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藻类 - 珊瑚 - 食草动物竞争关系研究:为保护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为解决人类活动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藻类逐渐取代珊瑚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博拉博拉岛(Bora Bora)珊瑚礁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发现,藻类 - 珊瑚相互作用结果与接触边界长度及物种组合有关,海胆(<i>Tripneustes gratilla</i>)能促进<i>Acropora</i>珊瑚生长,该研究为珊瑚礁保护提供了参考。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2
珊瑚杂交幼体骨骼形态计量学:海洋变暖和酸化下的高适应性与珊瑚礁修复新希望
在海洋变暖和酸化威胁珊瑚礁生存的背景下,研究人员针对珊瑚骨骼发育问题,对纯 bred 和杂交 Acropora 珊瑚幼体展开研究。结果发现,预测的本世纪中叶环境条件影响部分珊瑚幼体骨骼发育,而杂交 Acropora loripes(母亲)和 A. cf. kenti(父亲)的后代受影响较小,这为珊瑚礁修复提供新方向。
来源:Coral Reefs 2.7
时间:2025-03-27
东亚地区鹿角珊瑚属物种新发现:重新界定Acropora aff. divaricata和Acropora cf. solitaryensis
为明确<em>Acropora</em> aff. <em>divaricata</em>和<em>Acropora</em> cf. <em>solitaryensis</em>的物种界限,研究人员进行多方面分析,得出新结论助力珊瑚保护。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2
冲绳珊瑚礁七种绯鲤属鱼类空间分布与觅食底物利用研究:对海洋保护区选择的启示
研究人员考察冲绳珊瑚礁七种绯鲤属鱼类分布及觅食底物利用,发现非珊瑚底物覆盖对其分布有积极影响。
来源:Marine Biodiversity 1.5
时间:2025-03-19
珊瑚礁的 “耐热密码”:共生鞭毛藻与 GFP 样蛋白的协同变化
研究人员探索波斯湾珊瑚在季节和深度梯度下的变化,发现共生鞭毛藻和 GFP 样蛋白变化或为珊瑚耐热关键。
来源:Aquatic Ecology 1.7
时间:2025-03-13
高温共生甲藻对珊瑚群落影响的关键研究:生态动态与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评估杜氏共生藻(Durusdinium trenchii)在珊瑚群落中的变化,为珊瑚保护提供依据。
来源:Coral Reefs 2.7
时间:2025-03-13
探秘加勒比珊瑚礁:共生藻排出规律及影响因素大揭秘
研究人员为了解共生藻周转规律,对加勒比珊瑚展开研究,发现排出率因多种因素而异,为珊瑚研究提供新视角。
来源:Coral Reefs 2.7
时间:2025-03-06
探秘珊瑚白化与复苏:Acropora aspera 的脂质组学与生理变化揭秘海洋生存密码
为探究珊瑚对热应激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研究人员对 Acropora aspera 珊瑚展开研究。发现其在白化和恢复过程中有生理及脂质组学变化。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珊瑚生存策略,对保护珊瑚礁意义重大,值得科研读者一读。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2-19
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与香港中文大学Put Ang教授合作,在南海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Coral spawning patterns on the Luhuitou fringing reef in Hainan Island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First record of coral split spawning in the genus Acropora at Luhuitou fringing reef,Sanya,China”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期刊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4-10-13
濒临灭绝的珊瑚找到了恢复的新方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极度濒危物种麋鹿角珊瑚的恢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的位置、微生物群以及提供丰富食物的适当条件。
来源:Ohio State University
时间: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