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潮汐到潮汐环境:中华绒螯蟹下游产卵洄游的运动行为研究 —— 解开蟹类洄游生态之谜
为解决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产卵洄游期间行为未知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利用声学遥测技术追踪其从非潮汐淡水河到潮汐河口洄游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在非潮汐河迁移速度更快且多在夜间活动,在潮汐河受潮汐周期影响大。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态,为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来源:Movement Ecology 3.4
时间:2025-04-04
人为低频声对两种海洋底栖甲壳动物的影响:关乎生态平衡的关键研究
为探究人为低频声对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影响,研究人员以等足类的长眼寄居蟹(Idotea balthica)和端足类的欧洲钩虾(Gammarus locusta)为对象展开研究。结果发现,长眼寄居蟹对低频声耐受性强,而欧洲钩虾在低频声下氧消耗率显著降低。该研究对评估海洋生态影响意义重大。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4-04
斯特龙博利火山三十年地面变形监测数据集:揭示开放管道火山动力学机制的多参数观测研究
编辑推荐: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INGV)团队通过整合GNSS、倾斜仪和应变仪数据,构建了1992-2022年间斯特龙博利火山地面变形综合数据集。该研究解决了开放管道火山岩浆运移机制监测难题,揭示了岩浆系统对构造活动的响应规律,为预测火山喷发和评估海啸风险提供了关键参数,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Data》。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3-30
物理学院刘富坤团队发现银河系中心一千万年前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事件
通过分析银河系中心超高速恒星的速度分布,研究团队发现5000万至2.5亿年前,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gr A*附近存在一个比太阳重1.5万倍左右的“中等质量黑洞”。这个黑洞在约1000万年前与Sgr A*完成了并合。
上海交大韩家信课题组破解暗物质子晕的消失谜题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韩家信课题组在暗物质结构演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首次解决了近年来严重挑战宇宙学数值模拟可靠性的暗物质子晕“人为瓦解”争议,明确指出数值模拟中暗物质子晕“消失”现象的根源在于真实的物理过程,而非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数值效应。这一成果重建了宇宙学数值模拟的信任基础,并提...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5-03-26
新构造运动如何重塑大堡礁北部地貌?这项研究给出关键线索
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数据研究大堡礁(GBR)北部新构造断层对珊瑚礁影响,发现其影响显著,意义重大。
来源:Coral Reefs 2.7
时间:2025-03-20
综述:鱼类合唱的被动声学监测:为监测和管理工具的开发提供信息
本文综述了鱼类合唱的被动声学监测研究,探讨其定义、分布等,指出研究不足及应用潜力。
来源: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5.9
时间:2025-03-20
我国学者在“祝融号”雷达数据处理与火星地质解译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成果以“火星成像发现古海洋地下沉积层(Ancient ocean coastal deposits imaged on Mars)”为题,于2025年2月2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5-03-19
利用物种间正向相互作用优化互花米草恢复设计的路线图
为优化湿地恢复设计,研究人员对互花米草(<em>Spartina alterniflora</em>)相关物种间正向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发现多种作用且具环境依赖性。
来源: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6
时间:2025-03-15
Bedmap3:南极冰层测绘的重大突破,助力冰川研究与海平面上升预测
为精准研究南极冰盖变化,研究人员绘制 Bedmap3 数据集,更精细揭示冰下地貌,意义重大。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