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化与Ca2+调控人磷酸化酶激酶(PhK)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糖原贮积症IX型和肿瘤中的意义
编辑推荐:本研究通过冷冻电镜(cryo-EM)和交联质谱(XL-MS)技术,解析了人肌肉磷酸化酶激酶(PhK)在失活与激活状态下的近原子结构,揭示了磷酸化修饰和Ca<sup>2+</sup>协同调控PhK活性的分子机制,阐明了其与底物糖原磷酸化酶(GP)的结合模式,为糖原贮积症IX型(GSD IX)和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9
SubTuner:基于物理建模与AI协同优化的非天然底物酶工程新策略
酶工程领域面临非天然底物催化效率低、定向进化成本高等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的SubTuner工具,通过高通量物理建模预测功能增强突变体,在8种酶-底物体系中验证其准确性,并揭示突变促进催化的分子机制。该工具显著提升突变体发现效率,为拓展酶底物范围提供新范式。
来源:Chem Catalysis 11.5
时间:2025-03-29
人肝微粒体介导的乙酰化大麻素酶解代谢机制:揭示∆8-THC-O等前体药物转化为活性成分的关键途径
日本研究人员针对新型乙酰化大麻素(如∆<sup>9</sup>-THC-O、HHC-O)的代谢难题,通过人肝微粒体(HLM)水解实验结合LC-MS/MS技术,首次证实CES1c/CES2介导的酶解作用可高效生成∆<sup>9</sup>-THC、HHC等活性物质,为监管半合成大麻素体内代谢机制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来源:Forensic Toxicology 2.8
时间:2025-03-29
综述:人工智能在酶功能分类中的应用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在酶功能分类领域的革命性进展,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DL)模型(如CNN、RNN、Transformer和GNN)如何通过多模态特征提取与算法优化,显著提升酶功能预测的准确性与效率。文章还探讨了计算生物学与机器学习(ML)的交叉应用,为酶工程与药物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4.3
时间:2025-03-29
萘并醌和三环衍生物:作为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的体外评估及潜在治疗意义
为解决寻找新型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 55 种不同化合物的研究。结果发现 7 种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牛乳 XO, <span data-custom-copy-text="\(IC_{50}<10 \mu M\)"><span><span aria-hidden="true"><span><span style="height:0.8333em;vertical-align:-0.15em;"></span><span style="margin-right:0.07847em;">I</span><span><span style="margin-right:0.07153em;">C</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height:0.3011em;"><span style="top:-2.55em;margin-left:-0.0715em;margin-right:0.05em;"><span style="height:2.7em;"></span><span><span><span>50</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height:0.15em;"><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margin-right:0.2778em;"></span><span><</span><span style="margin-right:0.2778em;"></span></span><span><span style="height:0.8778em;vertical-align:-0.1944em;"></span><span>10</span><span>μ</span><span style="margin-right:0.10903em;">M</span></span></span></span></span> 。这为开发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2.6
时间:2025-03-29
调控外球溶剂重组能:开启或关闭人工金属酶功能的新策略
为探究如何调控金属酶外球相互作用影响其功能,研究人员设计了新型人工铜蛋白(ArCuPs)。通过对比 3SCC 和 4SCC,发现 4SCC 因溶剂重组能高而无 C-H 过氧化活性,破坏特定氢键可恢复其活性。该研究为金属酶设计提供新思路。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9
内质网巢:拟南芥中塑造过氧化物酶体与脂滴形成的内质网特化区域 —— 探索真核细胞脂质代谢奥秘
为探究细胞器生物发生机制,尤其是脂质滴(LDs)和过氧化物酶体(PXs)从内质网(ER)特定区域形成的过程,研究人员利用活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拟南芥幼苗。结果发现 ER 巢这一特殊结构,其积累特定蛋白、影响细胞器形成与接触,为理解脂质代谢和细胞器发生提供了新视角。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10.7
时间:2025-03-29
RBX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宫颈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宫颈癌(CC)患者早期转移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发现E3泛素连接酶亚基RING box蛋白-1(RBX1)在转移性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通过Hela细胞模型证实RBX1过表达可增强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调控及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相关,为CC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3-29
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探针与核酸外切酶I信号放大的维生素D灵敏快速检测新方法
本研究针对维生素D<sub>3</sub>检测需求,开发了一种以富勒烯为猝灭剂、适配体为识别元件的荧光传感器。通过π-π堆叠和氢键作用,5′6-FAM标记的适配体吸附于富勒烯表面导致荧光猝灭(FRET效应),而维生素D<sub>3</sub>结合触发适配体发夹结构解离,实现荧光恢复。结合核酸外切酶I信号放大,检测限达50 nM,线性范围0-600 nM,回收率88.4%-96.3%,重复性3.27%,稳定性90%。该研究为维生素D检测提供了高灵敏、操作简便的新策略。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2.6
时间:2025-03-29
遗传性假性胆碱酯酶缺乏症在4岁女童中的罕见病例:功能纯合性及临床启示
本期推荐:一项关于儿童麻醉罕见并发症的突破性研究。德国萨尔大学医学中心团队报道一例由BCHE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假性胆碱酯酶缺乏症,首次揭示该患儿对米库氯铵(mivacurium)异常敏感引发术后呼吸暂停的分子机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父源K+A变异与母源Gly143Asp变异的特殊组合,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预防儿童麻醉意外具有警示意义。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0.9
时间: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