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B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及水柏枝分子保护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多靶点抗氧化研究
本研究针对高原强UVB辐射导致的皮肤光损伤问题,通过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系统评估了藏药水柏枝(Myricaria paniculata)7种活性成分对UVB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水柏枝化合物能显著提升细胞活力(61.34%-69.52%)、降低ROS/MDA水平(最高降幅25.55%),并调控TNF-α/IL-6等炎症因子。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鉴定出TNF、PTGS2等7个核心靶点及PI3K-AKT等关键通路,分子 docking证实rhammocitrin等成分与靶点强结合(结合能<-8.8 kcal/mol)。该研究为开发高原特境皮肤防护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30
自组装纳米颗粒搭载自体血小板递送siRNA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创新策略
编辑推荐:急性肾损伤(AKI)缺乏靶向治疗手段,南京医科大学等团队开发了基于自体血浆蛋白自组装纳米颗粒和血小板递送的p53 siRNA疗法。该研究通过血浆阳离子蛋白介导siRNA纳米颗粒形成,利用血小板天然归巢特性将siRNA精准递送至损伤肾脏,通过细胞外囊泡(EVs)释放实现p53基因沉默,显著改善小鼠AKI模型肾功能指标(BUN/sCr降低50%以上),为临床转化提供新型核酸药物递送平台。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3-30
Bio-SS-TS:靶向抗癌新利器,开启肝癌治疗新征程
为解决肝癌靶向治疗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Bio-SS-TS 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肝癌的研究。结果显示,Bio-SS-TS 可增强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且无明显毒性,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候选药物。
来源: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 3.7
时间:2025-03-29
迷迭香叶甲醇提取物与精油的多维药效学评价:体外与计算机模拟揭示其抗菌、抗氧化、抗癌及抗糖尿病机制
本研究针对迷迭香叶精油(ROLEO)与甲醇提取物(ROLME)的生物活性缺乏系统比较的问题,通过GC-MS分析、体外活性评价及分子对接技术,揭示ROLEO含73种活性成分且总酚含量(49.34±2.84 mg GAE/g)显著高于ROLME(38.13±3.31 mg GAE/g)。研究发现ROLEO在低浓度下展现更强的抗氧化(DPPH IC<sub>50</sub>=93.41 μg/mL)、抗糖尿病(抑制α-淀粉酶IC<sub>50</sub>=174 μg/mL)和抗癌活性(HepG2细胞IC<sub>50</sub>=125.82 μg/mL),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MIC=4.68 μg/mL)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分子 docking 鉴定出1H-Cycloprop[e]azulen-4-ol和百里香酚等关键活性分子,为开发新型植物源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9
miR-654-3p靶向调控EMP1影响成骨细胞活性与分化的机制及其在延迟性骨折愈合中的诊断价值
本期推荐:山东潍坊益都中心医院团队针对延迟性骨折愈合(DFH)的诊断难题,通过分析73例DFH与75例正常愈合(NFH)患者血清样本,发现miR-654-3p通过靶向抑制EMP1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其联合诊断AUC达0.942。该研究为DFH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型分子标记物组合,发表于《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来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8
时间:2025-03-29
Klotho 过表达:抵御 β- 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为探究 Klotho 对 β- 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神经元毒性的作用,研究人员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为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Klotho 过表达可减轻 Aβ 诱导的神经元变性和凋亡,该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Molecular Brain 3.3
时间:2025-03-29
5-FU@HFn纳米颗粒联合地西他滨通过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焦亡并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机制研究
编辑推荐:针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的关键临床难题,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创新性开发了5-FU@HFn纳米递送系统,联合低剂量地西他滨(DAC)通过激活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CML细胞焦亡(pyroptosis),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该研究为TKIs耐药患者提供了新型靶向治疗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3-29
硒-羟基酪醇纳米复合物通过调控氧化应激、炎症及凋亡通路抑制大鼠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为解决肝细胞癌(HCC)治疗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绿色合成的硒-羟基酪醇纳米复合物(Se-HTNPs),通过DEN诱导的大鼠模型验证其疗效。结果显示,Se-HTNPs显著降低ALT、AST、ALP等肝功能指标,提升抗氧化酶(GSH、SOD、TAC)活性,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及凋亡标志物(p53、caspase-3),并下调NF-κB/c-JNK通路表达。该研究为HCC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1
时间:2025-03-28
他汀治疗期间线粒体自噬(mitophagy)作为结直肠癌(CRC)细胞内在脆弱性的发现:基于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的筛选研究
本研究通过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和异种移植模型(PDOX)揭示了他汀类药物(statins)在结直肠癌(CRC)治疗中的新机制。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通过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和凋亡(apoptosis)发挥抗癌作用,而癌细胞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清除损伤线粒体以维持生存。临床队列分析证实线粒体自噬水平与他汀疗效呈负相关,联合使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Q)可显著增强他汀的抗癌效果。该研究为优化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11.7
时间:2025-03-28
基于AS1411适配体与miR-143的杂合分子实现KRAS抑制与阿霉素靶向共递送治疗结直肠癌
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结直肠癌(CRC)始终是困扰医学界的重大挑战。作为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癌症类型,CRC患者中约50%存在KRAS基因突变,这个被称为"不可成药靶点"的致癌基因长期制约着治疗效果。传统化疗药物如阿霉素(Dox)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其严重的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与此同时,微小RNA(miRNA)疗法虽能靶向调控致癌通路,却面临体内稳定性差和递送效率低的瓶颈。如何实现化疗药物与基因药物的协同递送,成为突破CRC治疗困境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泰国Tha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