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 血管炎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 “神秘关联”:首次报告病例背后的重大意义
为探究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与 IgA 血管炎的关系,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他们报告了首例 CMML 合并 IgA 血管炎的病例,这一发现有助于提高对不明原因血管炎患者潜在血液恶性肿瘤的认识,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来源:BMC Rheumatology
时间:2025-04-15
基于生成式 AI 整合长程和短程相互作用的全基因组甲基化组建模:解锁表观遗传研究新突破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DNA 甲基化数据存在缺失值问题影响研究。研究人员开展 DiffuCpG 模型研究,利用数百万甲基化片段,结合长短程相互作用建模甲基化组。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准确性、扩展性和通用性上表现卓越,为依赖高通量甲基化数据的研究带来重大利好。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4-13
综述:阿仑单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本文系统综述了CD52靶向单抗阿仑单抗(Alemtuzumab)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为人源化IgG1单抗,该药物通过补体依赖(CDC)和抗体依赖(ADCC)细胞毒性机制选择性清除CD52<sup>+</sup>淋巴细胞,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T细胞淋巴瘤(PTCL)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中展现独特优势。文章详细阐述了其单药/联合化疗(FCA方案)、免疫治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及CAR-T预处理等多场景应用,同时剖析了感染风险、自身免疫病等不良反应管理策略,为临床优化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时间:2025-04-12
综述:造血干细胞或免疫细胞基因治疗后载体安全性和遗传毒性的现状
这篇综述全面剖析了基因治疗中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风险演变,聚焦γ-逆转录病毒载体(yRV)和自失活慢病毒载体(SIN-LV)在造血干细胞(HSC)与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作者系统梳理了临床案例,揭示LMO2、MECOM等原癌基因激活机制,并探讨TET2/DNMT3A突变、克隆造血(CH)等新兴风险因素,为优化载体设计(如启动子选择、绝缘子配置)和长期监测提供关键见解。
来源:Leukemia 12.8
时间:2025-04-10
综述:细胞极性:细胞类型特异性调节因子、共同通路与极化囊泡运输
本文系统探讨了细胞极性(Cell polarity)在进化保守性、分子机制及疾病关联中的核心作用,重点解析了造血干祖细胞(HSPCs)中极性蛋白的独特调控模式。作者通过比较不同模型体系,揭示极性复合物(如PAR/Crumbs/Scribble)的通用原理与细胞特异性适配机制,并评述了前沿成像技术与量化分析方法对血液恶性肿瘤研究的推动作用。
来源:Leukemia 12.8
时间:2025-04-10
综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初级抗真菌预防 —— 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ECIL)更新的临床实践指南
本文为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ECIL)更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抗真菌预防临床实践指南。详细阐述了不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患者的抗真菌预防建议,还涉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及 CAR-T 细胞治疗相关内容,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来源:Leukemia 12.8
时间:2025-04-10
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由白吉利毛孢子菌感染继发假性动脉瘤的首次报告: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 揭示罕见感染下血管病变诊疗关键
为探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中白吉利毛孢子菌(C. bertholletiae)感染情况,深圳儿童医院研究人员报告 1 例 8 岁 HSCT 受者感染 C. bertholletiae 继发假性动脉瘤病例并回顾文献。结果显示此感染预后差,强调增强 CT 对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来源:BMC Infectious Diseases 3.4
时间:2025-04-09
《Nature Medicine》揭秘 VEXAS 综合征造血克隆优势的机制,为攻克血液疾病带来新曙光
VEXAS 综合征是一种由 UBA1 基因突变导致的成人发病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死亡率高。为探究其克隆优势致病机制,来自 Vita-Salute San Raffaele University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患者造血免疫表型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并构建人源化模型。结果揭示了克隆优势机制,为临床前研究提供模型,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来源:Nature Medicine 58.7
时间:2025-04-08
老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新突破:有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疗效差异
为探究老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有效治疗方案,研究人员开展了猪抗人 T 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和环孢素(CsA)联合或不联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安全有效,还明确了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4-08
雌激素对 DNMT3A 突变克隆性造血的性别差异影响:开启血液癌症防治新视角
本文聚焦于 DNMT3A 突变克隆性造血(CHIP)性别差异。研究发现,DNMT3A 突变在女性中更常见,雌激素或有促进作用。通过人体和小鼠实验揭示相关机制,为深入理解血液癌症发病性别差异,探索新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来源:Cell Reports 7.5
时间: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