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在视网膜移植及干细胞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视网膜变性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视网膜变性(RD)治疗中,为评估人胚胎干细胞(hESC)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RO)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开展免疫抑制对 RO 体内外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可促进 RO 在免疫健全 RD 大鼠模型中存活并改善视力,为视网膜移植和干细胞治疗提供依据。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时间:2025-04-06
薄层琼脂(TLA):耐药结核病检测的新希望
本文验证了 TLA 用于间接检测贝达喹啉(BDQ)最低抑菌浓度及直接药敏试验的性能,为耐药结核病检测提供新方案。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6.1
时间:2025-03-21
新型耐冷巨球菌:畜牧、食品与人体中的潜在威胁
本文发现新型<em>Macrococcus psychrotolerans</em> sp. nov.,其携带耐药基因且能低温生长,需警惕相关风险。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1
亚美尼亚 COVID-19 检测网络扩能的经验与启示 —— 为全球生命科学抗疫策略提供关键洞察
为解决亚美尼亚实验室系统应对新冠疫情的相关问题,美国亚美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 COVID-19 检测网络扩能研究,发现其有成果也存挑战。此研究对提升实验室系统能力意义重大,推荐科研读者阅读借鉴。
来源:BMC Public Health 3.5
时间:2025-02-15
经玻璃体与经巩膜视网膜下注射:小鼠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与神经炎症的差异及意义
为探究经玻璃体(TV)和经巩膜(TS)视网膜下注射对宿主视网膜免疫介导的光感受器损伤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注射方式在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白细胞亚型浸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为视网膜下给药及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源:Journal of Inflammation 4.4
时间:2025-02-10
HiFi测序揭密DNA复制时核小体如何重新填充染色质纤维
2025年1月9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Vijay Ramani团队在Cell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PacBio HiFi长读长测序技术的复制感知的单分子可及性图谱技术,该技术能全面、无损地观察新生染色质纤维上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
NMAD-1具有催化肌动蛋白K84me1去甲基化活性的功能
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MCB)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丁建平研究组和杨荟研究组的研究成果“Caenorhabditis elegans NMAD-1 functions as a demethylase for actin”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3-02-22
鹦鹉螺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针孔眼形成和生物矿化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喻子牛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完成了鹦鹉螺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这种古老软体动物的进化规律、针孔眼形成和生物矿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The genome ofNautilus pompiliusilluminates eye evolution and biomineralization”于5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1-05-12
Cell Res首次揭示”局部开链”与哺乳动物ALKBH1催化基因组6mA去甲基化的关系
研究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体外酶活检测体系,首次鉴定出ALKBH1为一类局部非配对DNA的N6-甲基腺嘌呤(6mA)去甲基化酶;首次解析了ALKBH1自由态以及与DNA底物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ALKBH1偏好局部非配对核酸底物的结构基础,为哺乳动物基因组第九碱基6mA的调控生物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5月王牌聚焦:CRISPR技术应用成果小结
CRISPR技术势如破竹,基于这一系统的第三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诸多物种的基因组改造,而且应用也越来越广,近期的研究显示CRISPR在农作物性状筛选,疾病治疗等方面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