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xin受体OX2R激动剂通过不同脑区通路改善发作性睡病症状的神经机制研究
本文揭示Orexin受体OX2R激动剂通过特异性神经环路改善发作性睡病(NT1)症状的突破性发现。研究通过构建orexin<sup>DTR</sup>转基因小鼠模型,证明OX2R信号在结节乳头核(TMN)和基底前脑(BF)区域可显著改善嗜睡症状,而在腹外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脑桥被盖(vlPAG/LPT)区域则选择性抑制猝倒发作。该研究为理解Orexin系统调控觉醒和肌张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并为靶向治疗药物开发指明新方向。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4-15
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脑功能轴:揭示自闭症症状的神经代谢机制
编辑推荐:本研究首次通过多组学方法揭示ASD儿童粪便色氨酸代谢物(如kynurenate)水平显著低于NT组,发现其与insula和cingulate皮层活动异常及ADOS评分显著相关,并证实mid-insula活动介导indolelactate与ASD严重度的关联,为理解BGM系统在AS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证据。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15
探秘压力相关性疲惫症患者的认知恢复之路:6 - 10 年康复后的深度洞察
在压力相关性疲惫症(ED)患者认知问题研究尚缺深入了解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 ED 患者认知功能和恢复体验的研究。对 38 位曾患 ED 的患者访谈分析后发现,康复 6 - 10 年后认知功能有改善但仍存挑战,影响因素众多。该研究为 ED 患者认知康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BMC Psychiatry
时间:2025-04-15
法国人群长期COVID的多维关联网络:揭示社会、医学与心理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
本期推荐:法国公共卫生团队通过全国抽样调查(样本量1813人),采用WHO-PCC等4种定义标准,系统评估8类因素与长期COVID的关联。研究发现女性、多次感染(≥2次)、低经济保障等15个正向关联因素,以及高龄(≥75岁)、疫苗接种(≥2剂)等保护因素,首次构建了包含社会心理维度的多维病因网络,为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来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时间:2025-04-14
运动与艺术疗法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中的比较效果:一项 8 天强化干预研究 —— 为青少年网络健康探寻新路径
为解决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IGD)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比运动和艺术疗法对 IGD 青少年治疗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在减轻 IGD 症状、改善心理功能方面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差异。这表明结构化替代活动对治疗青少年 IGD 有重要意义。
来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时间:2025-04-13
TEN1基因缺失通过诱导端粒缩短模拟人类先天性角化不良症的小鼠模型
编辑推荐:为解决TBDs(端粒生物学疾病)中TEN1功能未知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构建Ten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发现其出现端粒缩短、早衰及多器官功能障碍,首次揭示TEN1缺失通过p53/p21通路诱发(先天性角化不良症)的表型,为理解CST复合体在端粒维持中的作用提供新证据。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4-13
多感官整合紊乱引发解离体验:特质解离关联新解
在精神健康领域,解离(Dissociation)症状备受关注。为探究多感官整合与解离的关系,研究人员以 100 名非临床样本开展研究。结果发现,视觉触觉延迟会增加身体失主感,特质解离与之正相关。这一成果为理解解离机制提供新视角。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3
从患者视角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症状进展与治疗满意度:一项揭示症状演变规律与治疗差异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推荐:针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症状认知与治疗选择脱节的问题,研究者通过158例横断面调查发现:手术干预对阴道膨出感(6.62→3.48)、背痛(5.49→3.51)改善显著,但盆底痛(4.73→4.00)等持续存在;非手术疗法满意度(4.31)显著低于手术(7.45),揭示了当前治疗体系对特定症状的局限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
来源:BMC Women's Health
时间:2025-04-12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衰弱及死亡风险的关联:一项基于NHANES的大规模队列研究
编辑推荐:针对老年人群衰弱综合征与营养不良的临床评估难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基于NHANES数据库(2003-2018)开展横断面研究,发现GNRI每增加1衰弱风险降低7%(OR 0.93),高GNRI组(≥98)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42%(HR 0.58)。该研究为老年衰弱早期筛查提供了客观营养指标,对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12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系:交叉滞后面板网络分析揭示的共病模式与核心症状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与抑郁症状共病机制不清的问题,采用三波次纵向设计(n=866)和交叉滞后面板网络(CLPN)分析,发现躯体迟滞症状与抑郁情感是连接两者的关键桥梁症状,并揭示NSSI通过负强化反馈通路加剧抑郁的机制,为靶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BMC Psychiatry 3.4
时间: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