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皮肤恶性肿瘤基因组奥秘,解锁个性化治疗新策略 —— 基于癌症基因组学与先进治疗中心数据库的研究
为解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分子靶向疗法存在的耐药性及种族差异问题,研究人员开展皮肤恶性肿瘤基因组分析及个性化治疗策略研究。通过分析 C-CAT 数据库,发现日本人群肿瘤独特遗传改变,强调个性化治疗需考虑种族差异,为癌症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
时间:2025-03-30
多靶点对接、DFT 与 MD 模拟揭示屈昔多巴治疗宫颈癌新用途:抑制转移酶、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及转运蛋白
宫颈癌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发,存在治疗耐药问题。研究人员开展多靶点对接研究,发现屈昔多巴(droxidopa)对相关靶点有较好结合效果,多项分析支持其用于宫颈癌治疗,但仍需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为宫颈癌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Medical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30
综述:变性女性性别肯定性阴道成形术后新阴道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及系统综述
本文聚焦变性女性性别肯定性阴道成形术(gender-affirming vaginoplasty)后新阴道鳞状细胞癌。通过系统综述 9 例病例并分享新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强调临床医生应熟悉相关解剖和检查,在多学科中心处理,重视性健康教育与长期筛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 2.8
时间:2025-03-30
Gilteritinib:靶向 AXL,开启实体肿瘤治疗新征程
癌症严重威胁全球健康,胃癌(GC)、食管癌(EC)、卵巢癌(OC)预后差。AXL 作为潜在抗癌靶点,其抑制剂 gilteritinib 在实体肿瘤中的作用不明。研究人员探究其在 AXL 阳性的 EC、OC、GC 中的疗效,发现 gilteritinib 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6.1
时间:2025-03-30
CircNF1通过双重调控PD-L1促进食管鳞癌进展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本期推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发现circNF1通过激活STAT3转录和USP7介导的蛋白稳定性双重调控PD-L1表达,揭示了食管鳞癌(ESCC)免疫逃逸新机制。该研究为预测PD-L1抑制剂疗效提供新型生物标志物,并为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来源: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 9.2
时间:2025-03-30
循环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隐秘对话:揭示胃癌转移新机制及EV信号的关键作用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胃癌转移过程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存活率低的难题,创新性建立CTC-PBMC共培养系统,成功培育4株长期存活的CTC细胞系,发现8q24.21(MYC)扩增和9p21.3(CDKN2A/B)缺失等特征性基因组改变,揭示免疫细胞通过EV-miRNA(YAP/BRG1-AKT1通路)促进CTC增殖的机制,为靶向CTC-免疫互作提供新策略。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30
乳腺癌治疗新靶点:PRL与YAP-CCN2通路的拮抗作用及其分化治疗潜力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乳腺癌细胞分化障碍这一临床难题,揭示了催乳素(PRL)受体信号通路与Hippo-YAP-CCN2致癌通路间的功能拮抗关系。通过3D培养模型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现PRL通过激活Hippo通路抑制YAP核转位,从而维持乳腺上皮细胞极性并抑制肿瘤干细胞特性。该研究为基于细胞分化的联合治疗策略(PRL激动剂+YAP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改善三阴性乳腺癌等难治性亚型疗效具有重要转化价值。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30
RNA N6-甲基腺苷去甲基化酶FTO通过m6A-YTHDF2依赖性方式调控TRIB3介导的自噬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糖尿病伤口愈合难题亟待突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团队发现FTO通过m<sup>6</sup>A修饰调控TRIB3-SQSTM1自噬通路的新机制。研究揭示高血糖环境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FTO表达下调导致m<sup>6</sup>A修饰异常,通过YTHDF2依赖性途径加速TRIB3 mRNA降解,最终抑制自噬并延缓伤口愈合。该研究为开发靶向m<sup>6</sup>A表观遗传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方案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30
揭秘植物受精奥秘:ZmRALF12 与乙烯协同驱动助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植物受精过程中,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对防止多精受精至关重要,但相关分子机制不明。华中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以玉米为对象,探究助细胞退化过程。结果发现受精诱导的 ZmRALF12 肽引发线粒体 ROS 产生和乙烯信号传导,促进助细胞死亡。该研究揭示了植物 dPCD 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源。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30
SERPINA3:预测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预后及死亡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为解决脑出血(ICH)患者长期预后难以预测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以 SERPINA3 为主题的研究。结果发现,SERPINA3 在 ICH 患者血浆中升高,与出血严重程度、NIHSS、GCS 评分及长期功能预后相关,或可作为 ICH 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