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63篇有关 " 胞外多糖 " 的文章 第1页
  • 综述:植物提取物对念珠菌属的抗真菌潜力:价值、安全性问题及潜在应用

    这篇综述聚焦真菌(Candida)感染问题,梳理了近十年相关研究。阐述念珠菌致病机制、耐药现状,对比传统抗真菌药与植物提取物的作用。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评估植物提取物抗念珠菌效果,探讨其安全性,为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来源:Phytochemistry Reviews 7.3

    时间:2025-03-30

  • 解析土耳其传统酸奶中 15 株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的基因组,解锁传统乳制品发酵与健康潜力的遗传密码

    为探究土耳其传统酸奶中嗜热链球菌(<i>S. thermophilus</i>)与工业菌株的差异,研究人员开展对 15 株该菌的基因组分析。结果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系统发育模式、功能多样性等。这为开发发酵剂及保留传统乳制品特性和健康益处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8

    时间:2025-03-29

  • 综述:利用细菌和病毒的社会特性用于临床应用

    这篇综述探讨了利用细菌和病毒的社会动态(social dynamics)进行治疗的策略。细菌方面, “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策略虽有潜力,但进展缓慢;病毒方面,欺骗疗法(cheat therapy)已在多种病毒感染治疗中取得成功。文章分析了两者差异及相互借鉴之处,为新型抗菌策略提供思路。

    来源:npj Antimicrobials and Resistance

    时间:2025-03-29

  • 揭示发酵Panchagavya来源的Bacillus safensis PG-54在盐胁迫下对高粱生长的促生潜力

    本研究针对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作物生长的农业难题,从传统发酵制剂Panchagavya中分离获得耐盐菌株Bacillus safensis PG-54。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估其产IAA(73.98 μg/ml)、GA(3.44 mg/ml)等植物激素能力及促生特性,证实该菌株可显著提升高粱在1.4% NaCl胁迫下的发芽率(87%)、根长(6.01倍)及叶绿素含量(9.54 mg/g),其分泌的胞外多糖(1.33 g/L)和脯氨酸(0.18 μg/ml)有效增强植物耐盐性。该发现为盐渍土壤改良提供了新型微生物制剂开发思路,对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3-28

  • 综述:益生菌在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益处与挑战

    这篇综述聚焦益生菌与结直肠癌(CRC),探讨了益生菌在 CRC 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涵盖其作用机制、益处、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对 CRC 防治研究有重要价值。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时间:2025-03-28

  • 综述:基于蓝藻的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进展与计算学见解

    这篇综述聚焦基于蓝藻(Cyanobacteria)的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详细阐述环境污染物类型,深入分析蓝藻生物修复机制如生物吸附(Biosorption)等,探讨计算机模拟研究意义,虽指出面临挑战,但未来前景广阔,为环境修复研究提供新思路。

    来源:Discover Agriculture

    时间:2025-03-28

  • 微藻胞外多糖(EPS):缓解叶菜盐胁迫、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新希望

    人口快速增长使粮食和水需求加剧,农业面临盐渍化威胁。研究人员开展了螺旋藻来源的 EPS 对水培罗勒和菠菜盐胁迫缓解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 EPS 可提高植物生物量,调节生理指标。该研究为应对农业挑战提供了可持续方法。

    来源:Journal of Crop Health

    时间:2025-03-27

  • 亚致死剂量姜黄素调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基因表达谱及生物膜表型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通过RNA-seq技术揭示了亚致死剂量姜黄素对副溶血弧菌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78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涉及鞭毛系统、T6SS1/T6SS2上调和EPS、T3SS1/T3SS2下调,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游动能力,同时促进c-di-GMP代谢。该研究为食源性病原体防控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3-27

  • 鼠源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面临药物副作用大、疗效有限等挑战。广东海洋大学团队从牧民酸奶中分离出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菌株,通过体外耐受性实验和DSS诱导的小鼠模型,证实G7能显著降低IL-1β、IL-6和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提升IL-10抗炎因子表达,并通过增加Faecalibaculum、减少Bacteroides和Escherichia_Shigella等菌群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治疗UC提供了重要依据,成果发表于《BMC Microbiology》。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时间:2025-03-27

  • pH 调控下阿拉斯加脱硫弧菌 G20 的奥秘:解锁环境适应与生物修复新密码

    这篇研究聚焦于硫酸盐还原菌(SRB)中的阿拉斯加脱硫弧菌(Oleidesulfovibrio alaskensis)G20,探究其在不同 pH 条件下的生长动态、代谢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发现其通过多种机制维持 pH 稳态,该成果为优化生物修复和厌氧消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依据。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