同大小的小卵泡,这表明它是一只接近成熟的发育中雌性,处于 “stage 2” 阶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孟加拉国水域鲥鱼(Tenualosa ilisha)性分化之谜破解:组织学证据揭示其雄性先熟雌雄同体特性
鲥鱼(Tenualosa ilisha)在南亚国家因其商业和社会价值,是极为重要的溯河洄游鱼类。尽管价值高,但它的性分化等基础生物学特征尚无定论。研究人员对孟加拉国境内海洋、河口和河流栖息地的 6 个地点的鲥鱼开展研究,通过对 203 个个体的性腺组织进行详细的组织学检查,发现 7 个个体处于过渡阶段。结果显示,雌性鲥鱼全长显著大于雄性,雌雄同体个体全长约 28cm。雌雄同体个体的性腺主要有两个连续阶段,早期(卵母细胞伴有精细胞、精子或退化精子)和晚期(卵母细胞伴有精母细胞)。令人惊讶的是,雌雄同体的证据主要在海洋栖息地发现,河流栖息地的个体未检测到过渡特征。由此推测,鲥鱼的性别转变在进入淡水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墨西哥湾首次发现日本眶棘鲈(Cookeolus japonicus)及达尔文短棘牛眼鲷(Gephyroberyx darwinii)分布范围扩展的研究意义
墨西哥湾在鱼类组成方面是研究较为充分的海洋区域之一,尤其是美国沿岸。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水域发现了两种鱼类,日本眶棘鲈(Cookeolus japonicus)和达尔文短棘牛眼鲷(Gephyroberyx darwinii),其标准体长分别为 266 毫米和 355 毫米。日本眶棘鲈(C. japonicus)是在墨西哥湾的首次记录,而达尔文短棘牛眼鲷(G. darwinii)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了墨西哥湾的西南部。同时,研究还给出了这两种鱼类的形态测量和分节特征数据。
来源:Journal of Ichthyology 0.5
时间:2025-04-02
-
外来物种入侵与气候极端变化下互花米草属植物的生存策略:杂种优势与适应性解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如冷浪和热浪,正变得愈发频繁、强烈且持久。地中海地区作为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其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植物的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光合作用这一关键生理过程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热胁迫会降低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改变色素积累和叶绿素(Chl)荧光猝灭,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与此同时,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正在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它们与本土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尚不明晰,这也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了深入探究本土和外来植物物种及其杂交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策略,来自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Universidad de S
来源:Planta 3.6
时间:2025-04-02
-
盐胁迫下甜菜红素积累介导盐地碱蓬光合作用保护机制及其对土壤修复和耐盐作物育种的意义
土壤盐渍化对可持续农业构成威胁,需要创新的修复策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 Pall.)是一种具有卓越耐盐性和鲜艳色素沉着的盐生植物,是研究盐度适应的理想模型。本研究结合生理和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在盐胁迫 30 天后,高盐度(400 mmol・L-1 NaCl)如何上调 4,5 - 多巴双加氧酶,促进甜菜红素(betacyanin)积累以减轻氧化损伤。与对照组相比,200 mmol・L-1 和 400 mmol・L-1 NaCl 处理组的甜菜红素含量分别增加到 1.975 倍和 3.675 倍,而叶绿素 a 含量分别下降 45.78% 和 69.88%,叶绿素 b 含量分别
来源:Planta 3.6
时间:2025-04-02
-
雨养春玉米通过根际微生物对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的响应展现生长稳定性的研究意义
在雨养农业地区,玉米秸秆废料循环利用和有机替代相结合的方式已广泛应用,目的是提高春玉米产量并改善土壤质量。然而,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仍未被充分理解。本研究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田间实验,借助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和碳氮成分分析,来阐明在黄土高原上,秸秆和有机替代策略下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根际碳氮成分含量显著增加,与施用化肥相比,春玉米的株高、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 2.56%、5.19% 和 2.67%。秸秆还田后,包含根际微生物群落、土壤水分和碳成分的数据集相关性增强。同时,春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矩阵通过
来源:Plant and Soil 3.9
时间:2025-04-02
-
探秘桑树耐旱机制:转录组学解锁代谢重排与能量守恒密码
桑树广泛种植,其叶子是家蚕的唯一食物来源。桑树多在雨养条件下生长,容易频繁遭遇干旱,进而影响产量。本研究利用重力法对桑树施加干旱胁迫,探究其应对水分亏缺的机制。研究发现,在水分受限条件下,桑树有超过 830 个基因差异表达(404 个上调;429 个下调)。将这些基因映射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数据库,结果显示桑树通过确保代谢调整在水分受限条件下实现能量守恒来应对干旱胁迫。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具有耐旱特性的桑树基因型的特定干旱适应性反应,为制定提高桑树耐旱性的策略提供了线索。
来源:Plant Physiology Reports 1.5
时间:2025-04-02
-
整合 ATAC-seq 与 RNA-seq:揭示结缕草抗旱机制,助力草种改良与育种
结缕草以其耐旱性闻名,是中国优良的本土草坪草。然而,人们对其在干旱期间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了解甚少。研究人员对六个结缕草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评估,以探究其耐旱性的表型变化。同时,利用整合多组学策略,包括 RNA 测序(RNA-seq)、高通量测序转座酶可接近染色质分析(ATAC-seq)和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实验,深入了解与基因表达相关的染色质可及性模式。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趋势的初步分析表明,‘X4’品种比其他五个品种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结缕草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抗氧化防御通路来应对环境压力
来源:Plant Cell Reports 5.3
时间:2025-04-02
-
颠覆认知!拟南芥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酶 PSY 的计算预测假象实验验证
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类胡萝卜素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参与绿色组织的光合作用和光保护,还在非光合组织如花瓣和成熟果实中作为色素发挥作用,其氧化裂解产物还能生成脱落酸(abscisic acid )和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等生物活性分子。而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hytoene synthase,PSY)作为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首个关键限速酶,催化两分子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GGPP)缩合形成八氢番茄红素(phytoene) 。在拟南芥中,PSY 由单一基因 At5g17230 编码。然而,TAIR 数据库显示该基因可能产生
来源:Plant Cell Reports 5.3
时间: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