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祖先的地理历史:基于祖先重组图谱的时空溯源
为解析现代人类基因组变异背后的迁徙路径与选择压力,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祖先重组图谱(ARG)的新方法,重构了20万年来DNA片段的时空传播轨迹。研究表明,非洲外迁最可能通过北路完成,该方法为物种演化研究提供了普适性分析框架。
来源:SCIENCE 44.7
时间:2025-03-28
解锁古 DNA 的免疫密码:低覆盖度测序下 HLA 分型揭示欧洲免疫进化奥秘
为探究计算 HLA 分型方法能否用于无目标富集的 aDNA 分析,研究人员评估相关工具性能并研究欧洲 HLA 进化。结果显示 OptiType 表现出色,且发现史前至现代欧洲人群 HLA 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推荐科研读者阅读,以了解古 DNA 免疫遗传研究新进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2-21
NATURE│Daniel Falush研究组发现存在于土著人群和食肉动物中的古老幽门螺杆菌生态种
2024年10月16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Daniel Falush研究组及其合作者的题为“An ancient ecospeci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存在于土著人群和食肉动物中的古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生态种(ecospecies)。该生态种与土著群体相...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时间:2024-10-17
Science:利用基因组学绘制从非洲到亚洲非法穿山甲偷猎的地图
研究人员报告称,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穿山甲从非洲起源到亚洲市场的非法贩运路线。该方法为近实时监测穿山甲偷猎提供了新的机会,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反贩运措施。
韩斌、李家洋等应邀在《The Plant Journal》撰写“未来作物设计策略与挑战”观点综述文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供给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自20万年前人类在非洲起源的那一刻开始,粮食安全就成为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粮食生产的发展史。尽管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粮食供应已显著增加,但世界上仍然有约8.9%的人口遭受饥饿和14.3%的人口遭受营养不良。
PacBio技术用于人类进化中的拷贝数变异研究
由于拷贝数变异通常具有较大的范围,作者运用了PacBio长读长测序对复杂DNA的解读,并且运用了Iso-Seq方法来获得的全长转录本数据分析,揭示了现代美拉尼西亚人从现代人近亲—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祖先那里获得的拷贝数变异,及其在进化中的适应性。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
2018年1月20日,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正式成立。学校及各相关院系负责同志,原人类学专业部分系友代表和退休教师代表,该专业在读学生,以及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近200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1月)
将RNA编辑酶融合到靶向RNA的Cas蛋白中,这样研究人员就能编辑人体细胞中特定的核苷酸了,张锋研究组将这种方法称为RNA Editing for Programmable A-to-I replacement (REPAIR),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用作研究工具,而且可作为由突变引发的疾病的临时治疗方法。
《Science》大规模调查揭示控制黄、白、黑肤色的基因突变
大多数人喜欢把非洲人和深色皮肤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非洲不同人群肤色存在很大不同,居住在苏丹南部的丁卡人拥有最黝黑的肤色,相反,南非博茨瓦纳等部落的萨恩人皮肤颜色接近米色。
盘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是澄清人类自身来源、了解我们祖先历史的主要途径。对欧亚大陆的迁移定居,是“走出非洲”之后的现代人类祖先迁移演化历史的核心内容,更是人类得以成功繁衍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