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同伴欺凌影响认知发展:炎症的介导作用
为探究同伴欺凌与儿童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 ALSPAC 数据,发现炎症部分介导其影响。
来源: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6
时间:2025-03-18
童年虐待与老年共病风险:生活方式行为的 “幕后角色”?
为探究生活方式行为对童年虐待与抑郁、心脏代谢疾病共病关联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发现无明显调节作用。
来源:BMC Medicine 7.7
时间:2025-03-06
小麦根际微生物组研究新突破:Hi-C 技术助力精准解析
为解决传统宏基因组分箱方法的局限,研究人员对比传统与 Hi-C 分箱法,发现 Hi-C 提升了 MAG 质量,为研究提供新工具。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3-02
一项新研究表明,怀孕期间使用扑热息痛与自闭症和多动症之间的联系
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Barcelona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他们声称这项研究解决了以前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支持了孕妇使用扑热息痛与儿童多动症和自闭症症状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出生前接触扑热息痛的儿童比未接触扑热息痛的儿童患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几率分别高出19%和21%。
幼年时期的不幸经历或是影响儿童未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麻省总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3岁前经历的贫困、家庭变动、财务困难和虐待等不幸生活事件,可能会对其表观遗传特征产生极大影响,并改变基因表达、影响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
Nature子刊:头围多大,竟然与TP53基因有关
近日,一项覆盖数万名儿童和成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与头围相关的遗传变异,涉及到TP53及其他癌症相关基因。
英国谋杀案当选2018年度DNA重磅案件
Gordon Thomas Honeywell Governmental Affairs(GTH-GA)已宣布,Avon Somerset Constabulary(英国)调查的梅勒妮-罗德(Melanie Road)谋杀案当选2018年度DNA重磅案件(DNA Hit of the Year)。
北大博导PLOS测序发现乳腺癌易感基因
目前,约有80%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遗传原因尚不明确。五月六日,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中心解云涛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楼慧强教授,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一项乳腺癌研究成果,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解析了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原因。这项研究首次报道,RECQL是一个潜在的乳腺癌易感基因,RECQL基因的胚系突变,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
Nature争议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期以来人们用抗生素促使牛、猪和火鸡的体重快速增加。现在科学家提出幼年接触这种低量抗生素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使儿童发胖,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抗生素、微生物组、肥胖症无一不是研究大热点,该结果一但证实将给公共健康、畜牧业等等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科学家表示关注,也有许多科学家纷纷提出了质疑。
余棣华Nature子刊文章获热点推荐
近日来自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医学院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抗癌药物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耐药机制,证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 (SRC)是曲妥珠单抗药物耐药反应的关键调控因子。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乳腺癌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的先驱、著名华人科学家余棣华教授。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布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