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在牙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从基因组视角揭示关键病原体的生存策略与治疗新靶点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牙周炎关键病原体中前噬菌体(prophage)的生态学意义,通过基因组分析揭示其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毒力因子(VFs)和辅助代谢基因(AMGs)如何塑造微生物群落。研究发现52.5%的病原体携带前噬菌体,其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HGT)网络涉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和抗宿主防御系统(如CRISPR-Cas、RM系统),为理解牙周炎进展机制和开发靶向微生物组的基因疗法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mSystems 5.0
时间:2025-03-29
综述:印度无尾类蝌蚪的行为生态学与发育可塑性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印度地区9种无尾类(Anura)蝌蚪的行为生态学特征,揭示了其微生境选择(Microhabitat choice)与形态特征的关联性,以及捕食者检测中化学感受(Chemoreception)与视觉线索的双重作用。文章特别强调了发育表型可塑性(Developmental phenotypic plasticity)在应对干旱或捕食风险时的权衡机制,为理解两栖类生活史策略(Life history strategies)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源: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1.9
时间:2025-03-27
ZYG11B通过触发病毒VP1降解抑制多种肠道病毒的广谱抗病毒机制研究
本研究首次揭示ZYG11B作为CRL2<sup>ZYG11B</sup>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关键组分,通过介导K33型泛素化修饰促进肠道病毒71型(EV71)VP1蛋白的蛋白酶体降解。该机制在柯萨奇病毒A6/A16(CA6/CA16)和肠道病毒D68(EVD68)中高度保守,为开发靶向宿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的广谱抗肠道病毒策略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3-27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抵御菟丝子寄生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成果以 Jasmon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transcriptionally regulate CuRe1 in cultivated tomato to activate resistance to parasitization by dodder Cuscuta australis 为题发表在 中国科学院 一区 TOP期刊 Plant Diversity 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杨建翔和申国境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建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5-03-27
《Nature》免疫细胞中的“创可贴”捕获细菌的黏液“包扎”伤口
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在皮肤被刺穿的地方形成粘稠的环。
综述:非视觉隐蔽:当前认知的最新综述
本文综述了非视觉隐蔽(crypsis)研究进展,涵盖多种感官,探讨其机制及意义。
来源:Evolutionary Ecology 1.8
时间:2025-03-23
群体感应调控铜绿假单胞菌与噬菌体互作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群体感应(QS)系统精细调控与噬菌体的互作,为噬菌体疗法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1
资源脉冲下洞穴筑巢鸟类领地行为的奇妙变化:生态与社会的交织
研究人员探究资源脉冲对多物种群体中洞穴筑巢鸟类种内和种间领地行为的影响,发现行为机制变化,有助于揭示物种共存机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19
COVID-19奥密克戎变异株对免疫缺陷患者的双重打击:ICU入住率与死亡率显著上升的临床证据
荷兰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家重症监护评估(NICE)注册数据,揭示免疫缺陷患者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面临更高风险。研究比较2022-2023年1491例COVID-19 ICU患者与2017-2019年病毒性肺炎队列,发现免疫缺陷患者住院死亡率(OR<sub>adj</sub>=1.56)和ICU死亡率(OR<sub>adj</sub>=1.64)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历史病毒性肺炎数据,为特殊人群防护策略提供关键证据。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 4.7
时间:2025-03-17
综述:线虫作为研究病毒 - 宿主相互作用的模型生物
这篇综述聚焦线虫,探讨其在病毒 - 宿主互作研究中的作用,包括免疫机制与应用前景。
来源:Current Medical Science 2
时间: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