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X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宫颈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宫颈癌(CC)患者早期转移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发现E3泛素连接酶亚基RING box蛋白-1(RBX1)在转移性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通过Hela细胞模型证实RBX1过表达可增强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表达调控及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相关,为CC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 2.9
时间:2025-03-29
综述:妊娠期乳腺癌的生物学、护理及转归:一项综述
本文全面综述了妊娠期乳腺癌(Gestational Breast Cancer)。阐述其生物学和病理特征、诊断评估方法,按孕期各阶段介绍治疗策略,分析母婴结局,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一读。
来源: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3.0
时间:2025-03-29
卡培他滨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开辟新希望
为解决内分泌治疗(ET)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MBC)疗效存争议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卡培他滨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对比 AI 单药治疗 HR<sup>+</sup>/HER2<sup>−</sup> MBC 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为患者提供了新治疗选择。
来源:Breast Cancer 4.0
时间:2025-03-28
综述: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肿瘤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推荐语: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通过抑制caspases、激活核因子κB(NF-κB)等通路调控凋亡的双重途径(死亡受体与线粒体途径),其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Apoptosis 6.1
时间:2025-03-28
SIRT7 调控 PTEN 稳定性促子宫内膜癌进展,为靶向治疗点亮希望
子宫内膜癌(EC)转移机制不明,治疗手段有限。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 SIRT7 对 EC 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 SIRT7 通过调节 PTEN 稳定性促进 EC 进展,为靶向雌激素 - SIRT7-PTEN 轴治疗 EC 提供新方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8
化疗期间佩戴外科口罩的安全性评估:一项针对癌症患者血气参数的前瞻性研究
为评估癌症患者化疗期间长期佩戴外科口罩(SM)对血气参数的影响,土耳其穆拉西特克科曼大学肿瘤内科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通过对126例化疗患者静脉血气和SpO<sub>2</sub>的监测,发现SM虽导致pCO<sub>2</sub>轻度升高(44.2→45.8 mmHg)和SpO<sub>2</sub>轻微下降(97→96%),但所有变化均在临床安全范围内。该研究首次证实SM在化疗环境中的安全性,为免疫抑制人群的感染防护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8
经口机器人手术或激光显微手术联合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头颈部隐匿性原发癌:探索舌基部黏膜切除术的关键价值
在头颈部隐匿性原发癌(CUP)诊疗中,精准定位原发灶对放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开展 RoboCUP 试验,探究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或经口激光显微手术(TLM)辅助舌基部黏膜切除术联合扁桃体切除术的诊断效果,目前尚未得出最终结果,若有效将改善患者预后等 。
来源:BMC Cancer 3.4
时间:2025-03-28
EMBARK 研究:恩杂鲁胺用于高危生化复发前列腺癌的新突破与临床实践指引
为探究恩杂鲁胺(enzalutamide)对前列腺癌(PC)生化复发(BCR)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开展了 EMBARK 试验。结果显示,恩杂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或单药治疗均可延迟无转移生存期且不影响生活质量,该成果改变了 BCR 治疗范式 。
来源:ASCO Daily News
时间:2025-03-28
XIAP 通过泛素化 YTHDC1 促进膀胱癌转移:揭示潜在治疗新靶点
为探究 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促进膀胱癌转移的机制及 YTHDC1 的上游调控机制,温州医科大学等研究人员开展 XIAP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 XIAP 可泛素化 YTHDC1,促进 MMP-2 表达,推动膀胱癌转移,为膀胱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8.1
时间:2025-03-27
基于RNA结合蛋白表达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睾丸癌转移及治疗结局
为解决睾丸癌转移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难题,研究人员整合TCGA和GTEx数据库的转录组数据,结合GDSC/CTRP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NN、RF等机器学习模型构建RBP风险评分系统(含GAPDH、HMGA1等12个基因),揭示其与M2巨噬细胞浸润、PD-L1免疫治疗耐药及顺铂/博来霉素疗效的相关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靶点。
来源:Genes & Genomics 1.6
时间: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