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9篇有关 " PHluorin " 的文章 第1页
  • 突触前回收池密度:调控自发囊泡释放、关联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构建熵力模型揭示突触前回收池密度对自发突触囊泡胞吐率的调控机制,发现 β - 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可上调囊泡和释放位点,增加自发释放率,为理解突触功能及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3-27

  • PHluorin 标记的二级纳米抗体:解析突触囊泡胞吐与胞吞的创新工具

    为解决现有突触囊泡标记工具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展 2<sup>nd</sup>pHluorin 工具研究,结果显示其能有效分析囊泡循环,意义重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5

  • 肌动蛋白调控突触传递的新机制:抑制与促进的双重作用

    为探究肌动蛋白(actin)如何调节突触传递,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敲除实验,发现 actin 可抑制囊泡释放概率,在重复刺激时又能促进突触传递,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相关神经疾病机制。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2-28

  • 徐平勇课题组在pH敏感探针上取得重要进展

    团队成员开发了一个亮度高、稳定性好、pH 敏感性强的红色荧光蛋白探针pHmScarlet。该探针在现有红色荧光蛋白中具有最高的pH敏感性,能检测到更多的分泌事件,且能同时可视化分泌事件中的囊泡锚定和融合步骤。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3-05

  • eLife: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探针,并将其应用在细胞系、心肌细胞和果蝇中检测特定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通讯。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01-21

  • NIBS学者发现V型质子泵参与果蝇视觉系统的膜蛋白运输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V-ATPase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动物模型。

    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时间:2018-07-17

  • 华中科大生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secting a central flip-flop circuit that integrates contradictory sensory cues in C. elegans feeding regulation”的文章,通过分析感觉信号调控线虫进食行为的中枢翻转回路,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线虫抉择行为的神经回路模式。这对于深入了解进食行为机理机制,以及分析其中关键的神经信号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18

  • PNAS:超高分辨显微成像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unique series of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 with beneficial propert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的文章,通过一种光转化荧光蛋白mEos2的随机突变,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光开关功能的绿色荧光蛋白,这将改善了现阶段光开关荧光蛋白(RSFP)发展滞后、品种单一的问题。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13

  • 荧光蛋白照亮细胞生物学

    自从1962年科学家们首先在水母体内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以来,这种神奇的蛋白质技术获得飞速地发展,成为了生物学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期生物通编辑带你去了解荧光蛋白目前的各种广泛用途及未来的有潜力的应用领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2-28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