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通过代谢重编程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感染效能的机制研究及纳米递送系统开发
编辑推荐: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难题,中国研究人员创新性发现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通过脂质过氧化机制重塑细菌代谢状态并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显著增强抗生素效能。研究进一步开发出阿莫西林/DHA共载纳米乳剂(Amo/DHA-NEs),在小鼠全身感染、肺炎和乳腺炎模型中证实其卓越的细菌清除和抗炎效果,为抗MRSA联合疗法提供新策略。论文发表于《Research》期刊。
来源:Research 8.3
时间:2025-03-29
铁依赖的铜抗性机制:新月柄杆菌中 TonB 依赖受体(TBDR)与加氧酶的关键作用
本文聚焦新月柄杆菌(Caulobacter crescentus),探究 Fe 转运相关的 TonB 依赖受体(TBDR)CciT 及其伙伴 2 - 氧戊二酸 / Fe<sup>2+</sup>依赖加氧酶 CciO 在铜抗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环境铁水平影响细胞内铁、铜含量,CciT 和 CciO 协同维持铁稳态以抵抗铜胁迫,为理解细菌金属抗性机制提供新视角。
来源: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7
时间:2025-03-29
他汀相关糖尿病铁代谢关键基因 FLVCR1 的鉴定:开启糖尿病治疗新方向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铁代谢紊乱或为其原因。研究人员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技术,确定了 FLVCR1 是二者关联的关键中介基因。该发现为探索他汀治疗、铁代谢与糖尿病发病机制间关系提供新方向。
来源:Acta Diabetologica 3.1
时间:2025-03-28
揭秘 hsa_circ_0074763 调控肝纤维化新机制:开启肝病治疗新希望
肝纤维化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危害巨大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研究人员开展 hsa_circ_0074763 对肝星状细胞(HSCs)激活及肝纤维化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hsa_circ_0074763 通过调控 miR3667-3P/ACSL4 轴促进 HSCs 激活,这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靶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8
Simvastatin 抑制 ILF3 调控 PD-L1 表达,为胃癌免疫治疗开辟新径
胃癌治疗面临挑战,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研究人员开展关于 Simvastatin 对胃癌细胞作用的研究,发现其可降低血清 ILF3 和 PD-L1 水平,诱导癌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增强免疫反应,为胃癌免疫联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8
探秘渐冻症:自主神经系统与呼吸功能的 “隐秘联系” 及治疗新希望
渐冻症(ALS)患者常面临呼吸和心脏节律异常等问题,为探究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他们对 75 例 ALS 患者进行分析,发现 SNS 活动增强可提升呼吸功能,进而改善患者功能、认知和抗氧化能力。这为 ALS 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8
氦氩冷等离子体:乳腺癌治疗新希望 ——4T1 癌细胞及三阴小鼠模型研究
为解决乳腺癌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氦和氩冷大气等离子体(CAP)对 4T1 癌细胞及三阴小鼠乳腺癌模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CAP 能诱导癌细胞凋亡、减小肿瘤大小等。这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8
四氢生物蝶呤、L-色氨酸与铁离子对野生型与P447R突变型色氨酸羟化酶2热稳定性的差异化调控机制研究
来自小鼠模型的研究团队针对神经递质合成关键酶——色氨酸羟化酶2(TPH2)展开研究,通过比较四氢生物蝶呤(BH<sub>4</sub>)、L-色氨酸及Fe<sup>2+/3+</sup>对野生型(wt)与P447R突变型(mt)TPH2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BH<sub>4</sub>能显著提升突变酶T<sub>50</sub>值,而0.2mM L-色氨酸无稳定作用。该研究为阐明5-HT合成障碍机制及药物开发提供新依据。
来源:Bulletin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0.9
时间:2025-03-27
铁死亡研究重大突破:细胞 “死亡信号” 如何跨膜传播?
在细胞死亡研究领域,为探究铁死亡(Ferroptosis)在细胞间传播的机制,德国科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他们发现铁死亡可通过质膜接触在细胞间传播,该成果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方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7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率、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团队针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这一临床难题开展研究。通过对116例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回顾性分析,首次发现极重型再障(VSAA)、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移植前铁过载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严重HC患者2年总生存率(OS)显著降低至71.4%。该研究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据,成果发表于《BMC Pediatrics》。
来源:BMC Pediatrics 2
时间: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