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膀胱癌发病及分期的关联:开拓膀胱癌诊疗新视角
为探究甲状腺激素(THs)与膀胱癌(BC)发病及分期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 46 例 BC 患者和 47 例健康对照者。结果发现,BC 患者 TSH、TT<sub>3</sub>、TT<sub>4</sub>和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较高,TPOAb 水平较低。这一发现对评估 BC 预后及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时间:2025-03-29
临床 N0 期乳头状甲状腺癌预防性中央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来自甲状腺疾病高发地区的视角
为明确影响临床淋巴结阴性(cN0)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中央淋巴结转移(CLNM)的因素,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年龄 < 41 岁和有淋巴侵犯是 CLNM 的危险因素,认为对 cN0 PTC 患者尤其是有 CLNM 危险因素者,常规预防性中央淋巴结清扫(pCND)是较好选择。
来源: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1
时间:2025-03-29
NEK2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及5-氟尿嘧啶耐药机制研究
本期推荐:中国研究人员针对结直肠癌(CRC)患者5-氟尿嘧啶(5-FU)耐药难题,揭示了NEK2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肿瘤进展和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NEK2过表达导致β-catenin核积聚,上调c-myc/cyclin D1表达,MSAB抑制剂可逆转耐药表型,为CRC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29
基于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膀胱癌亚型分型、预后评估及免疫微环境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本期推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针对膀胱癌(BLCA)预后预测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9个铁死亡相关lncRNA(DRLs)的预后模型。研究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结合临床样本验证,发现该模型可精准预测患者生存期(OS),并揭示高风险组WNT通路激活、免疫抑制微环境及对Sorafenib等12种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特征。该研究为BLCA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型分子标志物体系,发表于《Discover Oncology》。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29
FASN 调控结直肠癌脂质代谢与进展的新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为探究 FASN 介导的脂质重编程与结直肠癌(CRC)免疫反应的关系,研究人员开展了 FASN 在 CRC 脂质代谢、肿瘤进展和免疫反应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 FASN 通过 SP1/PLA2G4B 轴促进肿瘤进展并抑制 NK 细胞功能。这为 CRC 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潜在靶点。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3-29
《CSF3R-AS:肝癌进展与索拉非尼耐药的关键 “推手” 及潜在治疗新靶点》
<strong>为探究肝癌(HCC)新治疗靶点和耐药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反义 circRNA(CSF<sub>3</sub>R-AS)的研究。结果发现 CSF<sub>3</sub>R-AS 可促进 HCC 进展和索拉非尼耐药,阻断相关正反馈回路有望提供新治疗靶点。</strong>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9
基于迁移体相关长链非编码 RNA 特征预测结肠腺癌预后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为解决结肠腺癌(COAD)精确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策略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迁移体相关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在 COAD 中作用的研究。结果构建了含 9 个 lncRNA 的风险模型,可预测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28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IL1R2+Treg亚群驱动头颈鳞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及诊疗价值
头颈鳞癌(HNSCC)中免疫抑制性Treg亚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发现IL1R2<sup>+</sup>Treg亚群显著富集于肿瘤组织,其通过NR4A1核转位上调CTLA4表达,促进免疫逃逸。研究证实血清可溶性IL1R2(sIL1R2)具有诊断价值,联合靶向IL1R2与CTLA4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为HNSCC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论文发表于《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来源: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4.6
时间:2025-03-27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肺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潜在治疗靶点
本研究针对肺鳞癌(LUSC)肿瘤微环境(TME)异质性及治疗靶点匮乏的难题,中国多中心团队通过整合GSE148071和WCH队列的72例样本、179,506个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结合非负矩阵分解(NMF)技术,首次系统解析了LUSC免疫-基质细胞互作网络。研究发现CD8<sup>+</sup>T细胞耗竭、cDC1减少等免疫逃逸特征,鉴定出4个恶性细胞元程序(MPs),其中MP2/4可作为早期LUSC预后标志物。该成果为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7
PLOD3通过TM9SF4介导的自噬促进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Cell Death and Disease》推荐语:结直肠癌(CRC)转移是临床治疗难点,PLOD3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南京医科大学团队发现PLOD3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异常高表达,与TM9SF4互作抑制其泛素化降解,激活自噬通路促进CRC增殖转移。该研究揭示了PLOD3/TM9SF4轴作为CRC诊疗新靶点的潜力,为开发靶向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