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就是这个基因让猪都能飞起来了
在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由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勒医学院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解释了patagium的基因组和发育基础,patagium是一种薄薄的皮肤膜,可以让一些哺乳动物在空气中翱翔。
第一次从灭绝物种中发现RNA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从博物馆收藏的室温保存的塔斯马尼亚虎标本中分离出一个多世纪前的RNA分子并进行了测序。这导致了皮肤和骨骼肌转录组的重建首次从一个已灭绝的物种。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发现对复活灭绝物种的国际努力具有相关意义,包括塔斯马尼亚虎和长毛象,以及研究大流行性RNA病毒。
鲨鱼托儿所:软骨鱼活产之谜
海洋活化石褶边鲨有一种独特的活胎模式,据说它的妊娠期不少于三年。
来源: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时间:2023-05-12
最新研究挑战流行的观点:哺乳动物生殖方式哪种最原始?
哪一类哺乳动物的繁殖策略更“原始”——怀孕期短的有袋动物,还是怀孕期长的人类和其他胎盘类哺乳动物?几十年来,生物学家认为有袋动物的繁殖是“更原始的”。但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第三类哺乳动物——早已灭绝的多瘤动物——和胎盘类哺乳动物一样,有很长的妊娠期。由于多瘤动物在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进化之前就从哺乳动物谱系中分离出来了,这些发现质疑了有袋动物比胎盘动物“落后”的观点。
来源:The American Naturalist
时间:2022-07-27
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及鼠害生物防治学科组在根田鼠种群调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关论文Is 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t reproduction regulated by Density-induced stress in root voles? Two field experiments于2022年5月13日在ec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07-05
华大、中科院等处联合发表Cell文章:凭部分基因和表型“认亲”不靠谱
4月20日,《细胞》刊发了一项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中外联合团队进行的研究。该研究不仅公布了对有袋类哺乳动物物种辐射性大爆发过程的研究结果,重建了有袋类物种的演化关系,而且解释了上述矛盾的发生机制。
白明研究组合作揭示远缘物种具有更相似表型和基因型不一定是因为趋同演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组、浙江大学张国捷团队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等中外多个课题组,公布了对有袋类哺乳动物的物种辐射性大爆发过程的研究结果。该...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2
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导致了白化袋鼠
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检测了酪氨酸酶(TYR)的基因,这种酶因能产生黑色素而闻名。在TYR基因中,他们发现一个额外的DNA片段会导致白化病。
《PNAS》对付疼痛,牛蚁有办法
研究人员发现,牛蚁的一种毒液可以利用哺乳动物的疼痛通路,他们认为,牛蚁进化出这种毒液是为了阻止针鼹攻击蚂蚁的巢穴。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时间:2022-03-07
古老的“垃圾DNA”可能用来预防未来病毒感染
一项新的有袋动物研究表明,埋藏在DNA中的病毒化石可能会防止未来的病毒感染。
来源:Virus Evolution
时间:2021-09-10