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盐湖:环境因子如何塑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为探究大盐湖(GSL)浮游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人员开展了环境条件对 GSL 南臂浮游植物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室结果与湖内观测的相关性较弱,可能因底栖微生物岩生物膜释放硅藻和蓝藻。该研究揭示了 GSL 浮游植物与底栖区的潜在联系。
来源:Aquatic Ecology 1.7
时间:2025-04-05
淡水贻贝: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改善的 “生物奇兵”—— 调控浮游生物群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为探究滤食性淡水贻贝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期 8 周的中宇宙实验。结果显示,与无贻贝对照组相比,淡水贻贝(<em>Sinanodonta woodiana</em>)处理组中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 <sub>a</sub>)降低,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水体总悬浮固体减少。这表明淡水贻贝有助于改善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4-04
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喙形演化的共同发育起源:幂级联模型的关键作用
在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为探究发育过程对喙形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 “兽脚类恐龙喙形演化与幂级联模型关系” 的研究。他们测量多种现存鸟类和灭绝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喙和齿吻形状,发现 95% 符合幂级联模型,这有助于理解喙形进化及生态适应。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4-03
浮游动物庇护病毒免受阳光灭活:对水质及公共健康的关键影响
本文研究了浮游动物(枝角类褶皱臂尾轮虫,<em>Branchionus plicatilis</em>)对肠道病毒(MS2 噬菌体)阳光灭活的影响。发现轮虫可通过滤食摄取病毒并保护其免受阳光灭活,这对准确评估自然水体中病毒的灭活及改进现有模型意义重大。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4-01
绿贻贝(Perna viridis)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池塘系统中生物修复的关键效能与优化策略
为优化菲律宾棉兰老岛北部斑节对虾(<i>Penaeus monodon</i>)综合多营养层次水产养殖(IMTA)池塘技术,研究人员开展了绿贻贝(<i>Perna viridis</i>)在不同放养密度下对池塘培养基中总异养细菌(THB)、弧菌(<i>Vibrio</i>)和浮游生物去除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能有效降低相关生物数量,推荐 10 mussels<sup>−200 L</sup>放养密度,为 IMTA 池塘系统提供参考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2
时间:2025-04-01
低地养鱼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参数、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为探究低地养鱼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比了自然湿地栖息地、改造后的养鱼池塘及受废水影响的溪流断面的环境参数、底栖摇蚊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结果发现养鱼改变了环境参数和摇蚊群落结构。该研究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3-29
显微镜揭示胶质滤食者肠道微生物猎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在浩瀚的海洋中,一群特殊的"黏液网猎手"——包括樽海鞘(Doliolids)、火体虫(Pyrosomes)和翼足类(Pteropods)等胶质浮游生物,正悄然扮演着海洋食物网的关键角色。这些看似脆弱的生物通过精细的黏液过滤网,每天可以过滤相当于自身体积数千倍的海水,将微小的浮游生物转化为自身能量。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样本易损性,科学界对这些神秘滤食者的摄食生态认知仍存在巨大空白。它们究竟偏好哪些猎物?不同物种的摄食策略有何差异?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我们对海洋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为解开这
来源:Marine Biology 2.1
时间:2025-03-26
叶片预处理和分解者活动如何塑造溪流中不同落叶分解产生的细颗粒有机物上的微生物动态
为探究 CPOM 的 C/N 比是否反映在分解者产生的 FPOM 中,研究人员开展相关实验,发现二者存在关联,对理解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3
多重压力下浮游动物的生存密码:揭示生态变化与保护策略
研究人员探究多种环境压力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发现其变化规律,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3-15
长期修复地中海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生态恢复的十年见证
为探究红珊瑚修复成效,研究人员经 10 年监测发现其促进群落功能结构恢复,意义重大。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时间: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