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NF1通过双重调控PD-L1促进食管鳞癌进展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本期推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发现circNF1通过激活STAT3转录和USP7介导的蛋白稳定性双重调控PD-L1表达,揭示了食管鳞癌(ESCC)免疫逃逸新机制。该研究为预测PD-L1抑制剂疗效提供新型生物标志物,并为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来源: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 9.2
时间:2025-03-30
全身体磁共振成像在癌症易感综合征儿童和成人监测中的效用:一项回顾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癌症遗传学服务部2014-2024年间59例癌症易感综合征(CPS)患者的全身体磁共振成像(WB-MRI)监测数据,证实WB-MRI具有92%的高特异性和8%的低假阳性率,能有效检测Li-Fraumeni综合征(LFS)、遗传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综合征(HPGL-PCC)等患者的多灶性肿瘤。该研究为WB-MRI作为无辐射监测工具在特定CPS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来源:JCO Precision Oncology 4.6
时间:2025-03-28
患者源性 T 细胞淋巴瘤生物样本库:揭示发病机制与宿主相关治疗弱点,助力精准医疗
这篇研究构建了包含多种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TCL)实体的患者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库。通过研究发现了致病因素、有效联合疗法及预测指标,还提供了新的分类方法。该研究为 PTCL 治疗策略开发提供关键依据,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11.7
时间:2025-03-27
极易误诊为横纹肌肉瘤的富含组织细胞的横纹肌母细胞瘤:一项意义重大的罕见病例研究
为解决富含组织细胞的横纹肌母细胞瘤(HRRMT)易误诊、临床诊断困难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HRRMT 病例研究。通过对 1 例 62 岁男性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分析,发现 HRRMT 具有良好生物学行为,广泛手术切除有效,该研究有助于防止误诊和过度治疗。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26
综述: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固氮技术及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聚焦好氧堆肥微生物固氮技术,阐述其作用效果、机制并提研究方向,值得一读。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6
靶向 LHC 复合物: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治疗的新希望
为解决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治疗难题,研究人员开展 LHC 复合物在 MPNST 中作用的研究,发现 Corin 可抑制肿瘤进展,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5
司美替尼上市后安全性问题的深度剖析:基于 FAERS 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为评估司美替尼(Selumetinib)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分析 FAERS 数据库,发现多种毒性信号,意义重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18
机器学习联合基因组分析助力 II/III 期结直肠癌预后分层
为解决 II/III 期结直肠癌(CRC)复发风险评估难题,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确定 6 个关键基因,该成果有助于个性化治疗。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
时间:2025-03-18
NF1 患者乳腺癌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共发:警惕多种肿瘤风险及精准诊断
为解决 NF1 患者乳腺癌转移排查时易误判其他恶性肿瘤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 1 例 80 岁 NF1 患者同时患乳腺癌和肝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病例的研究。结果发现 NF1 患者易患多种肿瘤,需详细排查,活检和病理检查可辅助精准诊断。
来源:International Cancer Conference Journal 0.5
时间:2025-03-17
基于 HPT 轴远近端穴位电针疗法对少弱精子症大鼠作用机制的新探索
为探究少弱精子症(OAT)干预方法,研究人员基于下丘脑 - 垂体 - 睾丸(HPT)轴开展电针疗法研究,发现其与氧化应激过程有关,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来源:Reproductive Sciences 2.6
时间: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