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茎紫花苜蓿花青素生物合成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揭示关键代谢物与候选基因
为解决紫花苜蓿茎色形成机制不明的问题,云南农业大学团队通过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鉴定出红茎突变体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45种代谢物和72个差异表达基因,发现Cyanidin-3-O-glucoside等4种关键花青素及PAL、DFR等8类结构基因的协同调控网络,为牧草品质改良提供分子育种靶点。该研究发表于《BMC Genomics》。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4-01
揭秘四倍体马铃薯 ARF 基因家族:为花青素合成调控机制研究 “解锁” 新钥匙
研究人员为探究四倍体马铃薯 ARF 基因家族功能及花青素合成调控,鉴定出 92 个 StARF 基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4.3
时间:2025-03-18
揭秘彩色棉花 UFGT 基因家族:色素、发育与胁迫适应的关键密码
研究人员开展彩色棉花 UFGT 基因家族研究,明确其多方面功能,为育种和研究奠基。
来源: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1.6
时间:2025-03-11
钾调控蓝莓花青素合成机制揭秘: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解析
为探究钾对蓝莓花青素合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揭示其调控机制,意义重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05
解密大白菜 BrCHS 基因家族:解锁黄酮合成、抗逆与育种新密码
为解决大白菜中 BrCHS 基因家族未被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大白菜 BrCHS 基因家族的鉴定、特征及表达分析研究,发现 10 个相关基因,明确其功能。这为大白菜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提供依据,值得科研读者一读。
来源:BMC Genomics 3.5
时间:2025-02-21
中草药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近期发表在Horticulture Research上的一篇文章使用了HiFi测序技术,对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的基因组进行了完整的组装,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究其进化历程和花青素积累机制。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基因沉默项目
基因沉默最早是于1990年在植物中发现,2001年被发现也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从发现这种机制以来,它一直激励着科学家们去利用这一新机制来开发实验性基因抑制工具。除了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许多应用,这种方法也成为了鉴别和研究治疗靶基因的一种独特方法。
武汉植物园等在苹果花青素形成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课题组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苹果花青素还原酶(ANR)的转基因试验,发现ANR对植物花青苷、黄酮醇等类黄酮物质的合成具有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