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9 介导的原代人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基因编辑:开启感觉疾病治疗新征程
为解决传统病毒载体递送 CRISPR-Cas9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存在的神经毒性及转染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原代人背根神经节(hDRG)神经元非病毒转染 CRISPR-Cas9 编辑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功实现基因编辑,该成果为感觉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法。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4-02
辐射诱导铁死亡新策略:脂质体递送 7 - 脱氢胆固醇增强放疗效果
在癌症治疗中,选择性诱导癌细胞铁死亡存在挑战,传统放疗增敏剂有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展了脂质体递送 7 - 脱氢胆固醇(7DHC)诱导辐射铁死亡的研究。结果显示,N-7DHC - 脂质体可有效增强放疗效果,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3-27
揭示神经降压素受体 1 偏向性激动剂的分子机制,为 GPCR 靶向治疗开辟新道路
研究人员针对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研发难题,研究神经降压素受体 1(NTSR1)与 β-arrestin1 及变构调节剂 SBI-553 复合物结构,揭示独特 “环结合” 构型,推动 GPCR 靶向疗法发展。
来源:Cell Research 28.2
时间:2025-03-22
Nature |上海药物所破解GPCRs的激酶招募及偏向性信号转导机制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段佳研究员和杨德华研究员共同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PCR activation and GRK2 assembly by a biased intracellular agonist”,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高分辨率GPCR——神经降压素受体(neurotensin receptor 1,NTSR1)与GRK2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GRK2识别和调控GPCR的详细分子机制,并通过结构解析,首次发现了一个全新的GPCR偏向性配体结合口袋,为临床开发靶向GPCR的偏向性药物分子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8-04
Cell综述:诺奖成果进一步探索
GPCR是一个庞大的跨膜蛋白家族,大约有八百个成员,这些蛋白在细胞表面识别并结合特殊的信号分子(配体)。GPCR的细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之后,会将信号传递到细胞膜内。由于这种分子是多种药物的靶标,因此备受关注,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Nature:诺奖分子离新药有多远
几天前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的研究牛人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由肽激活的G蛋白偶联受体是多种疾病的热门靶标,而研发这药物可是个颇具挑战的工程。日前研究人员得到了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NTS1与肽结合时的活性结构,可能为这项工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Nature:2012诺贝尔奖靶标分子新解析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第一次高度详细地描述了一种在大脑中调节神经细胞活性的神经肽激素——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与它的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神经肽激素用一种新型的结合机制激活了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一类受体。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GPCRs之功能基因组研究
现在药物研发中60~70%的目标蛋白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传统上的药物研发过程是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寻找更有效的新药物分子。而基于化合物结构的药物设计,虽然为研发提供了一个目标;但是由于GPCRs难于进行表达、提纯和结晶,以至于它们的精细结构被了解的很少,因此将结构依赖性的药物设计方法应用到GPCRs上困难重重。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有专注于特定GPCRs的单个实验室,但现在己开始以大型网络组织的形式建立研究结构基因组的联盟,囊括蛋白表达、提纯和结晶各个领域的专家。其中国内和国际上的不少联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