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的 “共生密码”:可变模式与演化机制
这篇研究聚焦珠江 42 种野生鱼肠道微生物群,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发现鱼宿主特异性是肠道微生物群演化和多样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地理、栖息地等因素也有重要影响,还揭示了共生模式,为理解野生鱼与微生物共生关系提供新视角。
来源:mSphere 3.7
时间:2025-03-29
西班牙阿尔布费拉湖中创伤弧菌的基因组特征: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生态与公共卫生风险
推荐语: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Vv)的分布范围正从传统温暖水域向温带扩张。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阿尔布费拉湖生态系统中13株Vv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高温(30°C)环境下该病原体的基因组特征。研究采用PacBio和Illumina双平台测序,结合vvhA基因鉴定,为气候变化驱动的病原体扩散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对水产养殖安全和公共卫生防控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来源: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 0.7
时间:2025-03-28
综述:基于蓝藻的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进展与计算学见解
这篇综述聚焦基于蓝藻(Cyanobacteria)的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详细阐述环境污染物类型,深入分析蓝藻生物修复机制如生物吸附(Biosorption)等,探讨计算机模拟研究意义,虽指出面临挑战,但未来前景广阔,为环境修复研究提供新思路。
来源:Discover Agriculture
时间:2025-03-28
印度中部城市地区水生腹足类(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 β 多样性模式与物种 - 环境关系:为淡水生态研究奠基
来自印度的研究人员为解决(亚)热带印度淡水腹足类生态信息有限的问题,开展了对其物种 - 环境关系和 β 多样性模式的研究。研究发现了 7 种前鳃亚纲和 4 种肺螺亚纲物种,还明确了溶解氧和水生植被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来源:Biologia 1.4
时间:2025-03-27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普鲁士鲤入侵现状及研究意义:分布、特性与生态影响
为探究入侵物种普鲁士鲤(Carassius gibelio)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分布及生活史特征,研究人员结合公民科学报告与实地调查开展研究。结果发现其已在当地广泛建立种群,且具有混合倍性等特征。该研究对了解其入侵机制及防控有重要意义。
来源:BMC Zoology 1.4
时间:2025-03-27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出版发行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领衔,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专业科技人员编写完成的《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5-03-26
北美湖泊 2,4-D 控草剂对非靶生物影响的研究:探索浮游动物与幼鱼的命运
为探究 2,4-D(2,4-D)控草剂对非靶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比处理与未处理湖泊,发现无显著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来源:Hydrobiologia 2.2
时间:2025-03-26
淡水池塘微生物群落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环境因子的奇妙关联及重大意义
这篇研究聚焦于俄亥俄州诺克斯县的四个池塘,通过纵向采样分析,发现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流行与 pH、单宁浓度等环境因素相关。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淡水微生物群落对药物污染的修复能力,为防控抗生素耐药性传播提供依据。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3.7
时间:2025-03-26
河狸坝模拟结构(BDAs)对水体原虫病原体十二指肠贾第虫和微小隐孢子虫的去除效应研究
本文首次通过原位释放试验证实,河狸坝模拟结构(BDAs)可显著降低水体中贾第虫(G. duodenalis)和隐孢子虫(C. parvum)的负载量,其中贾第虫下游浓度降低81%,负载回收率中位数下降78%。研究揭示了BDAs通过促进潜流交换和被动过滤机制改善水质,为流域生态修复与水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5
叶片预处理和分解者活动如何塑造溪流中不同落叶分解产生的细颗粒有机物上的微生物动态
为探究 CPOM 的 C/N 比是否反映在分解者产生的 FPOM 中,研究人员开展相关实验,发现二者存在关联,对理解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