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8341篇有关 " MS 体积 " 的文章 第1页
  • 局部晚期宫颈癌放疗期间肿瘤体积缩减的预后价值:基于CYFRA21-1水平的风险分层分析

    本研究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放疗疗效评估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176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患者的MRI三维体积数据,首次揭示肿瘤体积缩减率(TVR)≥94%与5年总生存率(OS)提升32.9%显著相关,尤其在CYFRA21-1<7.7 ng/ml亚组中预后价值更突出。该研究为个体化疗效预测提供了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发表于《Radiation Oncology》的创新发现将指导临床风险分层治疗决策。

    来源:Radiation Oncology 3.3

    时间:2025-04-01

  • 血浆eMTBR-tau243生物标志物:阿尔茨海默病tau缠结病理的特异性血液检测新突破

    编辑推荐: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了新型血浆eMTBR-tau243检测技术,通过三队列研究(n=902)证实该标志物与tau-PET(β=0.72)和认知功能(β=0.60)高度相关,优于传统p-tau217/p-tau205指标,为AD临床诊断和tau靶向治疗监测提供了更精准、可及的生物标志物方案。

    来源:Nature Medicine 58.7

    时间:2025-04-01

  • 红茎紫花苜蓿花青素生物合成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揭示关键代谢物与候选基因

    为解决紫花苜蓿茎色形成机制不明的问题,云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鉴定出红茎突变体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45种代谢物和72个差异表达基因,发现Cyanidin-3-O-glucoside等4种关键花青素及PAL、DFR等8类结构基因的协同调控网络,为牧草品质改良提供分子育种靶点。该研究发表于《BMC Genomics》。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1

  • 西北高原所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唐古特白刺化学成分和降血糖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关研究结果以 Ten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novel coumaroyl glucoside β-carboline alkaloids and discovery of hypoglycemic compounds from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Fruit 为题,于3月27日在 Food Chemisty (中国科学院1区,影响因子8.5)在线发表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5-04-01

  •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对成人脑结构与行为的影响:基于CHIMGEN队列的多维度解析

    随着全球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理解无兄弟姐妹成长环境(GWS)对成人脑功能与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来自CHIMGEN队列的研究团队通过2397对匹配样本,首次揭示GWS通过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关怀等可调控环境因素,显著提升语言纤维完整性、改变小脑/大脑体积,并意外发现其与神经认知正相关。这项发表于顶级期刊的研究为儿童健康发展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22.3

    时间:2025-04-01

  • 酒精使用障碍与体重指数的遗传多效性及神经关联机制解析

    本期推荐: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MiXeR模型揭示了酒精使用障碍(AUD)与体重指数(BMI)间82.2%的多基因重叠特征,发现132个共享位点(含53个新位点)存在双向效应,GTEx分析显示脑区特异性表达,首次阐明杏仁核与尾状核体积的双重关联,为成瘾-代谢共病机制提供遗传学解释。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22.3

    时间:2025-04-01

  • 基于多维表型数据与机器学习的高原病预测模型:推动预测性、预防性及个性化医学新范式

    本研究针对急性高原病(AMS)个体易感性差异大、缺乏早期预测指标的临床难题,通过整合83名汉族男性志愿者的临床指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创新性地开发了MI-radialSVM-RFE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出SBP、PEF等12个关键生物标志物,预测准确率达94%。该研究首次在3PM框架下建立高原暴露前的AMS预测体系,为靶向医疗资源配置和传统抗缺氧药物(如红景天)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标志着高原医学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重要转变。

    来源:EPMA Journal 6.0

    时间:2025-04-01

  • 疟原虫与媒介按蚊昼夜节律协同调控疟疾传播效率的分子机制

    编辑推荐:为揭示疟疾传播的时间依赖性机制,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按蚊唾液腺中50%的基因(包括抗凝血因子SG1/TRIO等)及疟原虫孢子体20%的基因(如运动相关TRAP/AMA1)呈现昼夜节律表达。该研究首次证实孢子体在唾液腺阶段并非转录静默,而是通过生物钟调控感染效率,为靶向阻断传播的时序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论文发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20.5

    时间:2025-04-01

  • CD148激动抗体通过抑制EGFR活性缓解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小鼠肾损伤

    本刊推荐:针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激活导致肾损伤的机制,Takahashi团队发现CD148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激动抗体18E1 mAb可显著减轻单侧肾切除(UNx)+Ang II灌注小鼠的肾纤维化、炎症及功能损伤,且不影响血压。该研究为高血压肾病等慢性肾脏病(CKD)提供了新型靶向治疗策略,论文发表于《BMC Nephrology》。

    来源:BMC Nephrology 2.2

    时间:2025-04-01

  • NUB1下调通过干扰PCNA多聚泛素化/NEDDylation促进肝细胞癌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推荐:针对肝细胞癌(HCC)增殖调控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南昌大学团队揭示了NUB1通过负调控NEDD8-PCNA轴抑制肿瘤生长的全新机制。研究发现NUB1缺失通过上调NEDD8促进PCNA Lys<sup>164</sup>位点NEDDylation,拮抗K48-linked多聚泛素化从而稳定PCNA蛋白,而NEDDylation抑制剂TAS4464可逆转该过程抑制HCC生长,为靶向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策略。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4-01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