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腺病毒 3 型抗体检测新方法:单克隆抗体竞争 ELISA 助力精准诊断与防控
鸭腺病毒 3 型(DAdV-3)给鸭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且无商业疫苗。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单克隆抗体(mAb)的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检测 DAdV-3 抗体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重复性良好,有望用于临床诊断和疫苗评估。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时间:2025-03-29
一种用于结核病及多药耐药诊断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开发及其意义
为解决结核病及多药耐药的诊断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开发一种多重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方法的研究。该方法经优化后,检测限为 124 cfu/mL,对 273 例临床样本检测 RIF 和 INH 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99%,可作为现有分子诊断方法的替代方案。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3-29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实验动物脑梗死病灶人工智能辅助手动分割的比较评估:提升精准度与可靠性的关键探索
为评估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实验动物脑梗死病灶手动分割与人工智能自动分割的质量差异,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手动分割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分析小病灶时。这强调了标准化方法和应用自动化系统对提高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
来源:Bulletin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0.9
时间:2025-03-29
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探针与核酸外切酶I信号放大的维生素D灵敏快速检测新方法
本研究针对维生素D<sub>3</sub>检测需求,开发了一种以富勒烯为猝灭剂、适配体为识别元件的荧光传感器。通过π-π堆叠和氢键作用,5′6-FAM标记的适配体吸附于富勒烯表面导致荧光猝灭(FRET效应),而维生素D<sub>3</sub>结合触发适配体发夹结构解离,实现荧光恢复。结合核酸外切酶I信号放大,检测限达50 nM,线性范围0-600 nM,回收率88.4%-96.3%,重复性3.27%,稳定性90%。该研究为维生素D检测提供了高灵敏、操作简便的新策略。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3-29
Cell:使用LLMS来了解自闭症是如何被诊断的
在一项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分析了1000多名魁北克法语儿童的医疗记录的研究中,加拿大科学家认为,目前诊断自闭症的标准急需修订。
敏感模块化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恶性疟原虫多样性及耐药性的研究利器
编辑推荐:为解决疟疾防控中基因组监测工具的多功能性和灵敏度不足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团队开发了MAD4HatTeR扩增子测序技术。该技术靶向165个高多样性位点和118个耐药/疫苗靶点,可检测低至1%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拷贝数变异,并在非洲多国实验室验证了其可重复性,为疟疾研究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高效工具。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9
儿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裸眼评估的可靠性存疑:一项实验研究
为解决毛细血管再充盈试验(CR test)在儿科应用中有效性和可靠性存疑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将儿科患者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 time)的裸眼估计与量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qCR time)对比的研究。结果显示裸眼评估主观性强、重复性差,该研究为 CR test 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来源:BMC Emergency Medicine 2.3
时间:2025-03-29
基于 T2 加权 MRI 影像组学和自动机器学习技术鉴别睾丸癌的研究:开拓精准诊断新路径
在临床中,区分睾丸病变的良恶性对治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 MRI 的自动机器学习(AutoML)诊断睾丸病变的研究。他们利用树状管道优化工具(TPOT)算法构建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鉴别睾丸良恶性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3-29
Chemometric 辅助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多组分药物精准分析的创新之路
为解决米康唑硝酸盐(MIC)、盐酸利多卡因(LDC)及其潜在杂质和防腐剂的光谱严重重叠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技术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biPLS 模型最优,为质量控制实验室提供了新选择。
来源:BMC Chemistry 4.3
时间:2025-03-29
基于增强 MRI 的 δ 栖息地放射组学预测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一项 8 年回顾性先导研究
为解决脑胶质瘤(BG)患者术后复发预测及生存评估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整合术前增强 MRI 衍生的 δ 栖息地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可提升预测准确性,为优化术后监测和个性化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工具。
来源: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4
时间: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