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两种“不可能”的材料融合成新的人工结构
由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将两种实验室合成的材料合并到一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存在的合成量子结构中,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结构,有望为量子计算的核心提供可能导致新材料的见解。
来源:Nano Letters
时间:2025-04-03
生命与宇宙的计算能力:量子超辐射态在真核生物信息处理中的极限探索
本期推荐:研究团队通过量子力学框架重新评估生命体的计算能力上限,发现真核生物细胞骨架蛋白纤维中的单光子超辐射态(∣W〉)能以10<sup>13</sup> ops/s的速度进行量子计算,接近Margolus-Levitin极限。该研究将地球生命总计算量(10<sup>60</sup> ops)与宇宙计算量(10<sup>120</sup> ops)建立平方关系,为量子生物学与宇宙信息理论搭建新桥梁。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29
高效实用的含时乘积公式哈密顿量模拟:突破传统,精准刻画量子演化
在量子系统的时间动力学模拟(TDS)中,传统的 Trotter 乘积公式存在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含时乘积公式实现量子系统时间演化的研究,提出 THRIFT 算法。结果显示该算法在模拟特定哈密顿量系统时,性能优于传统公式,对量子模拟研究意义重大。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7
《自然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比较:洞察智能领域的关键差异与发展意义
在人工智能(AI)部分应用达 “超人” 水平的当下,研究人员开展 “自然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比较” 研究。该书涵盖智能能力及过程的基础方面,为有知识储备者提供全面视角,但对新手较难理解。其意义在于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来源:BIOspektrum
时间:2025-03-26
基于零偏置电光光纤链路实现超导量子比特操控的新方法
为解决大规模超导量子计算中的热负载管理难题,中国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零偏置电光调制器(EOM)方案,成功实现了对transmon量子比特的高保真度操控(单比特门保真度98.35%)。该研究首次证明零偏置光纤链路不仅能降低热负荷、提高信噪比(SNR),还可简化实验装置,为百万级量子比特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8
利用量子计算机揭示量子多体动力学中的局部可积性 —— 探索复杂量子系统的新突破
为解决相互作用的多体量子系统难以模拟和理解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在量子多体动力学中揭示局部可积性的研究。通过使用多达 124 个量子比特的可编程量子计算机,发现了局部守恒定律和可积性,为研究复杂量子系统提供了新策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6
利用时频光子实现囚禁原子的高保真远程纠缠:迈向大规模量子计算与通信的关键一步
为解决量子处理节点间光子互连的瓶颈问题,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时频光子介导远程囚禁原子量子比特存储器间高保真纠缠的研究。结果实现了 97% 的纠缠保真度,证明基本极限下保真度超 99.9%。这为量子计算和通信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5
Range-dependent Hamiltonian 算法:量子计算中 QUBO 模型构建的创新突破
研究人员针对量子计算中 QUBO 模型构建难题,开展 Range-dependent Hamiltonian 算法研究,提升性能且应用前景佳。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15
我国学者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进展
相关成果以“以基于105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处理器建立量子计算优势新基准(Establishing a New Benchmark in Quantum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with 105-qubit Zuchongzhi 3.0 Processor)”为题,于3月3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4.090601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3-07
物理学院王剑威、龚旗煌课题组在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簇态量子纠缠,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