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细胞特征数学描述符实现成纤维细胞表型的自动化预测
为解决成纤维细胞表型分级难题,研究人员开发定量分析方法,能准确预测表型,助力纤维化疾病研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3
综述:核结构、基因组组织与 DNA 双链断裂修复的动态机制关联
本文聚焦核结构、基因组组织与 DNA 双链断裂(DSB)修复,揭示相关动态调控机制及潜在治疗意义。
来源: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3-19
开发顶端向外的滋养层干细胞类器官,模拟人类早期妊娠
为解决现有滋养层类器官的不足,研究人员开发顶端向外的 hTSC 源类器官,更接近胎盘结构,意义重大。
来源:iScience 4.6
时间:2025-03-10
micronuclAI:自动化量化微核评估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创新工具
研究人员为解决染色体不稳定性(CIN)评估手动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 micronuclAI,可高效量化 CIN,意义重大。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3-05
细胞受限微环境下,HP1α 凝聚体如何重塑细胞核的机械响应蓝图?
为探究细胞机械转导中细胞限制、核形状和 HP1α 凝聚体的相互作用,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细胞限制诱导核扁平化,改变 HP1α 凝聚体特性,为研究核与染色质在细胞机械感受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时间:2025-02-26
探秘牦牛心脏:间质细胞(TCs)如何助力高原适应?
为探究高原动物心脏适应机制,研究人员开展牦牛心脏中 Telocytes(TCs)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在主动脉球和心肌的分布、特征等。该研究为揭示高原动物适应环境的奥秘提供关键线索,值得科研读者一读。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时间:2025-02-23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原子核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该成果以“在高能核碰撞中成像原子核形状(Imaging Shapes of Atomic Nuclei in High-Energy Nuclear Collisions)”为题,于2024年11月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97-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11-27
物理学院宋慧超/刘玉鑫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利用高能核-核碰撞探究有限原子核的形状相变
物理学院理论宋慧超教授和刘玉鑫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利用高能核-核碰撞来探究有限原子核的形状相变,为探究原子核形状相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也拓展了高能核-核碰撞领域相变和相变临界点研究的版图。
《科学进展》:细胞核究竟是如何根据周围结构而改变形状的?
真核细胞——也就是有细胞核的细胞——拥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的形状和细胞骨架,使它们能够通过比细胞核直径更小的微小孔和收缩物进行迁移。然而,细胞核究竟是如何根据周围结构而改变形状的,以及这种变形背后的物理机制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LMU实验物理学主席Joachim R?dler教授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活细胞的自组织和动力学。在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分析了通过狭窄空间的细胞的特征。
嗜碱性细胞起源的故事
来自东京医科和牙科大学(TMDU)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群,称为嗜碱性细胞前,它在小鼠造血细胞分化途径中弥合了嗜碱性细胞前和肥大细胞祖细胞(pre-BMPs)和成熟嗜碱性细胞之间的差距。与成熟的嗜碱性细胞相比,这些嗜碱性细胞前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似乎在对蠕虫感染的反应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