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5-HT2B血清素感受器”:影响心脏发育的关键物质被发现

    华声报讯:法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一种影响心脏发育的关键物质。科学家们称,该成果将有助于了解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对心脏病的治疗。 据外电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在共同撰写的报告中说,他们培育出了一种缺少“5-HT2B血清素感受器”的基因变异鼠。对这些实验鼠的研究发现,它们虽然具有生殖能力,但其后代大部分因心脏发育畸形而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死亡,侥幸活下来的也全部因心肌细胞丧失活力而患有严重的心室发育障碍。成年变异鼠则出现心脏组织异常、心腔膨胀等现象。研究人员认为,以上结果表明“5-HT2B血清素感受器”在动物心脏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表示,他们

    来源:

    时间:2000-08-23

  • 科学家将利用克隆科技重现绝种袋狼

    凤凰网站消息:曾在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繁衍一时的袋狼因为人类滥杀,在70年前绝迹。生物学家决定利用自标本取得的DNA样本进行生物克隆计划,希望让袋狼重现地球。在澳洲波诺隆公园野生动物中心(Bonorong Park Wildlife Center)的入口附近摆有1小张动物毛皮,旁边的说明显示这是袋狼(Tasmania tiger)的毛皮。但事实上澳洲早已看不到这种动物的踪迹了。澳洲一群生物学家相信,已绝种70年的袋狼可望再度重现地球;因为他们已经找到这种动物的细胞去氧核醣核酸(DNA)物质,目前正进行生物克隆计划。袋狼的英文名称虽有“虎”字,但其实并非猫科动物,而是一种和袋鼠同样属于有袋动物的生物

    来源:

    时间:2000-08-22

  • 英允许复制人体胚胎引起激烈争论(转载光明日报)

    8月16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允许以治疗研究为目的的人体胚胎克隆实验。消息传来,国际医学界立刻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英国《独立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幅胚胎照片,称这个只有六天生命的胚胎预示着21世纪国际医学界的未来。《独立报》对人体器官克隆意义的预言一点也不夸张。形象地说,人体器官克隆技术将像修理汽车那样,用科学家克隆的人体部件“修复”、“修理”和“再造”人体病患和受伤的器官。这无疑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和质的飞跃。根据英国科学家的乐观预测,该项技术将再造人的神经组织、心脏肌肉、骨骼组织、皮肤组织、血液细胞、骨节组织、肝脏组织、眼组织等。可以有效地治愈眼病、心脏病、心肌梗塞、传染性

    来源:

    时间:2000-08-22

  • 三大基因库顺利运回国内

    北京青年报记者陶俊峰8月20日报道:昨晚10∶30,当刚从美国归来的陈晓宁教授小心翼翼地将一片片活体基因板放入零下86℃的冰箱中时,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最顶级基因技术的又一个国家。“这次把三个基因库带回国,就是希望能在国内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之后,可以找到更好的科研环境。”20∶30,刚下飞机的陈晓宁教授这样向记者解释她把三大基因库带回国内的初衷。据陈教授介绍,她此次回国原本是去参加在南京召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的,但为了能尽快把三大基因库带回国,陈晓宁所在实验室的十几名研究人员加班加点地工作,中国的几位访问学者更是全力以赴,及时复制出十多万个基因克隆,终于在陈教授回国

    来源:

    时间:2000-08-21

  •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一型糖尿病形成过程秘密

    加拿大亚伯达省卡加利大学教授山塔马利亚及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型糖尿病(Type1orJuvenilediabetes)形成过程的秘密。这项发现有助于科学家研发出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山塔马利亚研究小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发现人体糖尿病免疫系统如何转变成专门摧毁制造胰岛素细胞的系统。山塔马利亚研究小组表示,一型糖尿病病患是因为胰脏内制造胰岛素的细胞遭到白血球攻击后,丧失制造胰岛素的功能,才使病情日益恶化,终生需靠胰岛素注射才能维持生命。山塔马利亚指出,白血球的功能本来是攻击侵入人体内的细菌,但在一型糖尿病患的体中,白血球却在病人的胰脏内积聚繁衍。这些在一型糖尿病患胰脏内繁衍的白血球彼此间还会发

    来源:

    时间:2000-08-21

  • 加研究员发现抗发炎蛋白质并已登记专利

    据中央社8月18日报道,卑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天然抵抗发炎的蛋白质,对了解癌症和关节炎等长期发炎病症很有帮助,颇具医疗潜力,因此将这项新发现登记为专利。根据研究小组十八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提出的报告,这个专利权业经登记的蛋白质叫做MCP-3(5-76)。小组领导人欧佛柔说,MCP-3(5-76)是明胶酶削断另一种叫做MCP-3的蛋白质的末端时候,产生的“缩小版”蛋白质。MCP-3(5-76)的作用是阻挡白血球前往发炎的地方,也就是关闭发炎的过程。MCP-3的作用刚好相反,会把白血球吸引到发炎的地方。白血球把发炎现场清理干净,把损坏的组织移除,身体就会康复。欧佛柔把MCP-3比做红绿灯的绿灯

    来源:

    时间:2000-08-21

  • 科学家发现嗜中性弹性蛋白酶通过降解外膜蛋白A杀死大肠杆菌

    Abderr azzaq Belaaouaj和其合作者为了了解嗜中性弹性蛋白酶(NE)介导的杀伤大肠杆菌的机制,发现嗜中性弹性蛋白酶降解定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外膜蛋白A(OmpA)。嗜中性弹性蛋白酶可以杀死野生型的大肠杆菌,而不能杀死OmpA缺陷的大肠杆菌。虽然嗜中性弹性蛋白酶缺陷的小鼠对抗大肠杆菌引起的脓血症的存活能力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要弱,但是存在或者缺少嗜中性弹性蛋白酶对于小鼠对抗由OmpA缺陷型大肠杆菌引起的脓血症的存活能力没有影响。这些发现确定了嗜中性弹性蛋白酶介导的对非氧化性细菌的杀伤机制,并且证明了OmpA作为宿主防御细菌的靶分子。该结果在8月18日出版的《Science》上有

    来源:

    时间:2000-08-21

  • 埃博拉病毒研究获进展,有望找到治疗手段

    对致死性埃博拉病毒生活周期的新的了解可以帮助对治疗手段的寻找。法国的研究者们研究出VP40的结构,这种蚌形的蛋白长不到5纳米,构成埃博拉病毒的外壳或者说是基质。马里兰州Bethesda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Catherine Laughlin说:“这将使我们最终了解到是什么使得这种病毒对人体造成如此大的危害。一种以VP40为靶的药物应当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在非洲已经发现有六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当埃博拉病毒感染细胞时,它以令人恐怖的速度在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裂解细胞,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这将导致严重的发热、疼痛、器官衰竭和出血。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并且一旦症状发生,即有高度传染性

    来源:

    时间:2000-08-21

  • 杀幽门螺杆菌可防胃癌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沈祖尧教授指出,香港胃癌病人中,八成人是验出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项纵向胃癌研究发现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地在早期预防胃癌出现。 此项研究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前北京医科大学)合作进行,在全国胃癌高发区山东省烟台市,为一千余名市民进行检查。沈祖尧教授称,在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受试者中,一半被随机分配接受一星期的抗生素治疗;而另一半则只接受安慰剂,一年后的跟进中发现,接受抗生素治疗之组别中,胃部发炎情况有显著改善;严重的胃部发炎会演变为肿瘤。研究人员也发现在那些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清除之患者,一些胃癌前征即胃粘膜病变,如胃粘膜萎缩及肠化

    来源:

    时间:2000-08-21

  • 科学家鉴定出肿瘤血管的基因表达形式

    科研人员已经了解到了癌性肿瘤如何保护滋养其生长的血液供应的详细情况。在8月18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的1197页,一组研究人员报道了他们进行大规模比较人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血管基因表达的差别的结果。他们发现两类脉管系统的基因表达形式有明显的差异。该发现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新的抗癌药物,这种新型抗癌药物将通过作用于肿瘤血管中过量表达的基因蛋白产物而发挥功效,从而使肿瘤赖以生存的血管生长停止。

    来源:

    时间:2000-08-20

  • 科学家发现与听觉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华声报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与听觉神经接受电信号的过程密切相关。缺乏这种蛋白质可能会引起听觉的丧失。该大学生化药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约瑟夫·普拉策说,这种蛋白质存在于内耳听觉细胞,即所谓“毛细胞”的细胞膜里。当内耳听觉细胞的“听毛”被声波振动时,这种蛋白质可向听觉细胞传导钙离子。在这个过程中将释放出信号传递物质,该物质负责向听觉神经发出对听觉起决定作用的电信号。普拉策介绍说,对老鼠进行的实验显示,缺乏这种蛋白质的老鼠会丧失听觉。研究还发现,除了没有听觉外,实验鼠在静止状态下心跳频率还会减慢。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试验可抑制或激发这种蛋白质活性的新药,并计

    来源:

    时间:2000-08-19

  • 中国学者发现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一种疾病控制途径

    作物的多样种植可能是解决单样作物种植在抵抗疾病上存在的弱点的方法。尽管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理论上和观察的结果都表明在大范围的区域内种植遗传异质性作物能够使作物拥有更大的疾病抑制能力。一组中国科学家们在8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介绍了在中国云南省,由农民,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试验中,1998年在5个镇,1999年在10个镇的所有水稻田种植遗传多样化的水稻作物。通过与单品种水稻种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可以得出多样种植在抵抗严重的水稻枯萎病——水稻的一种主要疾病方面的作用。易患病的水稻品种与抗性品种混合种植,较单品种种植产量提高89%,且枯萎症状轻94%。实验

    来源:

    时间:2000-08-18

  • 科学家应用生物芯片绘制人乳腺肿瘤“分子肖像”

    人类乳腺肿瘤在它们的发生历史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各不相同。转录过程的差异可以解释许多人类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生物差异。每个细胞中,信号传导和调控系统将细胞特性的信号转化以适应环境状态,从而控制基因组中每个基因的表达。Charles M. Perou和他的同事们在8月17日出版的最新一期《Natute》的封面文章中报道他们使用排列有8,102个人类基因的互补DNA微阵列,对一组来自42个不同人的65个乳腺肿瘤外科样品中基因表达样式的差异。这些样式提供了每个肿瘤特异的分子“肖像”。在进行阿霉素化疗前和治疗16周之后,他们对20个肿瘤取样两次,并且将两个肿瘤与同一个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相匹配。结果发现

    来源:

    时间:2000-08-18

  • 日本开发出人造核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日本开发出人造核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日本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融合领域研究所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已开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人造核酸。这种人造核酸就像一把剪刀,可发现引起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并将其剪除。科研小组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多比良和诚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这种人造核酸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    据科技日报报道称,这次研究的对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MCL),患者的异常遗传因子是由两个正常的遗传因子连接而成的,新开发的人造核酸可以发现这种变异遗传基因并将其切断。科学家过去也

    来源:

    时间:2000-08-18

  • 日本成功诞生世界首头克隆猪

    据即将在星期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日本研究人员采用猪胎细胞成功克隆世界第一头猪“西那”。“西那”的诞生突现了改造细胞基因供异种移植用途的潜力。这将允许基因改造的猪成为人类器官移植的捐献者,而避免器官排斥现象。日本国家动物业研究所首席研究人员鬼石说:“克隆猪的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能使异种移植变成可行的选择——将是改造用来克隆猪的细胞的基因。”“西那”的克隆方法是这样的:将一支针状细管快速但受控地插入卵子,抽取来自猪胎皮细胞的遗传物质,显微注射进已去除自身遗传物质的卵子里。报告的作者之一洛克菲勒大学的佩里说:“有了显微注射术,你可以任意挑选基因转移,可以分开染色体,避免供体细胞核的

    来源:

    时间:2000-08-18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方“主角”要境外上市

    【ChinaByte综合消息】据安邦消息,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兼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建日前透露,华大基因有意在境外上市集资,或者引入香港财团合作拓展生物科技产业。目前该中心进行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具有相当的商业价值,是中心将来发展的基础之一。华大基因公司是中国内地的私营企业,主要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科学家斥资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心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工作的发起者及牵头者。当时向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承担人类基因组1%的项目,正是华大基因中心。华大基因公司于1999年7月向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同年9月1日正式加入该项计划,承担三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约3000万

    来源:

    时间:2000-08-17

  • 我人类功能基因大规模研究获重要进展

    新华社上海8月15日电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神经内分泌重要系统的基因表达谱的绘制。同时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克隆了200条人类新基因。专家认为,这表明我国在人类功能基因的大规模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上海市科委今天举行的人类基因科研成果介绍会上,有关专家介绍说:此次研究人员是通过大规模表达系列标签即EST的测定,从而获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及对免疫的影响有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除分泌已知的激素外,还分泌一些其它的细胞因子或激素;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

    来源:

    时间:2000-08-17

  • 研究发现致病锥虫的B-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一种真核脯氨酸外消旋酶

    克氏锥虫类病原体可以通过干扰一种名为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的过程——白细胞的激活而逃避免疫系统的反应。研究者已经鉴定和分析了一个负责该生存策略的寄生虫蛋白。该蛋白是一种脯氨酸外消旋酶,能够逆转分子中的非对称基团。这是首次发现真核氨基酸外消旋酶基因。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药物开发者找到新的治疗锥虫感染的药物作用靶。该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Vol 6, Issue 8)《Natuer Med.》的890-897页。

    来源:

    时间:2000-08-17

  • 研究发现母亲生育年龄影响孩子患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经过一项对1375个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儿童患I型糖尿病的英国家庭进行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母亲年龄从低于20岁增到45以上,儿童患此病的危险性增加三倍。在过去二十年中,英国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分娩时间推迟现象,可以部分解释这些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同时增加的现象。该结果在最新一期(Vol 321, Issue 7258 )《Br. Med. J.》的420-424页有详细报道。

    来源:

    时间:2000-08-17

  • 中国科学家揭示治疗血癌基因调控网络

    华声报8月16日讯: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基因调控网络。十五日出版的世界血液学专业最权威杂志《血液》刊登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该杂志的主编肯耐斯教授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白血病研究领域的这一重大新进展。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中临床表现最凶险的一种。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等科学家,在世界率先运用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成功。在国际肿瘤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肿瘤治疗史上的一次“中国革命”。此后,各国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

    来源:

    时间:2000-08-17


页次:2936/2947  共58925篇文章  
分页:[<<][2931][2932][2933][2934][2935][2936][2937][2938][2939][29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