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新闻搜索为您找到194篇有关 " 胚乳 " 的文章 第1页
  • 时空转录组学揭秘小麦产量与品质关键基因调控机制,助力精准分子育种

    为解决当前对小麦籽粒不同细胞层基因表达及相互作用了解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小麦籽粒早期发育时空转录组学研究。他们构建了表达图谱,鉴定出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 TaABI3 - B<sub>1</sub>。该研究为小麦育种提供新见解,助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来源:Genome Biology

    时间:2025-04-12

  • 综述:喜马拉雅西部重要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缓解策略,以保护植物多样性

    本文聚焦喜马拉雅西部濒危药用植物(如 Saussurea costus、Inula racemosa 等),探讨种子休眠机制及缓解策略。种子休眠由多种因素引发,通过划破种皮、分层处理、激素调控等方法可打破休眠,对其保护与大规模种植意义重大。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4-11

  • 水稻转录共抑制因子 OsTPR1 调控幼苗生长与种子大小:解锁水稻发育调控新密码

    为探究转录共抑制因子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了对水稻 OsTPR1 基因的研究。发现过表达 OsTPR1 植株表型伸长,RNA 干扰植株半矮化,且 OsTPR1 可正负调控赤霉素(GA<sub>3</sub>)相关基因,影响种子大小,为水稻生长调控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2.3

    时间:2025-04-08

  • 受精依赖的韧皮部末端 “大门” 调控种子大小:解锁作物增产新机制

    本文揭示了植物种子发育的新机制,发现胚珠合点端的 “大门” 组织(韧皮部末端,PE)可调控营养物质向种子的运输。受精时 “大门” 打开,未受精时关闭,相关基因(AtBG<sub>ppap</sub>)能影响种子大小,该机制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均存在,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Current Biology 8.1

    时间:2025-04-08

  • 利用改良的包封叶状体技术实现浮萍(Lemna aequinoctialis)的长期保存:开辟新路径,解锁更多可能

    为解决浮萍样本在科研保存中的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浮萍存储方法的研究。他们通过改良 “人工种子” 程序,发现用 3% 海藻酸钠(Na-Alginate)和不同浓度氯化钙(CaCl<sub>2</sub>)包封浮萍叶状体可降低其代谢状态。存储两个月和一年后,不同处理有不同效果,该方法为浮萍长期保存提供了有效且经济的策略。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2.3

    时间:2025-04-05

  • 向日葵有性生殖中的单倍体兼性孤雌生殖:开启高效育种新路径

    为解决单倍体诱导在作物育种中商业规模化难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向日葵有性生殖的研究。他们发现去雄向日葵能自发形成孤雌生殖单倍体种子,还开发出化学去雄和基因组加倍的高效方法,这有助于构建可规模化的向日葵双单倍体系统。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玉米穗中受精与未受精子房间的 “自相残杀” 现象:机制解析与增产启示

    为探究禾谷类作物花穗中早期受精与未受精子房间的相互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以玉米为材料开展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存在相互作用,且受激素和 MAPK 信号通路调控。该研究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4-01

  • 揭秘植物受精奥秘:ZmRALF12 与乙烯协同驱动助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植物受精过程中,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对防止多精受精至关重要,但相关分子机制不明。华中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以玉米为对象,探究助细胞退化过程。结果发现受精诱导的 ZmRALF12 肽引发线粒体 ROS 产生和乙烯信号传导,促进助细胞死亡。该研究揭示了植物 dPCD 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源。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30

  • 水稻不同器官中三种淀粉分支酶(BEs)的生理与补偿作用:解开淀粉合成的奥秘

    为探究淀粉分支酶(BEs)在不同组织中的特异性和补偿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三种双突变体组合并分析其淀粉特性。结果显示,BEIIa 对 BEIIb 有一定补偿功能,且二者对胚乳形成必要;在叶鞘中 BEIIa 起主要作用,BEI 可部分补偿 BEII 短支链生成。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淀粉合成机制。

    来源:Plant Molecular Biology 3.9

    时间:2025-03-27

  • 荧光原位杂交证实新理论:三倍体百合产生可变非整倍体卵细胞与恒定六倍体次生核的意义

    为探究三倍体百合大孢子发生机制及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对两个三倍体和一个四倍体百合品种展开研究。结果证实三倍体百合减数分裂异常、雄性不育但部分雌性可育,3x×4x 杂交后代胚乳为八倍体(8x)、胚胎染色体数可变。该研究首次证实相关理论,还为评估植物胚乳倍性提供新方法。

    来源:Euphytica 1.6

    时间:2025-03-26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