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前所未有的综合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影响
人类正在对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不仅物种数量在减少,而且物种群落的组成也在发生变化。这些是eawg和苏黎世大学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项研究的结果。这是迄今为止就这一主题进行的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
新疆生地所在中国蒙古野驴面临的生存挑战与迁移通道有效性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相关成果以“Synergistic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on khulan (Equus hemionus hemionus) habitat in China”和“Factors affecting crossing structure use by khulan and goitered gazelle in China”为题分别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9-21
洞庭湖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Integrating suitable habitat dynamics under typical hydrological regimes as guide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ifferent waterbird group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06-30
成都生物所揭示全球林栖脊椎动物灭绝债务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关成果以“ Half-millennium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xtinction debts of global vertebrates started in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为题,近日发表于自然旗下生物学 Top 期刊 Communications Biology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12-21
昆明植物所发表植物长距离扩散后拓殖机制的研究综述
研究以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ts following long-distance dispersal为题 , 在线发表于国际生态 与进化 领域权威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11-30
城环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同期发表两篇论文,报道理论生态学与遥感生态学领域新进展
2022年9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同期刊发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王少鹏研究员研究组和陶胜利研究员研究组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破碎化生境中的物种共存条件和热带雨林1992—2018年间的连续干旱响应。
新疆生地所在塔额盆地大鸨的生境质量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多的道路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加剧了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程度,显著改变其分布格局,导致物种灭绝风险加大。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该种仅分布于新疆,其中约70%的种群分布于塔额盆地。过去30年塔额盆地大鸨的种群数量下降了90%以上。然而,导致该区域大鸨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生境变化可能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潜在因素之一。针对这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9
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1年度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方面的评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