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199篇有关 "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 的文章 第1页
  • 母乳菌群从摄入到消化的可培养性新见解及其免疫调节特性的意义

    为探究人乳(HM)细菌的生理状态及其对肠道稳态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 HM 菌群可培养性及消化对其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可培养 HM 菌群多样性低于原奶菌群,消化会影响菌株可培养性和免疫调节特性。该研究为 HM 细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1

  • 根龋不同阶段微生物组景观探秘:解锁核心菌种互作与防治新策略

    为探究微生物与根龋关系、识别核心菌种并探索其相互作用,研究人员收集 30 位不同程度根龋患者的菌斑,利用 16S rRNA 和 18S rRNA 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部分菌种丰度差异显著,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通过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促进变形链球菌(S. mutans)和粘性放线菌(A. viscosus)致病。该研究为根龋防治提供新思路。

    来源: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3.1

    时间:2025-03-30

  • 蜜蜂衰老研究新突破:D - 半乳糖诱导模型下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关键作用

    本文构建了蜜蜂 D - 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衰老模型,研究发现 D - 半乳糖处理使蜜蜂出现衰老特征,肠道菌群和代谢改变,丁酸钠(sodium butyrate)可缓解相关症状。该研究为衰老研究提供新模型,对理解衰老机制和抗衰策略意义重大。

    来源:mSystems 5.0

    时间:2025-03-29

  • 珠江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的 “共生密码”:可变模式与演化机制

    这篇研究聚焦珠江 42 种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发现鱼宿主特异性是肠道微生物群演化和多样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地理、栖息地等因素也有重要影响,还揭示了共生模式,为理解野生鱼与微生物共生关系提供新视角。

    来源:mSphere 3.7

    时间:2025-03-29

  • 益生菌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络荟萃分析》—— 探索早产儿健康新防线

    为解决益生菌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相关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 51 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多种益生菌可降低 NEC 发病率等,该研究为早产儿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来源:BMC Pediatrics 2

    时间:2025-03-28

  • 寄生蜂 “入侵” 引发宿主微生物群 “洗牌”:Xenos gadagkari 对 Polistes wattii 微生物群的影响及生态意义

    在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领域,为探究季节、性别和寄生对社会性昆虫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人员以亚洲黄蜂 Polistes wattii(P. wattii)为对象开展研究。结果发现,P. wattii 微生物群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Xenos gadagkari 寄生会改变其微生物群组成。该研究为理解昆虫共生微生物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8

  • 哥伦比亚女性阴道毛滴虫感染下宫颈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对生殖健康的关键启示

    在女性生殖健康领域,阴道毛滴虫(T. vaginalis)感染影响重大但相关研究较少。为探究其与宫颈微生物群关系,研究人员对哥伦比亚女性开展 1 年随访研究。结果发现感染清除、持续时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显著,不同菌属丰度改变。该研究为相关诊疗策略提供新视角。

    来源:Parasitology Research 1.8

    时间:2025-03-27

  • 孕期阴道微生物、代谢物与免疫的神秘互动:预测早产的新线索

    为改善以白人为主的非临产孕妇自发性早产(sPTB)风险分层,研究人员分析了孕妇两个孕期时间点的阴道微生物群、代谢物、细胞因子和胎儿纤连蛋白(FFN)浓度。结果发现孕期阴道微生物群、代谢物和免疫反应存在动态变化,这些变化与 sPTB 相关,有助于提高 sPTB 风险分层。

    来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7.8

    时间:2025-03-27

  • 年龄相关肠道稳态失衡的微生物组依赖性机制及干预策略

    编辑推荐:针对衰老过程中肠道屏障功能退化与免疫失衡的难题,首都医科大学团队通过RNA测序和FMT技术,揭示老年小鼠结肠中ZO-1/Occludin表达下降与MLNs中CCR2/CCR3/CXCR6等趋化因子异常激活的分子特征,证实年轻供体菌群移植可改善肠屏障完整性并下调IL-6/TNF-α等炎症因子,为靶向微生物组干预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来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7.8

    时间:2025-03-27

  • 鼠源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面临药物副作用大、疗效有限等挑战。广东海洋大学团队从牧民酸奶中分离出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菌株,通过体外耐受性实验和DSS诱导的小鼠模型,证实G7能显著降低IL-1β、IL-6和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提升IL-10抗炎因子表达,并通过增加Faecalibaculum、减少Bacteroides和Escherichia_Shigella等菌群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治疗UC提供了重要依据,成果发表于《BMC Microbiology》。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时间:2025-03-2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