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大自然剧本:CRISPR系统迷惑了细菌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设计一种携带CRISPR系统的病毒来改变细菌的基因,从而颠覆了大自然的剧本。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2-11-08
郑爱华研究团队联合发现虫媒病毒媒介-宿主适应新机制
大多数病毒的宿主噬性相对较窄,只能感染一种或者比较相近的一类物种,比如麻疹病毒只能感染人,新冠病毒只能感染哺乳动物。寨卡(Zika virus, ZIKV)等虫媒病毒既可以感染节肢动物门的蚊虫,也可以感染脊椎动物门...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9-06
是什么阻碍链霉菌生产基因编码药物?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们正在使用比较代谢基因组学来试图揭示是什么在“沉默”链霉菌(这种细菌在20世纪40年代制造出第一种治疗结核病的细菌抗生素),并阻止其基因生成所需的化合物。这项研究强调了比较代谢基因组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来揭示区分强抗生素生产者和弱抗生素生产者的特征。
中科院王晓雪团队: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新功能—直接调控质粒复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接合型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PrpT/PrpA直接调控质粒拷贝数”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质粒复制功能的发现和作用机制。
颜宁等人最新发表PNAS文章:靶向PfHT1蛋白正构-别构双位点的选择性抗疟药物开发
论文中进一步探究了该类抑制剂分子的抗疟可行性与作用机制。通过结构解析,研究者发现在相同抑制剂的作用下,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hGLUT3)的构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不存在类似于PfHT1蛋白中的新空腔结构——这说明靶向PfHT1蛋白的特异性别构空腔进行抑制剂设计是实现选择性的关键。
四环素或可预防寨卡病毒,减少病毒相关神经问题
2015年,全球爆发寨卡病毒感染,导致数百名儿童出生后出现脑畸形。最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各种先进的药物筛选技术,检测了超过1万种化合物,以寻找治疗方法。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美他环素(methacycline)能够有效地预防脑感染和减少与病毒相关的神经问题。
中科院微生物所最新PNAS文章
这项研究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地衣型真菌基因进行的功能研究,填补了地衣共生机制研究的空白,为地衣菌藻体外人工重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美国疫情期间,颜宁的普林斯顿团队发表《PNAS》
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她的新实验室后,颜宁想更深入地研究这个课题。今年6月,她的小组终于在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解析了原型细菌电压门控钠通道(NaChBac)的结构。
北京大学生科院最新PNAS文章
研究发现人源BAF蛋白在执行功能时受到SUMO化修饰所调控,并进一步阐述了SUMO化修饰调控BAF在间期细胞核内定位,进而维持间期细胞核的完整性,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功能及其内在机制。
探寻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码”——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开展新冠病毒演化动态研究纪实
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英文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撰写的论文《SARS-CoV-2的起源与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对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演化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