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样囊性癌:罕见病症的深入探究与治疗新突破
为解决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治疗缺乏最优共识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他们报道了 1 例手术联合辅助化疗和放疗的病例,发现该肿瘤生长缓慢、淋巴转移倾向低,MYB-NFIB 融合基因易位是发病关键,为治疗提供了参考。
来源:Indi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0.6
时间:2025-04-03
综述:小细胞肺癌的当前及未来治疗方法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差。这篇综述聚焦 SCLC,阐述其致癌机制、肿瘤异质性、免疫微环境,探讨转移和耐药机制,梳理临床治疗进展,如化疗、免疫治疗等,为 SCLC 治疗研究提供全面参考。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
来源: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29.9
时间:2025-04-02
腮腺腺样囊性癌以巨大肝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罕见病例揭示诊疗关键
研究人员针对罕见的腮腺腺样囊性癌(ACC)肝转移病例开展研究,强调诊疗中需考虑该疾病,意义重大。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3-20
重大发现!两种骨系细胞群体与成年小鼠年龄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关联探秘
为明确骨系细胞(OLCs)特性及与骨质疏松关系,研究人员分析相关数据,发现 OLC1 和 OLC2,揭示其作用,意义重大。
来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6.2
时间:2025-03-12
子宫内膜息肉伴奇异间质细胞:良性病变还是低级别肿瘤?——JAK2::NFIB 基因融合带来的新启示
为解决子宫内膜息肉伴奇异间质细胞的性质、诊断和治疗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该类息肉临床过程、病理特征及分子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息肉迅速增大且存在 JAK<sub>2</sub>::NFIB 基因融合。这为深入了解此类病变提供新视角,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来源:BMC Women's Health 2.4
时间:2025-02-10
中科院学者Cell发文: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Cell杂志最受关注的八篇文章(6月)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s)这种通常调控炎症相关的免疫细胞,能直接启动皮肤中的干细胞,促进健康毛发的生长。研究人员指出,没有这些免疫细胞的协作,干细胞无法再生毛囊,导致秃头,因此这项研究无疑为秃顶困扰者带来了福音。
Cell杂志最受关注的八篇文章(5月)
一些蛋白行为异乎寻常:越“老”,生命周期越长,来自德国Max Delbrück分子医学中心(MDC)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近乎悖论的规律,他们追踪了mRNA翻译成编码蛋白过程中出现的上千个分子的生命周期,为揭示某些基因多余拷贝相关疾病提出了新观点。
Cell杂志最受关注的八篇文章(4月)
人类消化道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代谢食物、抵御感染和应答药物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类疾病都与微生物组失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