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感染机制新解:DT57C 噬菌体尾部结构研究及其意义
在噬菌体感染机制研究中,为明确 DT57C 噬菌体尾部结构及感染过程,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其不同状态下尾部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此前部分模型或需更新。这为深入探究噬菌体感染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助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6
综述:COPII 介导的内质网出口机制的研究进展
该综述聚焦 COPII 介导的内质网(ER)囊泡运输机制,探讨现有认知及知识缺口。
来源: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3-26
KIDINS220与肌醇焦磷酸协同激活人类磷酸盐输出蛋白XPR1的结构机制解析
编辑推荐: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XPR1-KIDINS220复合物在底物结合状态下的三维结构,揭示磷酸盐外排过程中KIDINS220与肌醇焦磷酸(InsP<sub>6</sub>/InsP<sub>8</sub>)的协同调控机制,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FBC)和卵巢癌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5
多模态 GRU 模型:融合定向交叉模态注意力,突破情感分析难题
为解决多模态情感分析中异步信号处理和模态间依赖捕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 MulG 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性能优异,为相关应用提供新方案。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5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机制模型的构建与验证:预测降脂治疗心血管获益
本研究为解决传统临床试验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机制模型,用于预测降脂治疗(LLT)的心血管结局,为新药研发提供快速有效的数据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12.4
时间:2025-03-21
HIV治愈新策略:BRD4降解剂在HIV潜伏逆转中的潜力与挑战
本研究揭示了BRD4降解剂在HIV潜伏逆转中的作用机制,为HIV治愈提供了新思路(HIV Latency Reversal)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4.0
时间:2025-03-21
系统动力学模型支持下的钩虫病优化防控策略研究:为中国钩虫病防治指引方向
研究人员为优化中国钩虫病干预策略,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不同流行区防控策略,意义重大。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4.8
时间:2025-03-20
新冠后综合征中的睡眠障碍:探究双向关系及研究意义
为探究新冠后综合征(Post-COVID)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机制和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系统性文献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存在双向关系,高质量睡眠或可降低患病风险,但治疗研究不足。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来源:Somnologie 0.6
时间:2025-03-17
综述:过继性 T 细胞疗法的临床前和临床开发新趋势
推荐阅读:本文综述了过继性 T 细胞疗法(TCT)的细胞动力学、分布及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The AAPS Journal 5.0
时间:2025-03-17
生命科学学院李毅团队揭示水稻细胞感知病毒侵染并启动广谱抗病毒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
3月13日,北京大学李毅研究团队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等多个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Perception of viral infections and initiation of antiviral defe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突破性地揭示了水稻感知病毒侵染并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